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内容扈中平主编的《现代教育学》(第3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学等含义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三、《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等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1.《学记》,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史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任务,他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了完整地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4.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穆勒评价: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四、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1.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夸美纽斯对教育作用作了高度的估价。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数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
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2.卢梭强调教育要顺应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其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以抗衡天赋观念说。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事一张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进而认为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性作用。
4.阐明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要求以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赫尔巴特提出了多方面兴趣的概念以及教学必须培植多方面兴趣的要求。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的理论。
他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观念的运动。
赫尔巴特论证了智育和德育的关系,揭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
赫尔巴特强调了教学中系统化和直观的观念形成的价值和必要性。
5.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1)教育即生长(2)教育即生活(3)做中学(4)儿童中心第二章教育的功能与教育的客观制约性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②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③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④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⑤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二、教育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a.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b.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型为专门性的劳动者c.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转变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d.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e.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善为多维度的劳动者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a.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b.教育能够发展科学2.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③教育能制造政治舆论3.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能够传承文化a.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b.教育可以活化文化②教育能够改造文化③教育能够创造与更新文化三、教育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⑴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①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③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结构④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⑵政治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③政治制约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⑶文化对教育的制约①重功利轻发展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②重共性轻个性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③重服从轻自主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④重认同轻创造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⑴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⑵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⑶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⑷人的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⑸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⑹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⑵教育具有能动性⑶教育具有继承性⑷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念以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1.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对人的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2.P111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⑴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⑵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⑶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⑷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⑸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过程⑹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⑴完整发展⑵和谐发展⑶多方面发展⑷自由发展四、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与基本观点1.个人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由。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爱伦·凯基本观点:①教育的目的应该首先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制定②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干扰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生来就有的本能不受社会影响地得到自然的发展2.社会本位论,就是主要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基本观点:①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从社会得来②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才能才是真正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为他生活于人群中并参与社会生活③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
④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⑤教育的过程就是把社会价值观念施加于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的“社会的新人”总之,社会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不过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所以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社会的意志。
五、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内涵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①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即培养人性,弘扬理性。
②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③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2.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①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②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③重视科学教育3.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内涵: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指向的教育目的观。
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以及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②坚持培养劳动者③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主要问题:最大的顽疾就是基础教育中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使中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异成了应试教育,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损害了学生的健全发展。
七、“五育”之间的关系P135第五章现代学校制度一、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理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去向的学校制度体系。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理念与价值取向1.基本理念:①法治理念②民主理念③公正平等理念④人本理念⑤拒绝市场化理念2.价值追求①优化教育秩序②推进教育公平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④保证师生人格尊严第七章课程一、课程以及与课程相关的概念辨析1.广义的课程就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美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2.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中的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3.概念辨析P193二、课程类型中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整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P193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课程决策层次为标准。
2.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整合课程:以课程组织形式为标准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为标准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以课程影响形式为标准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八章教学理论一、教学的基本含义以及地位和作用1.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引导学的人为着特定教育目的、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上,教学专指学校中为着特定教学目标,以课程为载体,张扬学习价值,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经验、促进身心发展的专门活动。
2.地位: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
3.基本作用:①授受基本知识②形成基本技能③发展基本能力④促进个性健康发展二、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1.从重视教师向更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更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更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发展向更重视整体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更重视过程转变三、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1.教师中心说:特别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支配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尤为关注教师“教”的行为,强调“教”对“学”的计划性、组织性和控制性。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2.学生中心说:特别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尤为关注学生“学”的行为,极力要求教学中各种要素和环节都要为着“学”的便利性和有效性进行合理配置与组合,强调“教”对“学”的调节、辅导和服务。
代表人物:杜威3学科中心说: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不可分割性,承认教和学的内在关联性,试图实现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而同意的联结点就是作为“教育内容”和“经验转化”载体的“学科”。
特别突出学科在教学中的中介性地位和联结行作用。
代表人物:古德莱德、施瓦布、菲尼克斯主要观点: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幸福生活的公民,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创新文化,教学应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由此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科学逻辑与心理逻辑需统一于学科逻辑。
四、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的含义以及运用的基本要求1.教学原则,就是人们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对第九章教学实施一、教学方法的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分类1.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