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management,and infections in
risk
(郭风梅杨毅邱海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南京,210009)
critical
multieenter,prospective,
中国大陆ICU llI期危重患者的临床特征
2013年1月,中国危重病医学临床研究组在Crit
Care
unit:a multicentre,prospective,
of
the
extended
Italy(2006・2008)[J].Mycoses,2012,
jI,Dadwal SS.Epidemiology and treatment
prevalence of infection in intensive Med,2011,39:665-670.
万方数据
・492・
生垡凼型盘查!!!垒至!旦箜!!鲞筮!塑g!也』!!!!翌丛盟:』!塑!Q!垒:∑!!:!!:盟!:!
observational study in
France(2005-2006)『J].Crit
G,Prigitano
care
Care Med,
参考文献
[1]Kett
DH,Azoulay E,Echeverria P,et a1.Candida bloodstream in intensive
care
2009,37:1612-1618.
[4]Tortorano
infections units:analysis
care
AM,Dho
A,et
a1.Invasive
fungal
1nfections in the intensive observational study in 55:73-79.
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II(APACHEll)为(18.0±8.1) 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为(6.5 4-3.8)分。765例 (59.O%)患者发生感染,484例(37.3%)诊断为严重脓毒症 或感染性休克,398例(30.7%)诊断为急性肾损伤,351例 (27.1%)诊断为急性肺损伤(ALl)/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纳入患者中约3/4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173例 (13.3%)接受肾脏替代治疗,611例(47.1%)接受血液输 注,462例(35.6%)接受血管升压药治疗。住院病死率为 20.3%(263例),其中211例患者在ICU死亡,52例在普通 病房死亡。感染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与存活者比,死亡 者多为高龄、病情较重或存在潜在疾病,且多伴有器官功能 障碍/衰竭。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实体 瘤、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ALI/ARDS/急性肾损伤为住 院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危重病患 者器官功能障碍,如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ALI/ARDS、 急性肾损伤较西方国家更为常见。这项研究将对未来合作 研究及医疗资源的需求、利用、规划有着潜在的深远影响。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nk201406021.鲞筮!塑£!也』!!!!塑丛型,』!堕!Q!!:!!!:i!:堕!:1
491・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好声音.
中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2013年3月J
Antimicrob
Chemother发表了东南大学附
值得重视。 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存在明显的时间和地域差 异。过去20多年间,白色念珠菌是主要的致病念珠菌,但近 些年来,非白色念珠菌导致的念珠菌感染明显增加,其中,光 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加,尤其值得临床重 视。针对北美患者的研究显示,非白色念珠菌的临床分离率 超过50%,其中光滑念珠菌比例最高,其次是近平滑念珠菌 和热带念珠菌;而来自欧洲的研究则表明,非白色念珠菌中 以近平滑念珠菌比例最高。5 J。致病菌种的差异可导致不同 地区念珠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治疗药物的选择和预后不同。 获得本区域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是临床早期合理经 验性治疗和改善患者临床疗效的关键。一直以来,我国缺乏 针对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的调查,鉴 于此,我们启动了这项多中心研究。 与以往国内进行的有关念珠菌感染的研究相比, Chinasean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这是第一项纳入全国不 同区域重症患者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研究;(2)研究以确 诊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可客观反映我国重 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诊治现状。通过该研究认识到, 我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诊治现状具有以下特征: (1)尽管白色念珠菌仍是主要的致病念珠菌,但非白色念珠 菌的比例超过50%;(2)皮肤黏膜完整性的破坏、降低机体 免疫功能的基础疾病是重症患者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 重要危险因素;(3)血培养是我国重症患者确诊侵袭性念珠 菌感染的主要手段,仅极少数患者依靠组织活检或病理得到 确诊;(4)我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治疗时机过 晚,经验性和抢先治疗的患者不足三分之一;(5)重症患 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显著高于重症患者住院病 死率。 本研究虽然已经结束,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和回答。如,研究纳入确诊的患者,部分通过临床诊断的侵 袭性念珠菌感染患者未被纳入,因此,研究可能低估重症患 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研究只观察了侵袭性念珠菌 感染的易患因素,今后需进一步对照研究以明确念珠菌感染 的高危因素;部分研究中心的分离菌株未送至中心实验室进 行鉴定和药敏分析;不同研究中心诊疗水平的差异对研究结 果可能存在影响。为此我们亦将开展进一步研究,深入分析 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特征和诊治。
units in
China:a
observational
study.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3,68:1660—1668)。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 性、多中心、非干预性研究,首次观察了我国重症患者侵袭性 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了解我国重症患者中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 学特征,研究者组织开展了多中心、前瞻性观察,以获得我 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致病菌构 成和药敏情况及治疗现状。2009年11月_2011年4月 67个研究中心共纳入重症患者96 060例,确诊的侵袭性念 珠菌感染患306例,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为0.32%。 对患病危险因素的调查显示,存在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基础 疾病者如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实体肿瘤、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COPD)和慢性肾功能不全者是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 染的高危人群;其次,消化道功能障碍和全胃肠外营养导致 消化系统生理屏障破坏、有创机械通气和静脉导管留置破坏 上呼吸道和皮肤屏障,导致患者易发生念珠菌感染;再者,较 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易导致机体菌群失调,从而发生侵 袭性念珠菌感染。研究共收集致病菌株389株,其中白色念 珠菌占40.2%(98/244),非白色念珠菌占59.8%,主要为近 平滑念珠菌(22.5%)、热带念珠菌(16.8%)和光滑念珠菌 (11.1%)。确诊的306例患者中,268例接受抗真菌治疗, 其中目标性治疗占61.9%,经验性治疗和抢先治疗分别占 27.6%和10.4%。306例患者中,死亡112例,病死率为 36.6%,显著高于同期住院患者病死率(8.9%)。多元回归 分析显示,高龄、确诊时高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未去 除引流管是患者病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属中大医院邱海波教授牵头的一项由全国67个重症医学科 共同完成的研究:“中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多中 心前瞻性观察研究(Chinascan研究)”(Guo
Y,et a1.Invasive candidiasis in intensive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care
F,Yang Y,Kang
unit study
J[.Crit Care
[5]Kriengkauykiat
A,et a1.Epidemiolagical trends in intensive
J,Ito
[2]Bassetti
M,Righi E,Costa
approaches in management of invasive fungal Epidemi01.2011.3:175・191.
本栏目由辉瑞公司医学部提供学术支持
万方数据
中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郭凤梅, 杨毅, 邱海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南京,210009 中华内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4,53(6)
【科研思路】
念珠菌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致病真
菌,重症患者是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既往的 研究显示,导致重症患者发生感染的致病菌中,念珠菌占 17%,居致病菌第三位。201 1年纳入76个国家的重症患者 的流行病学调查(EPIC II)显示,重症患者念珠菌感染的发 病率为6.9/1 000…。重症患者一旦发生念珠菌感染,将严 重影响其预后。调查显示,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 死率达35%~80%‘2…。可见,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infections[J].Clin
nosocomial candidemia in 2006,6:21.
care[J].BMC
Infect
Dis,
[3]Leroy
O,Gangneux
JP,Montravers factors for
caFe: a
P,et a1.Epidemiology, death of invasive Candida
Med发表了一项关于中国大陆ICU IU期危重患者的临床特 征的研究结果(Du
B,An Y,Kang Y,et a1.Characteristic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