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课堂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课堂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在三月份,我们刚刚参加完市级的研究课的活动。

活动的主题都是体现“以学定教”。

这是十年课改后的反思和经验的总结,也是今年区教研室提出的“提升全区教学质量”(简称“提质”)这个课题的主要活动。

“提质”是今后三年每个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

本学期我校教学方面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在各学科课堂中落实“以学定教”。

一、什么是“以学定教”
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等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

“以学定教”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

以学定教——变“学会”为“会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教师必须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

“以学定教”就是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和实行教学设计。

,以学定教包括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基于学生的学习准备、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促动学生的学业进步五个方面。

以学定教的课堂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让一切“教的设计”都服务于“学之需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发挥教师主导。

主体和主导只有“双剑合璧”才能发挥教与学的神奇。

二、教师要做的:
其一:要掌握学情。

(一: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其二:要改善学习方式。

其三:要转变教学方式。

也要做到“三明确”:首先,明确教什么,教学生不会的内容,教学生学会学习。

其次,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而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理解,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要培养学生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

其三,要明确教的方式。

“后教”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应该先让会讲的学生讲,学生不会讲时,教师才给予点拨引导。

教师讲解要避免重复,力戒“教师讲一句,学生跟一句,教师讲一遍,学生重复一遍”。

要紧缩教师讲的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完成课堂练习。

三、“以学定教”实现两种转变
“以学定教”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

1、以学定教——变“学会”为“会学”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教师必须变“教学生学会”为“指
导学生会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法”意识。

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又是“学法”的体现。

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取新知、掌握学法的过程,教师应通过示范引路使学生自悟学法,学生是在思维活动中学会思维的。

教材内容蕴含着思想方法和思维活动。

而且思维活动本身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及思维发展过程体现出来。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见缝插针,随时渗透。

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领悟。

2、先学后教——变“被动”为“主动”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

”要开启学生通窍之门,就要让学生先学,然后依据学后施教。

先学后教,即在课堂上教师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实行自学与尝试,暴露问题后,教师才给予点拨释疑,然后学生实行练习,完成作业。

因为学生学在先,学后发现问题,感到困惑,这样学生能够带着目标,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其求知内驱力增强。

有时甚至无须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内在潜能也能得以充分发挥。

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的中心任务落在“学”层面上,而不是“教”的上面,我们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自读、自练、自评”的过程中暴露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有的放矢的“相机诱导”。

四、“以学定教”的基本程序(适合高年级,不是每节都这样做,要结合实际)。

“以学定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为此,在教学时,应做好以下三个准备工作:
(1)课前,预设学习提纲
在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学习之前,教师要从宏观上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这是“学前导”。

教师要在学生学习之前发挥好“导向”作用,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预设教学流程,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包括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兴趣、需求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情况。

教师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大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预设应指导的具体方面,其中包括学法的指导。

是要对学生的学习发挥“导”的作用,而不是“牵”的作用。

所以,教师首先想到的不应是我该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应是学生会学什么,会怎样学的问题。

学习提纲应侧重点拨关键、启发问题、激发兴趣,目的是引导学生能进入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状态。

教师不应牵着学生走.
(2)课中,思考学生如何学
这是“以学定教”教学法实施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集中体现。

学生实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促使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与自主合作,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促动学生共同发展。

通过自我对学习方案的设计和落实,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自我实践的充足时间和空间。

学生学习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虽然是一种自主行为,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放任自流。

这个过程无论是在课下还是在课堂上
完成,教师都应积极地参与其中,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形成师生间双向的、能动的交流,从而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即时地、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学习信息,为确定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3)学后,考虑教师如何导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随机性,创造性设计教案。

主要协助学生分析和解答在学习过程中存有的疑难问题;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理解和理解;适当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或学生需要的、感兴趣的知识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仍是“导”,是“学后导”,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搞“一言堂”。

以上仅仅让我们对“以学定教”有个初步了解,在自己的课堂上如何落实,,关键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式,从而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其一:动态生成,基于“以学定教”的预设。

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其二:动态生成,源于“以学定教”的调控。

认真倾听,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即时调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学习过程中,不给他们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更多的自主,让他们根据认知规律选择的方法来学习,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研究,就会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学习天性就会喷发出来。

“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潜在的创作动因。

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问题的实际,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不但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赋予教学真正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