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酮类化合物综述

黄酮类化合物综述

陈皮中的橙皮苷及甘草中的甘草苷均为二氢黄酮化合物。
HO
O
O olg
O
甘草苷
19
5、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
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存在于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姜科的 少数植物中,常与相应的黄酮醇类存在于同一植物体中。
水飞蓟中的水飞蓟素具有较强的保肝作用,临床上用于治
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代谢中毒性肝损伤等,取得了
芦丁、橙皮苷、d-儿茶素、香叶木苷
对缺铁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槲皮素、芦丁、金丝桃苷、灯盏花素、葛根素 以及葛根、银杏总黄酮
降血压
柠檬素、石吊蓝素、淫羊藿总黄酮、银杏叶总 黄酮
抗菌消炎
黄芩苷、木犀草素
抑制肿瘤细胞 保肝
牡荆素、汉黄芩素
水飞蓟素、异水飞蓟素、次水飞蓟素
6
二、结构和分类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苯基)连接的位置 (2-位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与B环构成环状结构等特 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
O+ OH
花色素(anthocyanidin)
O
二氢查尔酮(dihyrochalcone)
O
OH
黄烷-3-醇
9
二、结构和分类
O
OH OH
黄烷-3,4-二醇(flavan-3,4-diol)
O CH
O
O
O
双苯吡酮(xanthone)
O
O O
橙酮(aurone)
O
双黄酮(bifavone)
10
1、黄酮类
2、抗氧化活性
黄酮为酚酸类化合物,在某些金属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其结构极易被氧化,所以 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保护细胞膜上的非饱和脂肪酸免于氧化。黄酮能捕获自 由基。大量文献报道了黄酮类化合物捕获自由基,降低其对机体危害的生物活性, 抗氧化是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活性研究最多的领域,而且许多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
O O
黄酮(flavone)
O
OH O
黄酮醇(flavonol)
7
二、结构和特点
O
O
二氢黄酮(dihydroflavone)
O
O
OH O
二氢黄酮醇(dihydroflavonol)
O
O
异黄酮(Isoflavone)
O
二氢异黄酮(dihydroisoflavine)
8
二、结构和分类
OH
OH
O
查尔酮(chalcone)
25
三、生物活性
7、抗肿瘤作用
➢ 大豆异黄酮具有抑制乳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白血病及某些肝癌和
胃癌细胞系的生长、增殖及抗促癌和诱导癌细胞分化的作用 。染料木素可抑 制动物肿瘤生长,对人体皮肤癌、乳腺癌、淋巴癌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 。国 内外细胞水平的研究表明:红三叶草异黄酮对苯并芘(β[ɑ]P)代谢有强烈抑制 活性,能抑制仓鼠胚胎细胞的β[ɑ]P—DNA结合。
R2O
R1 O
O
大豆素 R1=R2=R3=H
大豆苷 R1=R3=H,R2=葡萄糖基
OR3
葛根素 R2=R3=H,R1=葡萄糖基
大豆素-7,4′-二葡萄糖苷 R1=H,R2=R3=葡萄糖苷
7-木糖葛根素 R1=葡萄糖基,R2=木糖基,R3=H
葛根总黄酮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 大豆素具有类似罂粟碱的解痉作用。 大豆苷、葛根素及大豆素均能缓解高血压患者的头痛等症状。 21
黄酮类化合物只要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2phenylchromone)的一系列化合物。
O O
O
色原酮
O
2-苯基色原酮
3
一、绪论
这类化合物大多数呈黄色,故得名黄酮。由于它们能与矿 酸成醚盐,所以过去也曾把黄酮类化合物成为黄碱素类化 合物。
目前该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A与B)通过三个碳原子 相具互有连以接下而基成本的骨具架有:C6-C3-C6 结构特点的一系列化合物,
4、激素样作用
染料木素(genistin)、金雀花异素(5,7一二羟基4’一甲氧基异黄酮)、大豆 素(daid—zein)等异黄酮类化合物均有雌性激素样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它们与 己烯雌酚结构相似的缘故 。实施卵巢切除手术后,由于缺乏雌激素导致内皮细 胞功能紊乱,如果补充染料木素或17一β一雌二醇,症状就会改善。但是对于 是否运用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替代治疗还在争议之中。
黄酮苷主要为C-O-C键的糖苷,其中有生理功能的大部分 是C7位的糖苷,也有以C-C键项链的,前者易水解,后者 较稳定。
12
2、黄酮醇类
黄酮醇类化合物经常与花色苷元伴生,含于花瓣中。该类 化合物以山柰酚、槲皮素、杨梅素最为常见。
黄酮醇类化合物的种类较多,每一种黄酮醇又能形成多种 苷,如山奈酚可形成31个以上不同的苷,槲皮素可形成36 个以上不同的苷。
较好的成果
O
H
HO
O
H
CH2OH
CH2OH O
H
OH
H
OH
OH
O
水飞蓟素
20
6、异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C2上的苯基转移到C3的化合物为异黄酮。主要分布于被子植物 中,以豆科蝶形花亚科和鸢尾科植物中较多。
豆科植物葛根中所含的大豆素、大豆苷、大豆素-4′,7-二葡萄糖苷、葛 根素和7-木糖葛根素等均属于异黄酮类化合物。
广泛分布于被子植物中,以唇形科,玄参科,爵麻科、苦 苣苔科、菊科等植物中存在较多。该类化合物中以芹菜素 和木犀草素最为常见。
HO
O
OH
HO
O
OH OH
OH
O
芹菜素
OH
O
木犀草素
11
1、黄酮类
天然黄酮A环的5、7位几乎同时带有羟基,而B环常常在4′ 位有羟基或甲氧基,3 ′位有时也有羟基或甲氧基。
13
名称
槲皮素 芦丁 异槲皮素 金丝桃苷 山奈酚 问荆苷 杨梅素 桑色素 腊梅苷 人参黄酮苷2、黄酮醇类结构
O
OH O
存在处
3,5,7,3′,4′-五羟基 槲皮素-3-O-芸香糖 槲皮素-3-O-β-半乳糖 槲皮素-3-O-ɑ-半乳糖 3,5,7,4′-四羟基 山奈酚-7-O-(葡萄糖)2 3,5,7,3′,4′,5′-六羟基 3,5,7,2′,4′-五羟基 槲皮素-3-O-(葡萄糖)2 山奈酚-3-O-半乳糖-O-二葡萄 糖
9、抗炎作用
芦丁及其衍生物羟乙基芦丁(hydroxyethylrutin)、二氢槲皮素 (taxifolin)以及橙皮苷一甲基查耳酮(HMC)等对角叉菜胶等诱发的大鼠 足水肿、甲醛引起的关节炎及棉球肉芽肿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金荞 麦中的双聚原矢车菊苷元有抗炎、祛痰、解热、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提 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用于肺脓肿及其他感染性疾病。
27
三、生物活性
10、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有些黄酮衍生物具有扩张冠状动脉的活性。有明显的扩冠作用,并已用于临 床治疗慢性冠脉机能不全、心绞痛等。草药毛冬青根已广泛用于临床,其中所含 的黄酮苷类成分 是其有效成分,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其流量,改善心肌营养,降 低心肌耗氧量,并直接作用于外周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由银杏 叶制成的舒心酮,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包括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及少量双 黄酮,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能扩张心血管。葛根黄酮也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以 葛根素为主要有效成分
24
三、生物活性
5、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黄酮类化合物还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黄酮是脑中腺苷受体的激 动剂 。腺苷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抑制性神经调质,可在大脑的能量 储存及能量需求之间提供信号,使之达到一种平衡。
6、抗病毒
Du等人对桑白皮进行了研究,并以单纯性疱疹Ⅰ型病毒株(HSV 一1)为药理模型进行了筛选,发现leachianone G具有抑制“维洛” 细胞上HSV一1病毒株的活性(IC=1.6 ug·mL-1,CC=15.5ug·mL-1 ), 而moralbalnone,kuwanon S,cyclomorusin,oxydihydromorusin活 性较弱(IC>1 00ug·mL-1 )。徐庆等人研究荔枝总黄酮(TFL)抗乙型肝 炎病毒,采用麻鸭为动物模型,结果显示TFL有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 并具有明显的抗炎、保肝作用。
槐花米、紫苑、银杏叶、高
良姜 槐花蜜、荞麦叶、桑
椹子
问荆、棉叶
满山红叶、贯叶连桥
满山红叶
高良姜、银杏叶
问荆
满山红叶
桑枝
腊梅花
人参
14
3、双黄酮类化合物
双黄酮是由两分子黄酮衍生物聚合生成的二聚物。集中分 布于除松科以外的槐子植物中,尤以银杏纲为普遍,蕨类 植物的卷柏属中亦存在。
O
O O
O
双黄酮
15
OH O

4
一、绪论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连接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 戊烯基等官能团。
黄酮类化合物实际上存在于植物的所有部分,如根、心 材、边材、树皮、叶、果实和花中,花、叶、果中的黄酮 类化合物常以苷的形式存在,而木质部分中多为游离的黄 酮类,且大多存在于一些有色植物中,陈皮、槐米、枳实、 银杏叶、甘草等植物中都含黄酮类化合物。
活性远高于维生素c,同时毒性很低。
23
三、生物活性
3、酶抑制剂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许多酶的活性,如水解酶、氧化还原酶、DNA合成 酶、RNA聚合酶、磷酸酶、蛋白磷酸激酶、加氧酶以及氨基酸氧化酶等。多数 抑制都是变构抑制(指变构的分子不是直接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而是结合于 其他位点并引起酶结构改变而抑制酶活性),还有一些是竞争抑制。尽管黄酮 类化合物可以与几乎所有种类的酶作用,但是其功效局限于各个分支,不会导 致代谢紊乱,可能原因是它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