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验主义及代表人物

超验主义及代表人物

超验主义(英文:Transcendentalism,也叫“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者说“美国文艺复兴”)是美国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

它兴起于183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其领导人是美国思想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超验主义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其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表现了乌托邦式的理想色,其精神并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遗产。

超验主义的特点超验主义追求人的自由的精神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遗产。

这种思潮发源于单一神教,同时又接受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其结果是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

超验主义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其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尽管带有乌托邦的理想色彩。

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

它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

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

超验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有三。

首先,超验主义者强调精神,或超灵,认为这是宇宙至为重要的存在因素。

超灵是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在、扬善抑恶的力量,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所属,它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内。

其二,超验主义者强调个人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革新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才能实现。

因此人的首要责任就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刻意追求金玉富贵。

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

其三,超验主义者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认为自然界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

在他们看来,自然界不只是物质而已。

它有生命,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它是超灵的外衣。

因此,它对人的思想具有一种健康的滋补作用。

超验主义主张回归自然,接受它的影响,以在精神上成为完人。

这种观点的自然内涵是,自然界万物具象征意义,外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体现。

爱默生有句名言——“相信你自己”,这句话成为超验主义者的座右铭。

这种超验主义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美国式文化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观点摒弃了加尔文教派神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人”就上帝,才使得超验主义明显地烙上资本主义上升期的时代轰烈:“一个人一定能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而这种素来被称为美国平民宗教的自立自强,激励了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完善。

因此,超验主义者的贡献就在于在理想主义的旗帜下重新审视了“美”的哲学命题,解放了美国思想,也使美国文学(包括散文创作)从模仿英国及欧洲大陆的风格中脱颖而出,开创了美国文艺复兴时期。

其实,“超验主义”作为一种并不确切的戏称,也许只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表现了这一思潮的一个特征,即崇尚直觉和感受,而这一思潮的意义也许更重要地是体现在它热爱自然,尊崇个性,号召行动和创造,反对权威和教条等具有人生哲学蕴涵的方面,它对于美国精神和文化摆脱欧洲大陆的母体而形成自己崭新而独特的面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代表人物美国超验主义也叫“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者说“美国文艺复兴”是美国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

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玛格丽特·富勒有关,它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处,通过直觉得以把握。

领导人是美国思想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拉尔夫·爱默生美国超验主义(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是美国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但波及其他地方,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以及梭罗相关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处,通过直觉得以把握。

超验主义是美国文学的第三个阶段,真正开始影响美国的文学风格。

一般认为,爱默生是超验主义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特别是他的演讲,令人感到亲切,声音奇异,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他的散文在端庄凝重的说教之中每每流溢出特有的富有魅力的睿智、幽默感和文学、哲思的深度来。

他的言词文本雄辩有力而辉煌,语调变幻莫测,显示出他的深奥的文学技巧来。

1831年,爱默生辞去波士顿第二教堂的圣职到欧洲去旅游。

其间,他会见了不少当时的文学名人,诸如英国诗人、散文家瓦特·兰德(Walter Savage Landor),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和苏格兰散文家、历史学家卡莱尔(Thomas Carlyle)。

特别是他在苏格兰乡间会见了卡莱尔之后,开始了两位文学家的终生友情和通信。

梭罗1837年,当爱默生作《美国学者》演讲时,另一名超验主义的集大成者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刚从哈佛大学毕业。

对于很多人而言,梭罗是一本教科书,通过他,人们可以用自然界发生的事实来理解世界,于是世界便成了一个供人阅读、品味、咀嚼的整体。

他希冀过简单的生活. 梭罗说过:“我之所以走进林间并不是想生活得便宜些或者更昂贵些,而是想以最少的麻烦做些个人想做的事。

”因此,他的文字细腻而自然,充满了一个敏感的作家和一个深思熟虑的哲人对大自然的至诚的感受和感动。

比起爱默生的演说和写作,梭罗更多地是实践和行动,在他的性格中,那种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和那种曾经在美国的开发,尤其是西部的开发中表现出来的勇敢、豪迈、粗犷、野性的拓荒者精神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从现在的历史资料来看,人们无法了解梭罗是否亲自聆听爱默生的演讲,但梭罗一生实践了爱默生在《美国学者》中的召唤:更多地关注美国本土,追求美国本土的独创性。

作为一场融欧洲与美国思想潮流于一体的思想运动,它催生了美国散文一系列经典之作:《自然》(Nature,1836)、《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1837)、《知识的自然历史》(Natural History of Intellect,1893)、《瓦尔登湖》(Waldon,or Life in the Woods,1854 梭罗著),等等。

十九世纪的美国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独特的美国文化诞生和成长的时期,是继政治独立之后美国精神、文化从欧洲大陆的母体断乳而真正独立的时期。

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时代,以爱默森和梭罗等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思潮“破空出世”,成为美国人的精神独立宣言。

教义它的主要教义有一下几条: 1.至善【absolute good】 2.纯洁无暇【unspotted innocence of nature] 3.人具有神性【humanity was godlike and that evil was nonexistent appeared to be an optimistic folly] 超验主义的来源有四: 1.欧洲浪漫主义文学【the romantic literature of Europe】 2.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 3.德国理想主义哲学【German idealistic philosophy】 4.东方神秘主义【Oriental mysticism】拉尔夫·爱默生全名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生于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

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生平与经历爱默生出生于波士顿,他的父亲是威廉·爱默生是一位知名的一位论派牧师。

他逐渐从他相信的教义趋向公式化,并在他的小品《论自然》(Nature)(1837年)发表超越论的哲学。

爱默生在即将过八岁的两周前父亲过世(1811年),隔年他被送到了波士顿拉丁学校就读。

在1817年10月爱默生14岁时,他入读哈佛大学并且被任命为新生代表,这个身份让他获得免费住宿的机会。

为了增添微薄的薪水,寒假期间他会到Ripley 伯父在马萨诸塞州瓦胜市的学校进行辅导及教学事务。

1821年爱默生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协助自己的兄弟在母亲的家中设立一所给年轻女性就读的学校,这是在他于切尔姆斯福德设立自己的学校以后的事;当爱默生的兄弟前往哥廷根读神学时,爱默生负责主持这所学校。

之后数年,爱默生都过著担任校长的日子,然后进了哈佛大学神学院,并于1829年以一位论派牧师的形象崭露头角。

1832年,一次与教会干事关于圣餐服务的管理权争执及关于公众祈祷的疑虑让他辞职了。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埃伦·塔克,她在二十岁时因罹患肺结核于1831年2月8日过世。

爱默生是查尔斯·爱默生(Charles Wesley Emerson)的远亲。

查尔斯也同样是论派牧师,他以自己的姓氏为名成立了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

他们的祖先汤玛斯·爱默生是在1640年移民至马萨诸塞州的易普威治定居,是这个牧师家庭的先驱。

在1832年至33年间,爱默生到欧洲旅游,这段经历记载在《英国人的性格》(English Traits)(1856年)中。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威廉·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和托马斯·卡莱尔。

在旅程结束后,爱默生与凯雷仍继续联系,直至凯雷于1881年逝世,爱默生在美国充当凯雷的代理人。

爱默生的旅游地点不限于英国,他也去了法国(于1848年)、意大利和中东。

1835年,爱默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特买了一所屋子,很快就成为城中最重要的市民之一。

他在那里亦娶了第二任妻子利迪亚·杰克逊。

他称她为利迪亚人而她称他为爱默生先生,俩人生下的孩子是华都、艾伦、伊蒂丝和爱德华·爱默生。

艾伦是以他前妻的名字命名,这是利迪亚的建议。

文学生涯1835年9月,爱默生和其他志趣相投的知识分子创立了“超越俱乐部”,直到1840年7月,爱默生用化名出版了他在1836年9月创作的第一本小品文《论自然》(Nature)。

当作品成为超越论的基本原则时,很多人立即认为这是意大利的作品。

1838年他获邀回到哈佛大学神学院为毕业典礼致词。

他的评论立刻震惊整个新教徒的社会,因为他说明了当耶稣是一个人时,他并不是神(当时人们宁愿没有听到这样的言论)。

因此,他被谴责是一名无神论者,并毒害了年轻人的思想,面对着这些批评他并没有作任何回应或辩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