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服饰文化更博大精深。
纵览各朝各代,可谓各有特色。
首先,要了解中国服饰文化,就不得不先提下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
不同于西方以人为本,满足人的本能欲求,装饰美化自身,炫耀财富并吸引异性的理念,中国则是以人文精神为本,将尊严排于第一,舒适排与第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服饰不是单纯的遮羞保暖,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而古文献中有关服饰的表达诸如“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出自《孝经》)“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出自《汉书·五行志》)根据这些表述,可知古时对服奇装异服是抱有敌视并恐惧的心理的,这也决定了中国服饰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并不会像西方服饰那样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始社会
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
骨针发明前,原始人类的生存条件决定了他们使用兽皮和叶子作为自己的服装。
而骨针线绳的发明,人们开始创造了原始服装。
服饰纹样代替文身以及身体彩绘。
之后,皮,毛,麻,葛及丝绸开始变的丰富起来。
于是人们开始用麻布及丝绸做衣服。
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缝制衣服”的开端。
它缔造了华夏古国最早的服饰文化,为中华民族服饰之美奠定了基础。
夏商时代
夏商服饰品类:大体包括服装及其饰品来源的难易,质地的贵贱,制作的精粗,种类的多寡以及穿戴佩戴者的身份地位的尊卑和所服之意义。
当时贵族服饰以麻布和平纹丝织物为主。
而商代的着装开始形象化,服饰面料有麻和丝织品等。
当时黑色是低贱的标志,奴隶们只能穿黑色衣服,因而就有了黎民百姓这一成语。
而于此时出现的蔽膝,亦称至膝处短衣襦,后演变为围裙。
西周时期
至西周,出现了有名的“周公治礼”相传武王成功伐纣后吸取其灭国之教训,开始制定各种礼数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冕服的出现,制度的确立是周朝国家意志的具体反映,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于此同时,上衣下裳连体的“深衣制”开始出现,并逐渐普遍被采用。
皇帝的礼服中的服饰纹样即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米,华虫,龙,藻,黼,軷,宗彝,火)也逐渐成为之后历朝皇帝礼服中不可或缺的纹样。
而皇帝的冕冠更是蕴含丰富的含义。
冕服体系的产生源于古人敬天思想。
由夏商时期自然祭祀到周王朝礼仪,冕服制度的建立都与这一思想有关。
黄帝时期就有“垂衣裳而天下治”即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时期,是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一个浪潮。
传统体制的崩溃改变了社会的旧有观念。
在哲学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在服饰文化中反映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
人们的衣着开始追求舒适简单和富有个性。
深衣成为时尚,其特点为上下连体,不太符合人体曲线,但大气磅礴,又不失阴柔娇媚。
款式多样,穿着方便,便于活动,严密包裹身体,深衣款式也很多样。
战国时期妇女普遍穿宽边缠绕式的肥大曲裾深衣,衣服的左襟展开时呈三角状。
穿时将其环腰部一圈,再用腰带扎好,配上横线与斜线并用的镶边,总体表现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纹样更是异彩纷呈:凝重之气荡然无存,显得活泼生动,呈大开放之势,强调夸张与变形,图案与几何框架结合,直线与弧线巧妙利用。
秦汉服饰
战乱后的秦汉时期王朝重归整齐有序。
我国服饰制度从这里由童年走向少年时代。
秦沿
旧习:军服胡式。
其服饰特点冷峻而严肃。
秦朝服饰总体古朴庄重,等级森严。
女装方面,有作为礼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
深衣改战国时期的肥大,转而形成瘦而窄的特点。
裙裾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时不会露出脚踝。
衣袖有宽窄两种形式。
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领口很低,可露出里衣,曲裾深衣即三重衣,为宫廷贵妇的朝服,从汉代开始,有裆长裤开始出现。
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腰带长垂。
秦汉以黑色为尊贵之色,衣服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
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将秦汉服饰推向了世界。
悠久的中国服饰文化,从此得以在世界各地传播与扩大。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饰的大变动时期。
在保留汉代基本形式的基础上,亦有独到之处。
而南北民族出现大量的交流和融合。
上衣下裤传到南方,北魏孝文帝开始汉化政策。
此时期战乱纷繁,政治混乱,生活动荡不安。
文人士子叛散五经,灭弃风雅,个性解放,追求自我。
这些历史背景使得服饰总体特点呈现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褒衣博带的魏晋风度。
女性多上衣宽松,外套半袖,腰系宽带,下裙曳地,衣袖宽松,裙裾飘扬。
晋室南迁后,少数民族涌入中原。
五胡十六国交替出场。
胡汉服饰相互融合,打破了汉代以来前篇一律的沉寂,突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为盛唐时期出现兼容开放的国风打下了基础。
隋唐五代
隋文帝统一中国,休养生息,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恢复。
唐代时中国文化登峰造极的时代。
服饰上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雍容华贵之势。
尚美、开放兼容成为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
五代中国沿袭晚唐服饰之风。
隋唐服饰,无论官服或民服,男或女装,都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
它的空前繁荣,突出在女装上。
其主要特点是服装款式华贵富丽、开放大度。
穿着方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大胆考究。
女子石榴裙,间色裙盛行,着半臂。
盛唐时,贵妇多着由披帛、诃子、大袖衫组成的坦领装。
有诗云“胸前如雪脸如花,粉胸半掩疑暗雪”女子有回鹖装扮的即大翻折领,连衣窄袖衣裙。
下摆曳地,腰系束带,翻折领及袖口均有纹饰,戴桃形金凤冠。
初唐及盛唐,胡服盛行。
盛唐之风韵在胸襟之大,兼容并蓄而不失主流风范,豪迈自由又不乏大家雍容。
宋元时期
宋元丝织品技术大幅提高,但因受程朱理学“有天理,灭人欲”哲学观点的影响,宋代服饰式样没有很大的变化。
宋人力图恢复古训。
服饰趋于保守,呈现出朴素实用,自然雅致的景象。
宋女子开始缠足,长裙之下隐约露出三寸金莲。
此时以娇小为美。
穿褙子(长袖衣身,腋下缀又带子,但不缝合,又叫背子)元男子穿辫线袄子,交领窄袖,腰间细褶,红紫线横向缝纳,衣衫下袍有大量褶裥,质孙服(上衣连衣裳,上紧下短,腰间细褶裥,背挂大珠。
女子则着团衫(宽大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顾姑(姑姑)冠。
元朝女人成人后把额前发去除。
明朝
明朝之初,朱元璋以礼教化天下,例行节俭,服饰复古之风盛行,且拘谨守成。
明中叶,享乐欲望开始复苏。
明末,士大夫追求新潮服装,以浮华奢靡为荣,以朴素节俭为耻。
明代皇帝好龙,其服饰皆为绣有各种姿势龙的龙袍。
龙成为帝王独有的徽记。
正式形成在皇帝服装上绣大型团龙花纹的礼仪制度。
文武官员常着礼服、公服、常服。
一般男子,头戴襦巾,穿斜领大袖袍。
女子服饰中,凤冠霞帔为明朝妇女最高的追求目标,即是荣耀的标志,又是当时富家女出嫁时的装束。
着比甲(无领无袖对襟上衣)褙子、襦裙依然流行。
或加披帛或加半臂(腰线下移)另外还有水田衣、云肩、马面裙、凤尾裙。
清朝
清入关以后,衣袖短窄,朴素肃穆的满族旗装在服饰中取得了统治地位。
旗装的特点为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
满族女子着旗袍。
清旗袍多为圆领,衣扣均在右侧,一般
为五颗。
衣袖衣身平直,在襟边。
领边和袖边都饰有宽边花纹。
整体看来较为保守。
但不同时期旗袍个性特征也是比较鲜明的。
现在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女性的代表性装束。
它在服装史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清后期,繁琐装饰恰恰反映了正在走向没落的封建王朝统治者的自信不足。
曾经大气的王者之风亦荡然无存的现实状态是中国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症状。
秦汉服饰古朴庄重,大唐服饰华贵富丽,宋朝服饰娟秀精巧,明朝高压堂皇,清朝华美雅致。
总之,各朝代服饰特点鲜明各异,体现了不同朝代的文化特点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体现出不同时期人类的智慧。
由于民族地域的关系,每个朝代的服饰都融入不同的特色,所以才使得中国服饰文化如此绚丽多彩、丰富色彩、争奇斗艳。
徘徊在这些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中国古代服饰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博大与精深。
服装设计与工程,23号,杨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