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与耶鲁:大学特色生成与发展的两种不同模式美国的大学是在特色各异,地方自治和竞争中发展和繁荣起来的。
耶鲁大学与哈佛大学都是美国最古老的大学,哈佛建校于1636年,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现设有1个本科生学院,lO个研究生学院;耶鲁建校y-1701年,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市,现有1个本科生院(耶鲁学院),1个文理研究生院,以及lO个职业性研究生院。
双方都是世界流大学,但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如果说开放心态、忧患意识和与时俱进是哈佛一直不变的追求,那么在保守中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为争取个体的独立、为维护学术自主,即使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的精神,则是耶鲁的文化品格和恒久传统。
哈佛和耶鲁发展历程中不同选择和实践集中体现各自不同的办学理念和个性魅力,深刻地揭示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追求。
哈佛大学在建校初期基本是英国大学的翻版,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开拓和创新的精神使哈佛很快就摆脱了英国大学的影子,走出了一条属于哈佛人的崭新之路虽然在哈佛1650年由马萨诸塞议会颁予的第一个特许状上并无言及学位授予权,但哈佛学院早在1642年就授予了9个学士学位,背离了英格兰的大学垄断学位授予权的传统。
此外,按照英格兰、欧洲的传统,大学特许状上总是要载明学位授予权的;而哈佛只是一所小学院。
立法者难以决断便干脆在特许状上避开这~一问题。
哈佛学院创办人在早期自行授予学位的做法确实是一种果敢的行为。
至1810年德国洪堡大学成立,标志着现代大学的开始,哈佛大学赴德留学人员学成回国后极力主张以德国大学为样版对哈佛大学进行改造。
1869年,艾略特出任哈佛大学校长时,一方面吸收了洪堡大学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发展了哈佛大学科学研究的新职能,宣布要稳步建立一所最伟大的大学的宏伟目标;另一方面又认为,“在任何国家,大学都是敏锐反映本国历史和特性的一面可靠的镜子”,“当美国新型大学降临时,它将不是一个外国大学的摹本,而是植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传统而逐渐地、自然地结成的硕果。
‟‟[1]在大学的内部管理上,哈佛从一开始就不是沿袭英格兰和欧洲教授治校的传统,而是采用了校外人士参与管理的做法。
早期,唯一的管理机构是“学监委员会”,其中⋯半成员是马萨诸塞的政府官员,另一半成员是牧师;1650年,哈佛特许状设立由校长和同事组成的另一行政机构——“管理委员会”后,哈佛一直实行学监委员会与管理委员会同管理的“双院制”;18世纪末,哈佛学院的行政大权转入管理委员会,但管理委员会增加了』L位政府官员和一位商人,1806年以前,除一次例外,没有教师被选人管理委员会。
直到今天,哈佛一直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比较和竞争,不断地追求一流。
“对于学校的每·部门,哈佛从不允许那些正在负责某一项目的人来选择谁来评审他们的项日,而邀请世界顶尖级的专家从外面寻找那些最挑剔的人来评审,并用这些评审来作为他们确定未来方向的基础。
同样,在一个人被任命为哈佛人学的教授之前,他需要得到的不只是其所在领域将会成为其同事的人的认可,哈佛还会发信给他所在领域的各方面的顶尖级专家。
这些专家要把这个人与同一领域的其他人进行比较,在任命任何人为哈佛大学教授之前,哈佛都会对这些评审进行仔细考虑。
”毫无疑问,哈佛大学仍然是发达的美国教育的象征,但是,哈佛人却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作为美国最古老的大学,哈佛大学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保住优势,必须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持续更新自己:“大学永恒的传统屉:我们要永远年轻,永远坚持;断自我更新。
” 3j哈佛办学特色的形成,最为宝贵的经验就足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耍,锐意改革,以领导教育改革的潮流,永远追求向上,永不占败。
与哈佛大学不同,耶鲁大学自创办之日起就深深烙了保守的印痕。
l8世纪初,哈佛的日渐开放和创新的端倪,使教会对哈佛学院的教育方向感到不满,认为哈佛所传授的“神学”已不够纯正。
1701年,亚伯拉罕·皮尔逊牧师会同一群康州公理会牧师,准备另建耶鲁学院,亚伯拉罕·皮尔逊因而辞去哈佛学院的校长转任耶鲁学院第一任校长。
面对当时美国高等学校内部的清教教义统治与“自由主义教育的冲突,耶鲁的办学宗旨十分明确:继承欧洲人文科学传统,为教会、更具体地是为公理会培养为民众服务的神职人员。
凶此学生必须住校,到礼堂作礼拜等。
至1990年才不再称为教会学校,但以博爱精神教育学生始终是其不变的传统。
在大学的内部管理上,耶鲁实行“校长与同事”施政的单一管理机构,由此形成了学校自治、教授治校的传统。
建校初期,董事会不参与管理,学校管理主要由院长承担,1795年当蒂莫西·德怀特出任校长时,董事会已将其不参与具体校务的管理作为法定的政策固定下来,德怀特指定3名教授组成教授会,并作为制度得到董事会承认,成为一条法规受到保护。
之后,每增加一个研究生院或系,就增设一个教授(管理委员会)。
耶鲁的教授会的学者甚至提名或委派自己的接班人。
到哈德利任校长时,耶鲁学院的管理已成为“教授会立法,校长同意,校董事会批准”的局面了。
耶鲁大学一直用心、执着地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着自身的传统。
历史上,耶鲁为争取个体的独立、维护学术自由曾付出过极大代价。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下令:凡是“Conscientious Obje( 一tors”(即自称以道德或宗教理由反战者)一律小准领取奖学金的资助。
当时美国名校包括哈佛和普林斯顿,全都遵照政府的指示行事。
惟独耶鲁守学术独立,仍继续以申请者的成绩为考虑奖学金的唯一准则,为此,耶鲁失去l『来自联邦政府的一大笔基金,经济上几度陷入困境。
但也正因为如此,当时的耶鲁校长金曼-布鲁斯特(Kin gmanBrewster)成了一般知识分子心目中的英雄。
人们至今仍念念不忘他当时所说的一段话:“最终一般社会上的人士将会了解:只有在学校拥有全部的自治权利、每个教师及学者皆有研究自由的条什下,整个社会才会有完全的自由与甲等;而这也正是耶鲁的真正完整精神所在。
”1987年,耶鲁大学施密德特校长在迎新典礼上的讲话——《连续性与价值》中比较完整地概括了耶鲁的传统精神:“我们热爱知识,认为它本身有价值;我们信奉自由的学术空气,认为它是追求真理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具备第三种价值观,它赋予耶鲁牢固的集体主义观念及知识连续性的传统”,“保持知识的连续性,⋯⋯希腊罗马的灿烂文化对耶鲁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要求学生成为…自己屋里的君主⋯,“我们决不能因为真理是非政治的,有损于某些人的利益或因为它是丑陋的就背离真理”。
[引。
耶鲁是传统的、保守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耶鲁放弃所有他们认为有价值、适宜的改革。
如,耶鲁在美国火学首创了住宿学院,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科学盛行、人文科学遭到非难和贬低的历史潮流面前,耶鲁作为一所将追求自由真理作为最终归宿、从不过分强调实用性而是突出人文精神的古老学府,始终坚持:完善的人应浚了解前人的智慧,了解人类思想发展史,人文科学教育对今天乃至未来的青年仍然至关重要。
1981年,耶鲁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成立了“惠特尼人文科学中心”,吸引各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学者,使人文科学的教学与科研能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耶鲁的保守性并不意味着顽固僵化,不思进取,而是基于耶鲁沉着的理性、成熟的独立性和自由追求真理的自我个性,源于对于大学古老的积累的传统执着而用心的呵护,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由此产生的面对社会变化的从容镇静、优雅自信。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在耶鲁历史长河里沉淀的厚重保守的文化品格,才使耶鲁创新型人才辈出,创新成果不穷。
(二)课程既是教育的心脏,又是把教育思想、观念、目的、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
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改革集中体现了两所大学特色的内在气质和精神品质。
1636年哈佛建校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模仿英国剑桥大学的课程设置,主要开设了古典文学和古典语言,如拉丁文和希腊语。
随着美国社会、文化、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其课程体制经历了很多次变革,不仅走出了仿效英国、为宗教目的服务的传统课程体系,重要的是创建了与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适应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制度。
第一次改革(1869~1909)。
1869年,埃利奥特校长一改学校过去对课程设置严格限制的做法,逐步将本科生所有的课程全部改为选修制,通过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并在他们步人社会以后将这种责任感发展成对社会的责任感。
从根本上动摇了以往古典人文学科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支配地位的思想基础,从而为现代语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实用科学在大学中占有合法、平等的地位开辟了道路,完成了哈佛大学的现代化转型。
第二次改革(1909~1945)。
1909年,劳伦斯-洛厄尔校长总结完全自由选修制的教训,将德国的自由选修制和英国的导师制结合起来,推行“集中与分配”课程制,为r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他还创立T优等生学生计划和独立学习计划。
第三次改革(1945~1975)。
1945年,由詹姆士-波莱因特·科南特校长组织,开始对哈佛本科生的课程体系进行又一次变革,发布了《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的报告,在强调普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的知识财富前提下,要求每一位学生必修“文学名篇”、“西方思想和组织机构”以及任一门物理学或生物学方面的三门课程,除此之外,学生必须在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三个领域各选一门全年的课程。
课程的设置主要按学科进行分类。
第四次改革(1975之后)。
由德雷科·博科校长发起,以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为准绳,在专业课和选修课以外,建立一套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
经过7年的努力,1982年9月,核心课程作为一一个体系在哈佛大学本科教育中全面执行,直到今天。
[ J哈佛大学历经四次课程改革,逐渐形成了适应社会并引领社会的发展模式,这是哈佛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美国近代高等教育⋯直在反复曲折中进行着课程改革的尝试,一方面不断地摆脱欧洲的课程模式,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建立与美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但这些探索在耶鲁大学开始并未得到积极的响应,当1828年的选课制和选课制本身代表的功利主义教育观使自由教育的思想受到严重冲击之时,耶鲁学院发表了《耶鲁报告》。
报告认为,学院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智能训练”,通过使用古典语言讲授传统课程的方式规范和完善学生的心智,发展他们的潜能。
报告明确提出,学院将恪守自由主义教育传统,继续实施古典学科教育,运用古典学科知识的学习把自由的原则植入年青人的心灵,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度优雅的举止、深厚的人文知识素养。
学生通过古典学科的学习获得纯粹的真理。
耶鲁的学院的课程体系是适宜的,应该予以维持。
l J1871年诺亚·波特任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