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 Dec.2009[收稿日期]2009⁃05⁃20[作者简介]赖达富(1971-),男,福建永定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及社会科学部讲师,美国纽约大学音乐教育硕士㊂美国大学特色选修课的介绍及其启示赖达富(中国石油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部,北京102249)[摘 要] 纽约大学与加利福尼亚大学联合开设了多媒体表演艺术合作这门特色选修课,从对这门课的亲身体验中,笔者认识到中美两国高校在选修课方面的一些本质差异㊂整体来说,美国大学选修课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中国大学则比较注重考试㊂美国大学特色选修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提高教学质量之本在于内容而不是形式㊂[关键词] 选修课;多媒体;艺术教育;远程合作[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9)S1-0041-04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如果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为学生将来的工作作好知识铺垫,那么,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在于它不但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各学科知识结构㊁拓宽视野㊁发展个性㊁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平台,而且能进一步深化专业内容,促进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㊂如何在选修课上激发学生最大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呢?从笔者经历学习的一门特色选修课 由纽约大学(NYU)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㊃克鲁斯分校(UCSC)联合开设的 远程多媒体艺术合作”课①中,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㊂笔者于2004年秋季作为福特基金会交流访问学者到纽约大学攻读音乐教育硕士学位㊂笔者所就读的音乐与表演艺术系不但设有名目繁多㊁品种齐全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而且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许多特色选修课㊂多媒体表演艺术合作课就是其中之一㊂这门课是由NYU 和UCSC 这两所相隔数千英里㊁分别位于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大学联合开设的㊂这门课为3个学分㊁32课时,为开放性选修课㊂由于美国东西部的时差为3小时,NYU 的上课时间是下午2:00-4:00,而UCSC 的上课时间则是在中午11:00-1:00㊂两校共38名学生被简单地分为音乐组㊁舞蹈组和媒体技术组,每个组都由一位教授负责技术指导,同时还有4位助教负责布置线路和调试设备等后勤工作㊂由于这门课即时互动的需要,两边的教室都配备上了多媒体投影仪㊁高速宽带(Internet II)㊁4台摄像机㊁专业音响设备㊁电声乐器(电吉他㊁电贝司㊁合成器等)㊁电视机等设备㊂唯一不配备的就是课桌椅,所以大家都是习地而坐,带笔记本电脑的学生也只好把机器放在腿上来操作㊂第一次通过高速宽带传送过来的信号清晰地和加利福尼亚的师生们直接交流,大家都很兴奋㊂两个学校的师生都一个个高兴地站到摄像机前作了自我介绍,并各自发表对这次两校艺术合作的想法㊂3位教授都没有给学生发放课程提纲,但根据笔者的理解,这门课至少包含了以下6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通过课程学习和演出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2)通过课程学习和演出实践,掌握常用的多媒体视听设备(包括摄像机㊁专业音响设备㊁电子合成器等)的使用方法;(3)通过即兴演奏和编舞实践,提高学生的即兴表演能力和创造力;(4)提供网上交流平台,让不同学校㊁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并掌握简单的网页编辑技巧;(5)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要通过课程学习和演出实践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使他们对现代音乐技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6)对非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要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舞蹈肢体语言的理解能力,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密切联系㊂到第三周后,舞蹈专业的学生学会了做网站并在网上发布他们的感想㊁照片㊁视频剪辑等;音乐专业的学生掌握了即兴为舞蹈动作编配音乐的合作技巧,学会了各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媒体技术组的学生也学会了演奏打击乐器㊂三位教授的角色与其说是教师,还不如说是大家的亲密合作伙伴㊂当然,更深层次的合作还在后面㊂众所周知,声音通过网络传送到异地时,对方大约要在一秒钟以后才能听到㊂在深入的远程多媒体艺术合作与探索中,我们用即兴演奏的方法(主要是用呼应式的对答)成功解决了两边音乐传送时的延时误差,使两边的乐队在演奏时,不论在哪一边聆听都是一个完整的总体㊂除了两个乐队在两地同步合作演奏外,媒体技术组的学生还把我们的现场演奏录下来,通过特殊处理后又回放出来,加入伴奏中㊂这种 虚 实 虚”的音乐很好地配合了舞蹈中的相同的展示形式㊂在第四周时,两个学校的教师们就开始收集同学们的反馈了㊂大家都被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并把自己的回答发布在个人网站上㊂他们提出的问题主要有:(1)谈谈你以往使用非传统手段教学㊁创造性合作或表演的经历㊂(2)这个合作课程中,是什么最吸引你?这个课题中哪一个部分最能使你投入并得到最多?你认为远程合作教学与表演有什么益处?(3)在这个合作课程中,你认为哪一个部分是最难的?为什么?在这个远程教育和表演中,你最担心和考虑最多的是什么?(4)在这门合作课程中,你有哪些最主要的问题?你感到困惑㊁混淆或不确定的问题还有哪些?以后每一周都有新的成果㊂从每一个舞蹈动作到配上什么音乐㊁要如何分工㊁处理等问题已经解决得越来越细了㊂为了把分配的任务完成好,大家都很自觉地在课后花很多时间㊂大家在合作中越来越分工明确㊁密切配合㊁互相帮助,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㊂最后,大家为期末汇报演出创作了两部音乐剧㊂第一部是以当时的印尼海啸为题材的‘捉摸不定的传递“(Lubricious Transfer)[1]㊂这个题目是由舞蹈组的学生本㊃穆尼斯特里(Ben Munisteri)想出来的,按照他的解释,这个题目含义为: Lubricious具有 湿润”和 好色”的双重意思㊂它表示人的身体是由水㊁盐和碳元素构成的㊂通过化学反应,人的身体会导电㊂正当人身体内的细胞在传送物质和能量的时候,人们也在通过高速互联网来传递图片㊁声音,正如在合作的空间里表露我们之间的联合思想理念一般㊂②演出的时间不是周末,但剧院里却是座无虚席㊂当全场的灯都暗下来时,台上突然传出了电话拨号和网络联接的声音㊂这个声音表示两地的远程互动合作开始㊂纽约大学舞台的正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屏幕,这个屏幕投影出来的是加州大学学生们的表演㊂舞蹈演员在台中表演,乐队在舞台的左侧㊂舞台两边也有两个稍小的屏幕:左边这个播放的是乐队演奏的场景,右边的用来播放舞台的视频表演内容㊂这样,乐队成员抬头就可以看到舞台表演全景并根据舞蹈演员的动作进行即兴演奏㊂东西海岸两个舞台的艺术家们基本上按照 你虚我实㊁你动我静㊁你进我出㊁你应我合”的原则来合作㊂虽然大家都是即兴的表演,但两地艺术家精诚协作,他们的配合几乎是天衣无缝的㊂坐在台下的观众所看到和听到的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效果㊂如果不看乐队,观众很难想像出这个音乐剧是靠两个团队在两地互相即兴式的配合而完成的㊂第二个音乐剧[2⁃3]是根据媒体技术组的一个学生哈里㊃特加尼安所写的微型小说‘有家的孩子“创编而成的㊂这个小说主要写的是一个纽约大学的学生从曼哈顿的第42街(即时代广场,纽约最繁华的街区)坐地铁到第4街(纽约大学)上学路上,在每个停靠站所遇见的流浪汉讨钱的经历㊂以下为第一幕‘第42街“的故事情节③:往下城区方向的地铁A线列车门关上了㊂从车厢末端走出一个男子㊂他并非完全蓬头垢面,却裹着一身松垮的秋衣和休闲裤,穿着双几乎不见光泽的鞋子,一副形容憔悴㊁生活落魄的样子㊂他说: 对不起,女士们先生们,请原谅我打搅㊂今天我在此为无家可归基金筹集善款㊂” 无家可归基金?伙计,那是多干瘪而没创意的字眼!他是个流浪汉,他整天有时间去找个更好的词儿嘛!我好失望㊂尽管如此,我还是从兜里掏出了二十美分㊂ 我都给钱的㊂一方面我就不用像其他乘客那样装作没看见他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他比我更需要这二十美分㊂这点钱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但对㊃24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12月于一个饥饿的人来说,那是五分之四杯咖啡或二分之一包薯条的钱了㊂音乐剧根据小说的情节分为五幕,加上序曲和尾声共7个部分㊂经过协商分工,每个学生都承担了其中一到两个部分的编导任务㊂大家都各显神通为这个音乐剧出谋划策,提供各种素材㊂笔者负责第一幕(42街)的编导㊂为了把实地场景也结合到演出中来,笔者拿着摄像机从第42街站一直拍到了第4街站,把站台㊁列车㊁乘客㊁流浪汉和车厢内实景都拍回来当作音乐剧的背景场面㊂根据大家每天乘坐地铁的经验,我们很快又设计好了一系列的场景和任务角色分配㊂第二场演出时,大家吸取了第一次的经验,分工更加巧妙,真正做到了一种极强的艺术合作㊂例如,演员们的出场是这样设计的:在合成器模仿出的隆隆火车声中和昏暗的背光下,舞蹈组的演员们从一排座椅下爬了出来㊂这些预示着音乐剧描述的是社会最阴暗的角落的最底层人们的生活㊂由于参加演出的人并不多,每个人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分工是非常明确的㊂例如,乐队中每个人都担任了两种以上乐器的演奏;当 流浪汉”在台上独舞需要一组近镜头时,刚从台中央撤下的演员就从舞台的角落端起了早已准备好的摄像机;在音乐剧的尾声,当台上的灯光又暗下去时,台上仅剩的一个流浪汉又爬回椅子底下,和序曲形成了一个巧妙的呼应㊂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落下,全场响起了持续不断的热烈掌声㊂从修读这门由两所名校合作的特色选修课的亲身经历中,笔者深深体会到美国与中国的高校选修课的不同之处㊂第一,美国高校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是与专业课相同的㊂保证教学质量是名牌大学重中之重的任务㊂如果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学校的声誉就会受到影响,并且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经济效益(包括招生㊁募捐和申请政府补贴等)㊂所以,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学校一定会安排最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并且严格控制班级人数㊂最大的班级不过20人左右,使教师能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㊂同样,在选修课上,教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一点不比必修课低的㊂对学生来说,除了正常上课和完成课程提纲上规定的作业外,额外加班加点是很普遍的㊂难怪一位政治系的师妹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即使一学期只修一门课,若想把它学好,自己也是会非常忙的㊂所以,类似国内一些大学生到选修课上 混学分”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㊂第二,美国高校选修课非常强调不受任何形式限制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精神㊂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美国高校所有选修课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数㊂即使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教授一般也会在第一节课就告诉学生:我们需要的就是创造思维(Creative thinking),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概念和框框条条㊂许多选修课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或在课堂上作宣讲㊂在笔者所学的其他课程中,每次到做期末课题(Final Project)时,教授都会鼓励我们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哪怕是一些设想暂时还不能实现的课题也可以做㊂因此,大家为了做好课题都非常积极地加班加点㊁全力以赴,表现出很好的团队创意㊂具有新创意的课题即使结果不很完美也能获得高分㊂为了鼓励创造性,学校和院系从来不对教师的教学内容㊁教材㊁形式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给予限制㊂两位教授所上的同一门课可能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的不同㊂管理部门看重的就是教师最后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反馈㊂第三,喜欢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做纪录㊂虽然在美国要做课堂实录的手续繁杂,必须征得每个学生的签名才算合法,但教师们都很喜欢把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纪录下来供以后参考㊂像上文介绍的多媒体表演艺术合作那样用4台摄像机从头至尾纪录的课程虽然不多,但在笔者修过的课程中,超过一半的课程都有课堂录音或录像㊂第四,在教学中注重运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美国的大学一般都在校园网络建设和教学场所的现代技术装备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㊂虽然他们没有要求教师们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但教师都会各显神通,把个人的能力和相应的教育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㊂例如,对电脑和网络知识比较精通的教师一般都会为自己所教授的每门课分别建立一个课程网站㊂学校或院系会免费提供域名和无限量空间㊂纽约大学还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免费的二级域名(与学生的邮箱同名)和50兆的网站空间,如果需要还可申请增加到100兆㊂学校网站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指导学生建设网站的平台,使学生无须借助专门的网页设计软件就可以建立自己的课程学习网站㊂不会做网页的教师则可以直接利用学校网站平台提供的BlackBoard系统(一个非常简单的教学网站模块建设系统),在网站上发布作业㊁通知㊁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或收取作业等㊂学校的计算机房全部免费为师生开放,包括免费打印资料㊂另外,学校的每个教室里一般都配备有从最简㊃34㊃ 赖达富:美国大学特色选修课的介绍及其启示单的幻灯投影仪㊁录像带和DVD放映机设备到多媒体投影仪等常用设备㊂当然,课堂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会仅仅限于使用PowerPoint,许多教授会把最新的(如网络㊁QuickTime,KeyNote等)和我们看来早已过时的技术(如盒式录像带㊁塑料唱片)都结合起来使用㊂一句话,就是只要能对教学有帮助的软件或硬件,学校都会不惜成本㊁充分满足师生的需要㊂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高校似乎对考试,特别是闭卷考试不很重视㊂笔者在NYU修过的30多门课中,除了两门课各有一次很不正式的㊁无人监考的 闭卷考试”外,其余的科目都不考试㊂也许是他们认为用当场闭卷考试的分数来评价学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吧,教授们往往都喜欢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来完成期末的作业,把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发挥出来㊂例如,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也称寒假要完成教授的 Take⁃home Exam”(带回家做的试卷)㊂大学生也习惯把期末考试㊁期末大作业㊁期末论文㊁期末课题统称为 Final”㊂尽管 Exam”的概念被淡化了,但学生的压力一点也不会减少㊂每到期末,图书馆都会延长服务时间,阅览室和其他学习场所都可以看到不少通宵达旦学习的人㊂期末成绩对每个学生都很重要:不论是选修还是必修课,学生有两门课期末成绩得C(75分以下)的将受到警告,有三门课得C以下就会被退学㊂相反地,笔者记得刚回国工作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学校对考试的高度重视㊂大部分岗前培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考试进行的:考试卷必须如何规范和保密㊁严格的考试制度㊁严肃的考场纪律㊁对作弊者严厉的(几乎是一棍子打死的)惩罚㊁细致的评分标准㊁严格规范的评卷程序 简直可以说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服务的㊂老教师在传授经验时,也是以考试分数是否提高了作为学生取得进步的唯一根据㊂笔者比较困惑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两个考试分数相差不远的学生(比如考85和考86的两个学生),真的很难说分数高一点儿的能力就强一些;另一方面,对于艺术类选修课这样的公共课程,实在是难以组织一个标准化的 考试”来评判学生㊂再者,中国的大学难道还是继续延续高考指挥棒下的教育模式,只需要学生考试分数而不需要能力的提高吗?实际上,人们不难看到,目前中国高校对考试的高度重视带来的并不是高质量的教与学㊂所谓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和由此带来的 抄抄抄,混混的绝招”差不多就是中国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最具代表性问题了㊂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在哪里?是形式还是内容呢?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提高教学质量之本肯定在于具体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形式㊂换言之,对考试的高度重视并不能说就是对教学的高度重视㊂总之,从美国两所大学联合开设的这门特色选修课中,我们可以借鉴它们好的做法,使中国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体现出质量和水平,让我们的师生最大地受益㊂[参考文献][1]Concert Program: Lubricious Transfer”April15⁃16,2005,New York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Santa Cruz.[2]Concert Program: Forty⁃second to Fourth:A Multimedia Excursion Through the Subway.”May6,2005,New York University.[3]课程网站: Forty⁃second to Fourth”[2008⁃10⁃25]. /classes/gilbert/collaboration/ 42nd.html注释:①该课程网站地址为:/classes/ gilbert/collaboration②课程网站: Lubricious Transfer”[2008⁃10⁃25].http:// /classes/gilbert/collaboration/transfer.html ③根据哈里㊃特加尼安(Harry Terjanian) Home Boy”原作翻译,经作者同意后使用㊂[责任编辑:夏畅兰]㊃44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