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第三章 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3. 第三变量才是真正的原因性因素说。 切尔林顿(D.L.Cherrington)指出,满意感与绩效间并无固定关系,是按绩效 付给的奖酬才导致了随后一段时间的高绩效,又诱发了高满意感.
13
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心理挑战性的工作
公平的报酬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工作场所的物理环境)
融洽的同事关系(心理环境) 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造成失调因素的重要程度; 个体相信自己受到这些要素控制的程度; 个体在失调状态下的受益程度。

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途径: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 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吸烟例子:如何减少认知不协调
态度与行为
一般认为态度决定行为
态度具有模糊性 行为可能影响态度
6
“P—O—X”模型
P
– – –
P
+ X O +
– –
P
+ + X O +
P
衡 结构
P
+ + + –
P +

P + X O
– – –
P

O
X
O
X
O
+
7
X
四种平衡结构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包括个体态度之间、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和谐。 不协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个体寻求把失调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稳 定状态 减少失调的愿望受三个因素影响:
态度与一致性
人们总是努力寻求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行 为之间的一致性 个体会努力减少认知失调所带来的不协调 和不舒服
态度平衡理论
态度平衡理论(Heider's Balance Theory)是F·海德于1944年代 提出。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 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 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 海德认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的大部分与他人的关系是通过某 些事件形成的。P代表个人,O代表有关系的人某人,X代表有关系的某物, 某现象或某观点。处在三角某一端点的因素都与另外两个端点的因素 有某种关系。这些关系有两种可能 —— 正的或负的 。它们都是由主 体P的认知和态度决定的。 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第三章 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态度
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 对某个对象的内心感受。
态度是指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态度的三个组成成分:认知、情感和意向
●认知成分:指个人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它包含有关的事实、 知识和 信念等。认知成分是个人知觉和判断的参考,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情感成分:表明人对某一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或情 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行为倾向成分:指个人对外界的人或物所预备采取的反应或行动倾向。
建议 建设性 忠诚
员工类型与对不满的反应
四类员工
任务绩效 高 高 组织承诺 低 明星型员工 独行型员工 低 平民型员工 冷漠型员工
对不满的反应
明星型员工:建议 平民型员工:忠诚 独行型员工:退出 冷漠型员工:怠工
中国企业员工敬业度调查(2007-2008)
员工敬业度




员工敬业度
第四营地:我的发展
Q12 有机会学习、发展 Q11 谈过去6个月的进步
第三营地:我的归属
Q10 在单位有好朋友 Q9 同事注重质量 Q8 公司的使命/目标 Q7 我的意见受到重视
共同成长
(总体发展)
我的归属
(团队工作)
我的奉献
第二营地:我的奉献
Q6 鼓励发展 Q5 主管/同事关心 Q4 过去7天受到表扬 Q3 每天做擅长做的事 (管理层支持)
工作满意度的价值
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绩效
对于组织而言,工作满意度高的组织,绩效更高。 满意度降低缺勤率:西尔斯-罗巴克 满意度降低流动率:对低绩效员工的影响大于高绩效员工的影响
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
正相关,但是控制了公正性后,不显著。公正性是工作满意度的 主要来源。
工作满意度与客户满意感

针对性

稳定性

间接性
态度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从人们的言谈、表情、行为举止中间接地去分析 和推理,才能了解其态度。
3
态度的形成
凯尔曼(H〃C〃Kellmen)的研究
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 ,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态度的形成 过程主要经过三个阶段:
14
MSQ(简版)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s )
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MSQ)由100道题组成,共20个分量表对满意度进 行测量:能力、成就、行动、进取、权威、公司政策与训练、补偿、同 事、创造力、独立性、道德价值、赞誉、责任、安全感、社会服务、社 会地位、人际关系管理、技术管理、多样化和工作条件。
感到满意的员工会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场所越轨行为
工作满意度的反思
在管理领域,员工满意论体现于人际关系运动。 问题 组织和个人的目标具有冲突,双赢在很多情况下仅仅是理想 关于人性的X假设和Y假设
弗洛蒙德.马立克的观点 首先,没有任何变革和进步是从满意度中诞生的; 其次,“员工满意度”忽略了一个事实:指望组织给人们带来满意和幸福,是一个 过分的要求。组织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每个企业都因为特定目的而生,所有试图把 单一目的的组织转变为多目的的努力,最终都将以失败告终。 第三,倘若拘泥于员工满意学说,就有可能忽略其他的选择。比如:提供创造效率 的机会,许多人(不是所有人)便感到相当程度的满足。 德鲁克先生并不喜欢满意度这个词,他在《管理的实践里》里就告诫大家,满意度 很可能是个陷阱,因为满意度高并不意味着企业绩效高,二者之间的联系很模糊, 甚至完全没有关系。 对此,德鲁克先生提出,企业需要关注的并不是员工的满意 度,而是员工的责任感。
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态度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需要经历一个孕育过程。态度是个 体在长期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的不断影响而逐渐形 成的。态度形成后又反过来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 态度总是指向某一具体对象,具有明确的主客体关系,对象可能是个体、群体 ,也可能是某一存在状态或某种社会观念。 态度形成后,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改变,并成为个性的一部分,使个体在 行为上表现出一定规律性,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但也可能成为定型偏见,产 生晕轮效应。态度的稳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
12
满意度与工作绩效间因果关系
• 1972年, 格林(C. N. Greene) 指出,在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上存在三种 主要观点: 1. 满意感导致绩效说。30年代的人际关系学派,持此观点。 2. 绩效导致满意感。劳勒(E.E. Lawler )和波特(L. Porter)
认为绩效不同带来不同的奖酬,这才产生不同的满意感。
其中有20道题又可以组成一个反映整体工作满意度的量表,即MSQ压缩 版。
这20道题中包括12道能独立地衡量内在工作满意度(比如说像对工作提 供的反映能力和获得赞扬机会的满意度)的题目,以及8道测量外在工 作满意度(比如对收入、晋职机会和管理的满意度)的题目。
员工对不满的反应
积极性
退出 破坏性 怠工 消极性
自我知觉理论
询问个体对某件事物的态度时,个体往往回忆其行为来推断其态度。个体 认为态度是随意的语言陈述,没有太强烈的想法或者情感,回答问题时只 是倾向于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态度的类型
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个体对他所从事工作的总体 态度。 工作参与(Job Involvement):一个人从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 同程度以及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组织承诺:员工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希望保持组织成 员身份的一种心态。 感情承诺(affective commitment), 指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赖、认 同和投入,而非物质利益。 持续承诺(continuance commitment), 指员工对离开组织所带来的 损失的认知,是员工为了不失去多年投入所换来的待遇而不得不继 续留在该组织内的一种承诺。 规范承诺(normative commitment),是对留在组织中的义务的认识 ,它以人们普遍接受的组织与雇员之间相互的责任与义务为基础, 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前提。 员工敬业度:个体对工作参与度、满意度和工作热情。

Q1:我知道对我的工作要求 。 Q2:我有做好我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与设备。 Q3:在工作中,我每天都有机会做我最擅长做的事。 Q4:在过去的7天里,我因工作出色而受到表扬。 Q5:我觉得我的主管或同事关心我的个人情况。 Q6:工作单位有人鼓励我的发展。 Q7:在工作中,我觉得我的意见受到重视。 Q8:公司的使命/目标使我觉得我的工作重要。 Q9:我的同事们致力于高质量的工作。 Q10:我在工作单位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 Q11:在过去的6个月内,工作单位有人和我谈及我的进步。 Q12:过去一年里,我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
我的获取
大本营:我的获取
Q2 必需的材料和设备 Q1 知道工作要求
(基本需求)
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 相一致的行为;外力性、表里不一性、暂时性、转化性、模仿性 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 度与他们相一致。 内化: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转变自己的 态度,并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