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提高
[摘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何平衡共进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但是,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趋于淡化。
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21世纪,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上升至以科技、创造力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在这种竞争环境下,高科技复合型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综合国力的竞争已间接转化为人才竞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而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何有效地提升他们服务社会的精神,也就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命题。
一、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因素。
实践证明,没有责任感,任何社会都不会长久繁荣和持续发展。
没有责任感,自由市场公平交易的秩序就无法维持;没有责任感,社会精英只会创造空洞的理论,而不能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服务;没有责任感,个人的发展就会变成狭隘的自私自利。
社会责任感不仅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活动,它还帮助人们努力挖掘自身的本质力量,规范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客观的需要,从而达到增强凝聚力,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
具体而言,社会责任感从三个方面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1.政治影响。
从政治角度来看,民主共和制已经取代君主专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体制。
这种政治环境加强了社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所有个体、利益群体都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都有权享有自己的权利、实现自己的利益。
而个体与群体利益的实现要以不违背社会利益为前提,这就要求人们建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经济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市场经济已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和利益最大化需要以“公平、公正和
诚信”为道德基准,否则,整个经济社会将陷入“欺诈—暴利—再欺诈”的恶性循环,对社会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
而建立良好的经济发展体系也需要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就是例证。
3.精神影响。
从精神文明角度来看,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整性,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价值取向。
而对于社会则表现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文明。
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民族将会在发展中摒弃功利主义,找出“趋利避害”的发展道路,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当代社会,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在逐步减弱,如过分强调个人得失、思想功利化、轻视奉献精神等。
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如下:
1.社会成长环境。
当代社会正处在激烈动荡的转型期,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暴露,而大学生对社会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思想片面,容易导致个人本位主义,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在做出个人选择时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1)过分强调竞争。
市场经济中竞争残酷,大学生作为最接近竞争活动的一个群体,一方面缺乏对社会竞争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存在对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的恐惧,导致在心理上对竞争“妖魔化”。
许多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使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心中的位置不断下滑。
(2)过分强调个体利益。
市场经济中个体经济的比重不断加大,而个体经营者在进行宣传和经济活动的同时,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带来了一定冲击。
个人得失与个体利益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等问题的关键点,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价值,没有考虑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否相容的问题。
有些学生甚至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社会责任感自然无从提及。
(3)教育活动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冲击带来部分行业的经营状况下降,失业现象刺激众多学子以上大学作为找工作的前提。
现代教育也以分数作为评判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和理想教育。
这种行为导致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因学习压力的减小而出现了理想空白,无法确定自己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2.家庭成长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独生子女在当代大学生中已占很大比例。
家长对子女过分的爱护和教育理念上的偏差,使孩子在智育和德育方面未能得到平衡发展。
这就使当代大学生养成了“漠视社会、强化个人”的思想习惯,缺乏团队精神和“换位思考”的自觉性,时常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3.个人修养。
个人修养不足也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以成绩论英雄”的思维习惯。
紧张的学习也使学生没有时间通过阅读课外书籍
和参加课外活动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的信息量巨大,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多种多样,作为学生思想指引者的老师和家长无法掌控其信息来源,使许多不良思想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淡化甚至歪曲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本身就包含了两种责任。
学校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更应该加强品德教育。
作为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前沿阵地,高校更应当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
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使其认同实现社会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避免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另一方面要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观念。
同时要在大学生当中灌输“集体主义”思想,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责任动机,增强履行责任的坚强意志。
2.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集体主义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导向。
在学生团体中,大力宏扬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校园文化,培养崇高的道德修养,摒弃见利忘义、骄奢淫逸的低俗风气。
3.使大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提高“主人翁”意识。
大学生之所以缺乏社会责任感是因为他们仍处于脱离社会的生活环境中,仅仅依靠外界舆论认识社会,难免会产生偏差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感”。
高校应当利用有限的社会实践机会,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使他们正确认识国情,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使其责任感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
4.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虽然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对社会的浅显认识,但教师如果在提高社会责任方面率先垂范,仍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教师否定和推卸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就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教师在现阶段还是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不应忽略自身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作用。
广大教师仍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包括学术方面和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真正体现“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
[1999]9号)[Z].1999-06-13.
[2]胡贵禄.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5(4).
[3]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张伟强.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J].中国市场,2007(1).
[5]陈文斌,刘经纬,宫丽艳.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7).
[6]冀德荣,李娓,田军.大学生思想道德与传统教育状况调查[J].新西部(下半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