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废名桃园

废名桃园

桃园桃源
自私的觉得废名仿佛也和沈从文一样,描写了自己理解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只有真善美,沈从文有他的湘西小镇,废名有他的世外桃源。

又像庄子笔下的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阿毛生活的世界就是那小小的“寡国”,那里的百姓乐天知命,知福知乐。

起码王老大有自己的幸福,有他爱的女儿,有一点点女儿一句“桃子好吃”引起的快乐。

他的文章不以曲折精彩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把宁静冲淡而略带悲伤的意境的构造作为叙事的核心。

他常常化用中国古典诗词与宗教禅语来营构一个诗情画意的所在,意象幻美而丰富,人物活动的地方莫不有杨柳、桃花、竹林,有塔有庙有桥,亦有落日晚霞与牛羊作伴,仿佛是乌托邦式桃花源的现世。

随文字流淌的是一种莫名的情绪与心境,叙述无源无根,随时可以起笔,料不到哪里就可以结局。

小说是人物重于故事,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捕捉和环境衬托塑造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言行将一个个鲜活而又谐趣的生活场景铺陈在读者面前,煞似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母女、祖孙间流露着无限的怜爱,好像一个男性角色时常缺席的母系崇拜氏族,因而这爱是柔绵的、美中含悲的,而文本中穿插的民俗描绘更让人物的行动活泼生趣。

最后要说的当然是废名式的晦涩语言。

由于语言思维的跳跃和佛禅思想的渗透,使叙述语言带有陌生感而又有流动的韵律感,人物的对话层次错杂、喻象丰富、笔意留白,有如清谈玄理,意识涌动,哲思与美感并重。

对于这体会最深的就是两小无猜的程小林与琴子过桥时的那段对话,“这个桥我并没有过。

”“那一棵树还是同我隔了这一个桥。

”“我的灵魂还永远是站在这一个地方——看你们过桥。


而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桃园》。

文中的王老大总是让我想起自己的父亲,不管对别人如何和别人对自己如何,对自己的女儿却是好之又好。

文中的父女就像是患难却相濡以沫的朋友,共同耕织着希望,虽然生活潦倒,却饱含真情,让人充满希望。

桃园就像一座城,荒凉却暗含生机。

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像诗一样纯
净美好,让人不得不随着作者的思想魂牵梦绕。

“她站在树下,抱着箩筐,看爸爸摘桃,林子外不像再有天,天就是桃,就是桃叶,——是这个树吗?这个树,到明年又是那么茂盛吗?那时她可不要害病才好!”
这是一幅令人感动的画面,质朴纯洁的阿毛在爸爸的桃园散步,抬头望着枝繁叶茂的桃树,仿佛不再有天,这里就是全部的世界就是自己对世界的全部理解——繁华且容易接近。

这里让我想到了《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同样都是妙龄少女,但二人的心境却是不相同的。

黛玉扛着的不仅是锄头,也是自己寄人篱下的辛酸,因此她只能吟出“你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样让人伤感的话语。

而阿毛呢,她有宠爱她的爸爸,有她爱的桃园,因此她想的是明年自己依然能在这里赏花的希望。

“他的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

上城看得见红日头。


这里的阿毛是善良的,她不管别人,只知道如果在城墙上牵些花,自己的桃园会更美。

就像《边城》里的翠翠一样,都是宽容善良的人。

可是文中也有令自己心酸的语段。

“王老大,你这桃子好!”路上的人问。

王老大只是笑,——他还同谁去讲话呢?
围拢来四五个孩子,王老大道:
“我替我阿毛买来的。

我阿毛病了要桃子。


“这桃子又吃不得哩。


是的,这桃子吃不得,——王老大似乎也知道!但他又低头看桃子一看,想叫桃子吃得!
王老大的欢喜确乎走脱不少,然而还是笑——
“我拿给我阿毛看一看……”
乒乓!
“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
“哈哈哈,玻璃做的桃子!”
孩子们并不都是笑,——桃子是一个孩子撞跌了的,他的小小的心
儿没有声响的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

多么令人吃惊,种桃子的王老大,却没让女儿吃到桃子,因此将女儿的梦话误解为女儿最想吃桃子,内心感到深深的震撼。

当王老大为女儿买来两只不能吃的玻璃桃子时,却被一个孩子撞跌了。

种桃人为女儿吃不到桃子而悔恨,倾尽所有买了假桃子给女儿看看也好,却被摔碎了。

无言的苦涩与悲哀中,其实王老大的心的确是没有声响的碎了!是啊,好不容易忏悔的爸爸想安慰一下乖巧的女儿,让她感受一下迟来的无私关爱,可是偏偏事与愿违,仿佛是老天捉弄,当一个人越来越在乎的时候,上天就是越要夺走他在乎的东西,王老大此时的心,估计也随着玻璃桃子的破碎随之破碎吧。

我想,冲淡平和这个词是不足以概括废名的小说的,因为他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融入了其中,仿佛在极力给我们展现他的世界,虽然不是十分美好,却也不是十分落寞。

就如世外桃源一样,虽然与世隔绝不同人迹,却是实实在在的温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