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电影近年发展
冯氏的这部灾难片,表面上异于他以往的那些充满京 味儿、带有小市 民 色 彩 的 冯 氏 喜 剧。 事 实 上, 通 篇 看 来, 我们发现,冯小刚终究摆脱不了他看待事物的视野。他乐 于从小事中寻求真理,从市井小民的平凡故事里看出人生 的道理。在 《唐山大地震》 中,只有不到一半的篇幅展现 地震,而更多的篇幅依旧在叙述小人物、小家庭。冯小刚 力图把故事的切入点, “切进” 一个遭遇地震的普通家庭, 也许这就是他的初衷,从一个家庭所遭遇的,去体会震后 灾民们的无奈与痛苦。然而,借助汶川地震为引子,拍摄 地震这样的灾难片,其实是我国本土电影类型片一个很好 的突破。但影片切入点过小,反倒失去了灾难片的场面和 气势。同样身为灾难片的 《2012》,却在放映时带动人们紧 张的神经,放映后形成一股世纪末的慌乱以及对玛雅预言 的恐慌。《2012》 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一两个国家,它已成 为世界性的恐慌。而 《唐山大地震》 的效应是什么? 博得 在场观众的几滴泪? 难道只有让人落泪的影片,才能称之 为好片吗? 相信答案我们已见晓。
MOVIE LITERATURE 学术论坛
浅析中国电影近年发展
■ 应 文 (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近几年来,我国影院上映的本土电影数量日渐攀升,这种表面现象着实令人感到惊喜。但笔者也不禁 产生疑惑: 在这种 “百花争鸣” 的景观下,中国本土电影是否真的迎来了属于自己的 “春天”? 因此,笔者带着 这个疑问,从发行环节的薄弱、类型方面的单一性、创作者的自身视野、现实主义色彩以及好莱坞式的 “关怀” 这五个方面,针对 2010 ~ 2011 年这两年中国院线上映的中国本土电影,浅析近几年中国电影的自身发展状况。 [关键词] 发行; 类型; 现实主义; 好莱坞
入俗套。如同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实则是一个道理。 怎样将两种不同的文化有效地糅合,使得大众文化的 “品 味” 提升,却没有精 英 文 化 的 晦 涩 难 懂,这 其 实 还 需 要 我 们不断地尝试。正如同文艺片与商业片,早已没有过去那 么界限明确。以此为例,只为辩驳一个论点,即是: 对电 影观众 “品位” 的培养,难道不该是广大电影人的前进目 标吗? 抑或者,广大电影人通通顺从多数电影观众的嗜好, 普遍热衷于拍摄 “无营养” 的爱情闹剧? 时而久之,滋养 的想必多数是过去电影人 “抱怨” 的素质偏低的人群,对 于观影素养较高的观众而言,或多或少会对中国本土电影 失望,长期不再过问本土影片。而在我们身边,已开始出 现这种趋势。暂且不谈素养高低,仅针对现在的青少年人 群,问及最 爱 的 几 部 电 影,无 非 是 《变 形 金 刚》 《哈 利·波特》 《2012》,等等,再问是否知道 《叶问》 等本土 电影,多数是一脸茫然告知。这些问题,埋在本土电影泛 滥的隐患之下,追其根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孩 子或者青年人群对我们自己的电影不过问或不屑一顾?
四、创作者的自身视野狭隘
这里 “狭隘” 一词,并非贬义之意,仅是一种中性词 的表达。仅用一部电影为例说明———冯小刚于 2010 年 《唐
008 2012 年第 3 期 / 电影文学
MOVIE LITERATURE 学术论坛
山大地震》。或 许,在 《唐 山 大 地 震》 获 得 票 房 大 丰 收、 冯小刚自信满满声称他能拿下几个亿票房的时候,他真正 应该感谢的,是 2008 年 5 月 12 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在很 小的时候,我们听说过唐山大地震,可我们这代人并未深 刻体会到那场地震来时的可怕和灾后的人们失去亲人的痛 心疾首。然而,在汶川发生地震后,漫天的震后报道、救 援、感人泪 下 的 故 事,充 斥 在 我 们 耳 边,此 时 身 为 “80 后” 的我们,已开始步入社会,成为消费群体。直白点说, 正是借助这场地震,借助我们对地震的心有余悸,冯氏作 品获得了票房。
本文将从产业化、类型、创作者、现实主义以及参照 好莱坞等五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一、发行环节的薄弱
这里先不谈电影本身如何,仅从电影产业上,分析关 于中国本土电影的缺失。众所周知,我国电影的市场化意 识是源于 1993 年,那时也没有所谓的 “电影产业化”,可 以说此前的中国电影是自闭的。而就在 2002 年才出现了 “电影产业化” 这么一个概念。与好莱坞相比之下,我国的 产业化链条明显没有其纯熟,这也是中国电影没有好莱坞 电影 “热销” 的一个原因。好莱坞的电影在面对观众之前, 要经过一系列早已纯熟的环节,从最初创作到后期的制作, 再到发行环节,最后才会出现在观众面前。创作和后期制 作,我们不提,暂且在这里探究关于电影面世中,一个不 可或缺的环节,即,电影的发行环节。而我国电影和国外 ( 尤指好莱坞) 电影之间,很大的一部分差距,在于发行环 节的薄弱。
2010 年大致有以下数部: 《孔子》 《我们天上见》 《杜 拉拉升职记》 《叶问 2: 宗师传奇》 《三笑之才子佳人》 《唐 山大地震》 《异度公寓》 《人在囧途》 《西风烈》 《大笑江 湖》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山楂树之恋》 《赵氏孤儿》 《让子弹飞》 《非诚勿扰 2》 《花田喜事 2010》 《月光宝盒》 《线人》 等。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大陆与香港演员班 底的混搭,像是 《全城热恋》。
三、现实主义色彩淡薄
现实主义一词,相信大家早已略知一二,而对于我国 本土电影 中 现 实 主 义 的 缺 乏,是 大 众 最 容 易 忽 视 的 一 点。 记得曾在某年的 《电影艺术》 上看过这么一项问卷调查, 题目大致是: 在我国百年电影创作传统中,最需要保留与 继承的传统是什么? 而以陆川为代表的不少人都不约而同 回答: 现实主义精神。这说明一个问题,一部分深思远虑 的电影人,已经在关注我们电影中的缺失。
简单解释,究竟怎样才算是一部蕴含现实主义色彩的 影片? 若从字面示意,即是要紧贴现实生活,与大众的思 绪密切联系。而 深 刻 点 分 析, 即, 除 了 反 映 现 实 生 活 外, 还要关注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时代的变迁。包 含这些的影片,才能算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好片子。 事实上,要具有现实主义,多数是要善于抓住时代的主题。 从这方面来说,是源自电影观众接受心理的历时性,其实 就是我们所说的时代性。随着时代发展,观影群体的内心 和接受心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倘若,现在拍摄以过去 “文革” 为背景的影片,特定群体一定是受到 “文革” 影 响的老一辈,而我们这代年轻人,是无法理解它,更谈不 上喜欢。当然,这里并非完全否定过去的人或者事物,而 是应当从历史资源中,寻求与当下这个时代所结合的位置, 从而传递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如同 “ 《秋菊打官司》 《一个都不能少》 中,当现实生活的矛盾,人民的疾苦竟只 因碰上了一个 ‘好官’ ‘好台长’ 而轻易地皆大欢喜”, “这种在创作上的 ‘规避’ 或是讨巧则更明白地显示出创 作者现实批判精神的失落”⑤ 。
其实,这里隐藏了两种 “对立” 群体: 大众与精英两 种文化群体的 “对立”。多数电影人似乎为满足大众的需 求,而逐渐放弃对精英文化的追求。大众文化具有的是一 种通俗、大量的特点; 而精英文化与大众旨归的,它推崇 理性原则; 而大众文化文本则是追求快乐原则和感官的愉 悦。”① 这也是电影人一直面临的问题: 如何面对两种文化 的 “对立”? 在本人看来,电影虽说是大众消费的艺术,但 如果能够将大众与精英两种文化有效地融合起来,必然会 提高我们本土电影的艺术水平,自然也不会人云亦云地落
形象逼真的 ET,再到大气磅礴的战争片,等等,而每种类 型都有它们的不可取代的范式。回头再看我们本土的电影, 我们可以罗列的类型有哪几种? 如同我国当代一位有名的 导演曾呼吁: “发展类型电影也许是振兴民族电影的一条捷 径。”③ 很多时候,部分人对类型片会有所偏驳,认为类型 的东西就仅仅满足娱乐和消遣就足够了。事实上,电影的 娱乐性远不止普通群众所认为的那样浅薄。“电影的娱乐性 还应体现在影片具有超越国界的动情力,影视语言具有视 觉冲击力,音像画面造型具有耐人寻味的表现性与象征性 等方面。”④ 因此对于类型片以及对于它的 娱 乐 性 的 认 识, 也许还需要我们继续深究。或许,有人会说中国电影本身 已有不少类型,但能运用恰当适宜的,有几部? 这让我想 起高群书的 《西风烈》。暂且不提这部影片那些不算乐观的 评论,仅谈关于它的类型突破。在中国,似乎少有一部像 模像样的西部片。至少,在观众看完 《西风烈》 后,想起 了美国的西部牛仔,或者早期的 《火车大劫案》。那么,至 少在这点上,我们本土电影需要更多的突破,而不是墨守 成规地拍烂了爱情喜剧,或是翻拍过去的经典,如同 《新 倩女幽魂》,注定不会如同王祖贤、张国荣版本来得经典, 来得深入人心。
2011 年大致有: 《新少林寺》 《武林外传》 《我知女人 心》 《无人区》 《新倩女幽魂》 《建党伟业》 《辛亥革命》 《鸿门宴》 《关云长》 等数部影片。
我们知道,在过去,对于文艺片的 “冷清”,从事电影 业的专业人员会抱有两种态度: 一方面,对电影的发展, 有人抱有最初的坚持,即,通过电影来表达最简单的想法, 不在乎观众多少,或者评论好坏; 另一方面,电影人认为 文艺片的 “冷清”,多数由于观众素质高低造就,而本身与 电影人没有关系,甚者会有电影人自觉 “委屈”,即,一部 具有深度的影片上映,无人问津落得票房惨败,因此,自 己也不得不落入商业片的 “俗套”。
二、类型单一,缺少张力
除了电影外部的运作,电影自身的 “高质量” 也是吸 引观众的重要方面。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中国院线上映的 本土电影,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 1) 爱情片 ( 以轻喜剧为主,少有文艺片) 或纯搞笑 喜剧片;
( 2) 翻拍经典、续拍片; ( 3) 武侠动作枪战片; ( 4) 恐怖片; ( 5) 中国特有的主旋律影片; ( 6) 中国特有的古装片 ( 常以古文学小说人物或古代 真实人物为例) 。 以上大致为近两年的电影分类。表面上,很多人会认 为中国本土电影以影片上映的庞大数量和貌似繁多的种类, 遥遥领先于国外产出的电影,因此,会出现有人以为中国 电影的发展趋势不可小觑的认知,而这其实也最让人担忧。 在大量并且 “种类繁多” 的表象下,占据中国本土电影比 例较大的,其实就是爱情片和搞笑喜剧片。若在影院观影, 会直观地 发 现 三 分 之 二 的 片 种,是 类 似 于 《非 诚 勿 扰 》 《全城热恋》 或者是 《大笑江湖》 这类的影片。这也就是 较为令人担忧的所在。 直白点来说,就是中国的本土电影较之国外 “大片”, 多数显得 “小气”。近几年,常听人这么评论本土电影: 就 那几部片子。这其实很通俗地解释了观众流失的一个原因, 就是类型片的单一化。“在中国的商业电影中,类型影片相 当不发达。不注意类型影片的确立和分化,把不同类型影 片的流行因素在一部商业影片当中一锅煮,梦幻性程度不 高,形式特征不鲜明,不善于通过重复性生产来进一步培 养观众的兴趣……”② 事实上,一旦谈及类型,我们条件反 射想到的,是好莱坞的各种类型片,从西部片中代表正义 的牛仔在沙漠中策马追逐歹徒,到美轮美奂的歌舞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