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股票指数期货交易

[经济学]股票指数期货交易

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是金融期货交易的一种。

但它所买卖的却是与股票有关的指标。

因此,股票指数期货是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共同产物。

它既具备了期货的特色,又包含了股票的特色。

1. 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具有期货和股票的双重特性。

一方面,股价指数期货交易要承担股票市场要承担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波动的幅度大小以指数的升跌幅度来衡量;另一方面,交易者可以依据对股票行市的判断预先作出反应。

如果预计股票价格将上升,可以先买入指数期货合约,希望到期前或到期时能以较高的价格售出指数期货合约而获利。

如果预计股票价格将下跌,可以先卖出指数期货合约,希望到期前或到期时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入期货合约而获利。

2. 股票价格指数既可以防范非系统性风险,又可以防范系统性风险。

由于股票价格指数包括了一系列经过选择的股票,代表了整个股市的走向,股票价格指数期货本身就是一种投资组合投资,一笔指数期货交易便参与了整个股市,投资者不必考虑购买哪一种股票以及承担其风险。

所以,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可以用来防范非系统性风险。

股票指数期货还为打算定期购买和长期持有股票的投资者,防范股票价格的系统性风险和进行保值创造了条件。

股价指数期货可以使投资者把将来某一日期买卖的股票价格固定下来。

如果股价因为系统性风险而发生波动,从期货市场上得到的收益就可以补偿现货市场上的损失。

3. 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实际上是把股票指数按点数换算成现金进行交易。

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价值是由交易单位乘以股价指数来计算的,即合约价值=交易单位×股价指数。

4. 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以现金结算,而不是用股票进行交割。

合约到期时,以股票市场的收市指数作为结算的标准,合约持有人只须交付或收取到期时的股价指数的现金差额,即可完成交收手续。

1,专门在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的分割模式。

以美国、香港、新加坡、英国为代表。

这种模式内部存在着两种类型:一是如美国那样将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混合在一个交易所内交易,二是如英国那样分设金融期货交易所和商品期货交易所。

全球成交量最大的韩国股指期货合约Kospi200自去年开始也由证交所转移到了期交所,主要是股指期货风险控制和交易规则与期交所要求相同。

2,由证券交易所开设股指期货交易的交易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日经225(Nikkei 225)股指期货和东证综合指数(TOPIX)期货分别由大阪证券交易所和东京证券交易所开设。

3,以巴西、俄罗斯等为代表的混合模式,即证券交易所和金融期货交易所分别设立股指期货交易。

IBOVESPA指数期货由巴西金融期货交易所开设,而ISENN指数期货则由圣保罗证券交易所开设。

股指期货是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的期货交易,是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的约定,同意在未来某个特定的时间,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价格,进行股票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协议。

当前我国股指期货上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而且风险管理时不我待,因此上海金融衍生品交易所获准筹建,新《证券法》为金融衍生品“解禁”,中证指数公司正加紧研究开发覆盖沪深10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指数CSI100,宣告股指期货金融衍生产品进入了“预产期”。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全球投资者对A股市场兴趣与日俱增,但引入QFII门槛较高,因此芝加哥、文莱、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交易所,已宣布推出中国股指期货,形成境外期货市场挑战国内股指期货的竞争态势。

一旦被其他期货市场挤入边缘化不利境地,我国股市现货和期货市场将形成过度分割状态,市场风险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股指期货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突破口,显得迫在眉睫。

15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一直缺乏做空机制,客观上股指期货的推出能为市场提供风险对冲工具。

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货,不仅技术含量高,而且交易工具复杂和专业化,股指期货已成为资产管理与投资组合中应用最广泛、最具活力的风险管理工具。

国际上投资基金经常运用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冲现货资本市场上风险,即在股票价格低时买入股票,在股票价格高位时卖空股指期货。

若股票价格继续上涨,股票市价随之增加,期货上可在高位继续卖空以摊薄成本,如果指数下跌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平仓股指期货,以所得收益弥补股票现货的损失。

因此,股指期货推出后,将有效遏制股市坐庄现象,机构投资者之间博弈将走向理性轨道,股票市场将结束“暗庄”时代,股票价格可能更为贴近期货和现货价格。

目前我国证券交易所的ETF基金方兴未艾,迫切需要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配合与对冲。

股指期货推出,无疑极大促进交易所交易基金、指数基金等创新型基金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QIFF等机构投资者,加大介入股市力度,市场参与者成分比例会进一步发生分化,股指期货个人投资者资金所占比例会进一步降低,机构博弈越来越成为市场主流。

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货推出,是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然,资本市场发展的必需,更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

股指期货渐行渐近,可进一步赋予或提升股票价值的发现功能。

其中,权重蓝筹指标股,将成为机构者追捧持有的对象,这是散户应注意的。

由于中国过去一直没有建立统一的股票指数,海外机构纷纷推出中国指数。

1996年,道琼斯公司推出了道琼斯中国指数系列——道琼斯中国88指数、道琼斯中国指数、道琼斯上海指数和道琼斯深圳指数。

自2004年1月2日起,道琼斯公司调整成份股,使该指数所包含成份股的市值约占沪深市场总流通市值的31.92%。

调整之后,成份股中的沪市股票从57只增加到60只,深市股票从31只减少到28只。

而道琼斯中国指数成份股将从951只增加到986只。

其中沪指数成份股将从577只增加到607只;道深指数成份股将从374只增加到379只。

2001年4月新华富时指数有限公司陆续推出了包含A股指数、B股指数、国际指数和依据富时公司全球行业分类系统编制的52组行业类指数。

2003年10月20日,USX中国指数正式对全世界发布。

这是美国市场出现的第一只追踪美国各大股票交易所上市的所有中国业务板块公司的指数,包含22只成份股。

2004年3月1日,标准普尔推出与中信证券合作编制的中信标普300指数和中信标普50指数。

2004年9月6日,道琼斯指数联合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综合性基准指数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六百指数,成份股包括沪深交易所的六百家最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并把2000年12月31的市值定为基准值两万点。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于2004年正式推出中国股票指数期货,这是首个基于16家中国公司股票构成的芝加哥期交所中国股指期货合约;新加坡、香港等证交所也都打算或正在推出中国股指期货。

股指期货是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的期货交易,是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的约定,同意在未来某个特定的时间,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价格,进行股票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协议。

当前我国股指期货上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而且风险管理时不我待,因此上海金融衍生品交易所获准筹建,新《证券法》为金融衍生品“解禁”,中证指数公司正加紧研究开发覆盖沪深10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指数CSI100,宣告股指期货金融衍生产品进入了“预产期”。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全球投资者对A股市场兴趣与日俱增,但引入QFII门槛较高,因此芝加哥、文莱、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交易所,已宣布推出中国股指期货,形成境外期货市场挑战国内股指期货的竞争态势。

一旦被其他期货市场挤入边缘化不利境地,我国股市现货和期货市场将形成过度分割状态,市场风险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股指期货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突破口,显得迫在眉睫。

15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一直缺乏做空机制,客观上股指期货的推出能为市场提供风险对冲工具。

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货,不仅技术含量高,而且交易工具复杂和专业化,股指期货已成为资产管理与投资组合中应用最广泛、最具活力的风险管理工具。

国际上投资基金经常运用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冲现货资本市场上风险,即在股票价格低时买入股票,在股票价格高位时卖空股指期货。

若股票价格继续上涨,股票市价随之增加,期货上可在高位继续卖空以摊薄成本,如果指数下跌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平仓股指期货,以所得收益弥补股票现货的损失。

因此,股指期货推出后,将有效遏制股市坐庄现象,机构投资者之间博弈将走向理性轨道,股票市场将结束“暗庄”时代,股票价格可能更为贴近期货和现货价格。

目前我国证券交易所的ETF基金方兴未艾,迫切需要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配合与对冲。

股指期货推出,无疑极大促进交易所交易基金、指数基金等创新型基金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QIFF等机构投资者,加大介入股市力度,市场参与者成分比例会进一步发生分化,股指期货个人投资者资金所占比例会进一步降低,机构博弈越来越成为市场主流。

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货推出,是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然,资本市场发展的必需,更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

股指期货渐行渐近,可进一步赋予或提升股票价值的发现功能。

其中,权重蓝筹指标股,将成为机构者追捧持有的对象,这是散户应注意的。

一个国家或经济实体的期货交易所在毋需经过其他国家或者地区证券期货监管机构同意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上市以该国股价指数为标的的期货合约。

目前中国国内还没有股指期货,海外交易所针对大陆股指期货的酝酿却一刻未停,新加坡交易所准备启动的的新华富时50股指期货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海外股指期货产品的推出无疑其将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运行环境、投资者投资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

1、分流进入中国股市的资金,强烈的市场需求是海外交易所推出中国股指期货的客观基础。

海外交易所推出中国股指期货首先面向境外投资者,为寻求进入中国A股市场但不得而入的大量国际资金打开了便利之门。

人民币实现资本帐户下的完全自由兑换尚需时日,而中国目前引入QFII的门槛还比较高,这使得大量看好中国A股市场投资机遇的国际金融市场资金都不得而入,离岸型中国大陆股指期货的推出则满足了这部分资金直接投资中国A 股市场的需求。

事实上,即使在中国股市完全开放之后,考虑到大陆内地市场的监管与交易成本问题,海外交易所有时可能对国际投机资金仍有一定的吸引力。

海外交易所的离岸型中国大陆股指期货也将吸引部分已经进入中国A股市场的国际资金。

可以预料如果新加坡交易所的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率先推出,国内QFII资金可能会被分流。

这上百万张的保值合约需求将大部分被新加坡市场消化。

2,加剧境内外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提升交易所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是海外交易所推出离岸型中国大陆股指期货的普遍主观愿望。

现在国际期货市场上新品种开发的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纷纷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提高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使大量的国际游资流到自己的国家,同时使自己在国际价格的形成机制中有更大的发言权,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