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五下语文第八单元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下语文第八单元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下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第八单元单元备课导语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

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就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学习本组课文,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训练点①)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训练点②)精读课文课题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6威尼斯的小艇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正确读写“小艇、船艄、船舱、保姆、祈祷、停泊、威尼斯、纵横交错、操纵自如、手忙脚乱”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一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二是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后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训练点①)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

(训练点①)3、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训练点②)(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你是怎样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的?)4、把课文中描写华美的巨资抄下来。

(训练点②)1、朗读课文。

想一想: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威尼斯,会有怎样的感受?(训练点①)2、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有那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训练点②)3、默读课文,联系有关语句,说说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

(训练点①)4、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训练点②)略读课文课题27*与象共舞28*彩色的非洲导语链接语阅读课文,想一想: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训练点①)找出有关部分,多读几遍。

再联系上一篇课文,比较一下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

(训练点②)阅读课文,想想“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非洲的印象。

(训练点①)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悠闲、松弛、尴尬、气氛、感染、笨重、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等词语。

2.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1.认识14个生字。

读读记记“斑斓、炽热、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目不暇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学习重点1.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2.比较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的写法上的异同,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了解“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词语盘点读读写写要求会读,会写21词语,并且要会运用。

读读记记要求会读、会认31词语。

口语交际习作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把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

(训练点②)3.能抓住场景特点进行描写。

回顾拓展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从电影、电视、书籍、报刊等渠道了解到的异域风情;(训练点①)二是交流本组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训练点②)三是交流本学期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收获、体会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与打算。

(训练点②)日积月累积累名人名言(训练点②)趣味语文了解广告语的风趣、幽默。

训练项目分析训练项目训练点①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训练点②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呈前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从五年级第一组重点训练项目“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发展而来的,训练重点的要求有所提高和发展。

落脚点是六年级第一组“注意体会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表达独特感受”这一训练项目为今后的学习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打下了基础。

总第87、88课时课题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德国以及作者季羡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了解德国,简介作者1、你知道德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2、播放德国风光,教师介绍。

3、那么,我们中国有谁会跟他们在同一所大学毕业呢?介绍季羡林。

4、出示课题,读题。

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目标定向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作者重返歌廷根,感慨万千。

那么,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2、指名认读生字词。

3、提问: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三、示范引路,学习第2自然段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德国奇在哪儿?用波浪线划出有关语句。

2、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齐读。

3、这句话中,作者是怎样写出“德国之奇”的?圈出有关词语。

指导“脊梁”的读音、书写,什么是“脊梁”?“花的脊梁”是什么?4、想象:德国人养花,自己看到的是花的脊梁。

如果你就在屋子里,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5、作者不光通过这些词语写出了德国之奇,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7、出示单元导语中的句子,齐读,小结学法。

四、举一反三,自学第3自然段1、德国之奇还表现在哪里?按刚才的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1、配乐总结课文。

2、四五十年前,季羡林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体会。

3、布置作业:(1)推荐阅读:季羡林《留德十年》、《重返哥廷根》。

(2)背诵第三自然段,默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教学过程(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奇丽奇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境界耐人寻味2、师:昨天,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游览了德国的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课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这种异国风情的赞叹,就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板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二、回顾课文⑴“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⑵“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⑴“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4、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过渡: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简洁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话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⑵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⑶小练笔:①师: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看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景象,他的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拿出小练笔,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②同桌交流,班级交流。

⑷理解“耐人寻味”师:同学们写出了这么多的想法和思考,怪不得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示课件文字)现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吗?5、朗读升华: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鲜花绽放的清香,所以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这奇丽的花,这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老先生,所以他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师:正是这种“我为人人”的境界,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师:正是这样奇特的民族,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6、理解“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导语: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师:如此奇丽的景色!如此奇特的民族!所以当近50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他阔别多年的土地时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出示句子,齐读。

)⑵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你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美丽到底指什么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汇报(美丽除了指美丽的花,也许作者还指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师: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齐读。

)7、理解“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课文的最后,作者说他在这样的境界里又想起了四十五年前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梦的?梦:引导学生谈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来理解。

)三、拓展阅读,积累语言1、推荐课外阅读作品: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去读一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

有一本书等待着你们去把它翻启,这本书的书名是《德国印象》。

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课下,同学们读读这本书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2、积累优美词句:师: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领悟比较突出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写的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体验到了语言描写带来的美,请大家把这些文字摘抄到采蜜集里,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