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血液PPT讲稿
2、防御功能:血液中的白细胞、各种抗体和 补体系统等参与机体免疫功能。
3、止血功能:机体损伤出血时,可激活体内 止血机制,阻止血液外流。
4、维持稳态:机体pH值的相对稳定、渗透压 调节、体温调节等都离不开血液循环以及 血液与组织液的物质转运。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 血液由血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构成。红细
胞和无颗粒白细胞两大类。颗粒细胞包括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 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 胞。
•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60%,具吞
有利于通过毛细血管。
• 红细胞的数量:男性为4.5~5.5×1012/L血
液;女性为3.8~4.6×1012/L血液。
•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血液
中的氧主要与血红蛋白结合运输。
• 血红蛋白含量:男性为120~150g/L,女性
为110~140g/L。
• 与氧结合后的血红蛋白称为氧合血红蛋白,
与氧解离后的血红蛋白称为去氧血红蛋白。
• 血红蛋白与CO结合可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
蛋白。
(二)红细胞脆性和溶血
• 红细胞在高渗溶液中会因失水而皱缩,而
在低渗溶液中会发生膨胀;当细胞外溶液 的渗透压过低时,红细胞将因过度膨胀而 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渗透性溶血。
•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7%~8%。若一次失血达血量的20%,可对 组织细胞造成损害;若失血超过30%,将 因血压过低引起昏厥,甚至危及生命。血 量相对稳定的维持,主要与毛细血管的滤 过和重吸收平衡有关。
三、血液的主要生理机能
1、运输功能:携带O2、CO2、营养物质、代 谢产物、激素、酶类、抗体等至相应部位, 实现各种生理功能或物质交换。
(二)血浆渗透压
• 血浆渗透压主要由血浆中的电解质和小分子物质
产生,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小部分由血浆蛋白 产生,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 血浆蛋白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对维持正常血量
有重要作用。
• 电解质和小分子物质可透过毛细血管壁,主要功
能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 渗透压与血浆一致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高于或
这一特性称为红细胞脆性。衰老红细胞的 脆性较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易 于破裂。
(三)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 成人的血细胞都起源于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 •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时,影响红细胞的发育
和成熟,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机体缺铁 将使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不足,发生小细胞性 贫血症。
• 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少量衰老红细胞可
血呈鲜红色,含O2少的静脉血呈暗红色。
• 密度:血液密度取决于血细胞数量和血浆成分。
血液密度为1.050~1.060;血浆密度为 1.025~1.029。
• 粘滞性:粘滞性是指液体流动阻力的大小。以水
的粘度为1,血液粘度为4.5(3.5~5.5),血浆粘 度为2.2(1.9~2.6)。
• 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能稳定
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 胞比容,男性约为40%~50%,女性为 37%~48%。白细胞和血小板所占体积不 足1%。
• 如抽出的血液不经抗凝剂处理,则形成冻
胶状的凝血块,并析出淡黄色的血清。血 清与血浆的区别主要是缺乏纤维蛋白原和 一些凝血因子。
二、血液的物理特性
• 颜色:血液的颜色与含O2量有关,含O2多的动脉
中血浆蛋白占7%~9%,无机物约占0.9%、其它 有机物约占1%~2%。
• 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白
蛋白约占血浆蛋白的60%~80%,对维持血浆渗 透压起主要作用;球蛋白又分为α、β、γ三种,其 中α和β球蛋白主要参与脂类或脂溶性物质的运输, γ球蛋白主要是抗体,又称为免疫球蛋白。纤维蛋 白原约占血浆蛋白的4%,参与血液凝固。
• 血浆酸碱平衡调节必须有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的
配合。正常情况下,乳酸和酮体等非挥发性酸所 产生的H+最终随尿排出,挥发性酸则由肺排出。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机能 • 人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无细胞核。这
种形态使红细胞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 气体交换。
• 红细胞具有极大的柔韧性,能发生变形,
直接发生溶血,大部分在肝、脾及骨髓内 被巨噬细胞吞噬。
• 红细胞被破坏后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物,有
的可被机体重新利用,有的则被排出体外。
• 促红细胞生成素(erthropoietin, EPO)是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直接因素。
• EPO主要由肾产生,它能刺激骨髓干细胞的
分裂、分化和成熟。
• 红细胞减少或组织中O2分压降低、雄激素、
人体生理学血液课件
第一节 概 述
一、体液和内环境
• 动物体内的液体成分统称为体液,其中2/3
为细胞内液,1/3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 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在各种调节机制的 控制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二、血量
• 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约占体重的
地悬浮于血浆中。将经抗凝剂处理的血液 静置于沉降管中,1hr内红细胞的沉降距离 (mm数)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 血沉与血浆蛋白成分有关,一般带负电荷
的白蛋白增多时血沉减慢,带正电荷的纤 维蛋白原增多时血沉加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血浆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 血浆中含有约90%的水分和10%的溶质。在溶质
甲状腺激素、生长素以及白细胞、血小板、 网织红细胞释放的一些化学因子均可增加 EPO合成。
二、白细胞
• 白细胞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 成人白细胞数量为4~10×109/L血液。体内
有炎症时白细胞增加。白细胞可穿过毛细 血管壁,移动到相应感染区,称为白细胞 渗出。
• 根据白细胞的染色特征,可分为颗粒白细
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分别称为高渗溶液或低渗 溶液。
(三)血浆的酸碱平衡
• 血浆pH值通常稳定在7.35~7.45之间,这与血浆
中存在大量缓冲对有关。NaHCO3/H2CO3是血浆中 最重要的缓冲对。
• 此外还有:Na2HPO4/NaH2PO4、蛋白质钠盐/蛋白
质等。红细胞内的缓冲对有KHCO3/H2CO3、 K2HPO4/KH2PO4、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 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