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考语文复习优化设计(教师版)——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新)高考语文复习优化设计(教师版)——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东山二中陈贵武)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建议本专题复习的目标,一是让学生明确文中哪些是常见实词,促使学生平时加强积累,形成实词知识系列以备用;二是使学生明确在高考考查中经常涉及到的是哪些类型的实词,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解答这几种类型题目的能力。

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①古今异义的实词,②一词多义现象,③偏义复词,④常见通假字,⑤单音词和复音词,⑥异读词,⑦活用词。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一、使用指导本栏目所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考点涉及的知识设题,意在让学生经过思考了解本专题的内容,同时能在思考中引出问题,为后面的探究作铺垫。

使用时要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并思考,暴露出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再补充几个思考题加以拓展,教师在点拨中可初步引出相关的知识和解题要领。

二、问题磁场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下列问题:孔子对晏子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

”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

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点拨】此题看起来是考查人物的态度,实际上是考查古今异义,即考查“信”和“进”这两个实词,这两个实词在中学教材中已涉及到,可以先通过回忆课文中的用法,再结合语境明确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信”在文中应解释为“确实、实在”,这说明孔子是赞同晏子的观点的,认为他说的符合事实。

“进”在此处应解释为“进用、采纳”。

孔子也认为善言被采纳,那么谗言就无从谈起,一旦谗言被采纳,那么善言就无从谈起,所以分清善恶是为政的关键。

2、将下面的文言文中加点的实词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是不是儿子做了坏事。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

丈人:____苦:_____道:_____责:____【点拨】“丈人”古今意义差距较大,古文中解释为“老年人”,下文有“吾为汝父也”一句,学生更容易误解。

“苦”为形容词,而后面却带上了宾语“之”和“我”,由此推断“苦”一定活用为动词,结合语境是“使我苦”之意。

“道”是名词,在句中活用作“苦”的状语,译成“在路上”为妥。

“责”如果简单地译成“责怪”显然不合乎语境,可考虑是否为通假字,通“债”即“讨债”之意。

很显然,他的儿子到东邑去讨债了,根本不在丈人回家的途中,全是奇鬼所为。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楚王面有忧色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考查了实词的异读及古今异义。

“王”在此处作动词,第四声,释为“称王”。

楚王面有忧色的根本原因是担心自己不能称王称霸,成就霸业,直接原因是他与群臣议政,而群臣由于害怕不敢多言,没人能比得上他。

此处是考查了“逮”,在现代汉语中“逮”是“捉住、逮捕”之意,在古文中却有“比得上”的意思。

4、将下面文言文中加点的实词译成现代汉语。

有子问于曾子①曰:“问丧于夫子乎②?”曰:“闻之矣。

‘丧欲①速.贫,死于②速.朽’。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

”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

”有子曰:“然。

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注]①有子,名若;曾子,名参;二人与子游都是孔子的弟子。

②丧,这里指丧失禄位;夫子,即孔子。

①速:____②速:_____有为:_______【点拨】此题考查了一词多义现象及实词在特殊语境中的意译。

“①速”应理解为“招致”,“②速”应理解为“快速、迅速”。

“有为”在文中意思比较特别,不能简单地译成“有作为”,从文中看来,夫子是说过“丧欲速贫,死于速朽”之言,而此话又是不合乎君子之道的,所以只能理解为是孔子在特殊的环境中“有所指”而说的话。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一、使用指导本栏目围绕重点设置了三个案例,承接前一个栏目引出的问题进行探讨,解答部分着重从对易失分处的分析引出规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使用时应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加深理解,开拓思路,归纳方法,培养能力,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案例。

二、案例探究【案例1】2003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引文见附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解题思路】解释实词在文中的意思,一定要联系语境,结合平时课本中所学过的常见意思,逐项排除,最后作出合理的推断。

A项中的“讽”为“委婉地劝告”。

B项中“哂”可能是学生相对陌生的了,它在古文中最常见的意思就是“讥笑、嘲笑”,在此句子中解释得通。

C项中的“遇”出现概率较高,本句很好翻译,后半句“遇人尽礼”是“以周全的礼节对待别人”之意,显然应解释为“对待”。

D项这句是说到了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他(采取措施)坚决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

“务”此处很明显作“致力”解释,【参考答案】D【评点与探究】此题主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理解比较重要的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对四个选项中的加点实词不明意思,或是对其中绝大多数的实词意思不明,于是乱选;二是对几个实词的常用意思有所了解,但对实词所在句子的句意不了解,当然也只有乱选瞎猜了。

其实,此题考查的“讽”“哂”“遇”“务”四个实词,高中语文课本或读本中都有涉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所以“功夫在课内”,要学好课文;在解题时可以回忆这个词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是怎样解释的,然后结合语境进行推断。

【案例2】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卷第12题(引文见附录)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相同的一项是A.或.共帐而寐 B.拜受而已..C.出身..治体..忧国 D.通达【解题思路】B项中“而已”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皆意为“罢了”。

从语境来看,孙登心中尊敬徐夫人,徐夫人送来衣服,他一定要沐浴后(极表恭敬)穿上;对徐氏所赐衣服,出于礼节,不能不接受,但只是接受罢了。

A项中“或”意为“有时”,与今义不同。

C项中“出身忧国”意指全身心为国分忧。

D项中“通达”意为“通晓”,此句意为:通晓治理国家的方略。

【参考答案】B【评点与探究】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与现代汉语同形词语的含义理解是近年文言实词考查的一个热点。

此类词语中有一部分较显生僻,大量的则需要从语境中去辨析和推测其含义。

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绝不可单独、孤立来,特别是有的实词迷惑性很强,更要注意辨别。

本题很容易错选为A,主要是未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去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是:首先要把握加点字所在语句的大意,其次用加点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去试作解释,看是否语意通畅,通畅的即为与现代汉语相同,不通畅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

平时同学们要重视积累课本上、复习材料中出现的古今同形词语,要注意归纳整理,适当识记。

值得注意的是,此题考查对古今词义异同的辨别,既包括实词(出身、通达),又包括虚词(或、而已),而且各占一半,这和近几年全考实词是不同的。

【案例3】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11题(原文见附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解题思路】A项中的“竟”,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表示一直到死,犹如“竟日”表示从早到晚一样,与上下文文章十分切合。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

B项中的“将兵”,试题将它解释为并列短语,显然是不妥的。

联系后文,既然说到“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可见是指李广对待部下的关爱,当然是李广领兵的情况,而不是指李广手下的将领和士兵。

C项中“曲折”是古今异义词,联系前文看,这是在李广迷路以至部队落在卫青之后,卫青要向皇帝汇报事情经过时说的,当然不可能是指弯曲的道路,而是指事情的复杂经过。

D项中的“结发”在中学课文《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句,这里的结发是指到了一定年龄(男20岁,女15岁),开始把头发结起来表示成年了。

【参考答案】D【评点与探究】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

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

并应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

这道题挑选了4个包含有较为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词语,同时也给出它们的释义的正与误。

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这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一、使用指导本栏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本专题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的系统总结与拓展。

侧重拓展在文中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

教师使用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考题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思考和解题方法,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总结归纳。

二、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条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也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所谓“常见实词”,应当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

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这个专题的知识大致包括下面几个小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

高中各册语文课本后的《文言常用实词表》所收340个,连同初中所学的200多个实词,是我们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词汇库存,应切实掌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