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你看到的不是真实的——知觉与归因

你看到的不是真实的——知觉与归因

过宽、过严与居中趋势: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具 有一种特殊的宽大倾向、过于严格、集中于中间 水平。
知觉与管理:
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 学会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 策目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 完全理性决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 素。 知觉对人员绩效期望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管理者对其下属期望值 愈高,而其成员的成果就愈突出。于是可以说,组织的绩 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知觉和期望值。
所有选项已知 最优化模型假定决策者可以确定所有
偏好明确 偏好稳定
决策标准和备选方案的价值可以数量化, 并能根据个人的偏好来排序。 具体的决策标准是恒定的,分配给它们的 权重也是稳定的。 按照最优化模型,理性决策者将 选择评估分数最高的方案,从而获得最大效益
最终选择效果最佳
其他决策模型
决策的程序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问题=理想状态—现实状态 (2)收集资料、拟定方案 (3)分析评估、择优完善 (4)方案实施、反馈调整
最优化决策模型
弄清决策需要 确定决策标准
给标准分配权重
开发备选方案 评估备选方案 选择最佳方案
最优化决策模型的假设
目标取向
最优化模型假定不存在目标冲突,它假定 决策者有一个自己最希望达到的意义明确的单一目标。 的有关标准并能列出所有的可行性方案,有足够的能 力对标准和备选方案进行评估。
首因效应的经典实验研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S. 洛钦斯杜撰了两段文字 作为实验材料,描写了一个叫吉姆的学生的生活 片断: 第一段文字 “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 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 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 一面等待着售货员对他的注意,一面和一个熟人 聊天。他买好文具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 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 校。在路上他又遇到了前一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 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了。”
实验操作
洛钦斯把这两段相反描述的材料给予不同的组合: (1)描写热情外向的一段先出现,冷淡内向的一 段后出现。 (2)描写冷淡内向的一段先出现,热情外向的一 段后出现。 (3)只出示一段描写热情外向的材料。 (4)只出示一段描写冷淡内向的材料。 洛钦斯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织阅读一组材料, 然后要求各组被试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怎样的 一个人?
首因效应的实验结果
组 别 条 件 友好评价
78% (4)
先出示热情、外向材料,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先出示冷淡、内向材料,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只出示热情、外向材料 只出示冷淡、内向材料
近因效应: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会留下清晰的 印象,其作用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晕轮效应:对某个人的整体印象直接影响到对此 人的具体特征的认识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晕轮 效应是一种以点概全的认知偏见。 晕轮效应的表现形式:(1)心理定势(2)中心 特质扩张化。 自我投射效应: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特 性归属到他人身上。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 是什么样的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的他 人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1)情感投射(2)愿 望的投射
相似性
a
b
c
d
e
f
g
h
封闭性
a b
连续性
主观因素对知觉过程的影响
1.经验因素 2.动机因素 3.兴趣因素 4.态度因素 5.个性因素
双眼竞争实验
优先看到墨西 优先看到美国 合计 哥图片的次数 图片的次数
墨西哥(男) 44
墨西哥(女) 45 美国(男) 美国(女) 7 12
16
15 53 48
B•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认为,在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时,除 了把行为的原因归为情景因素与个人因素外,原 因的稳定性是第二个重要的问题。这样,个人的 行为可归入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的四 个范畴之中。
支配原因 稳定性 稳 定 内 在 的 能 力 努 力 外 在 的
工作难度
运 气
不稳定
H•凯利的归因理论
社会知觉过程中常见的偏差
第一印象
概念: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 象。 特征:表面性、片面性、类化、归因(推测其内心 的思想与情感) 信息来源:直接资料(对方的外表和才华);间接 资料(对方背景资料的介绍) 作用:产生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即先入 为主的作用。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A· 鲍达列夫的实验 实验者把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大学生看, 但看照片前对两组大学生的指导语不同。指导语 告诉第一组大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恶习难改 的罪犯;告诉第二组大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 著名学者。然后主试出示照片,要求每组学生口 头描述照片上的肖像。结果发现,两组大学生对 同样的照片做了极为悬殊的描述。 第一组大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隐露出凶狠 的神色,一副向外翘出下巴显示了他在干罪恶勾 当时“死不回头”的决心。 第二组大学生认为这双“深陷的双眼”流露出深 邃的思想,而“向外翘出的下巴”显示了他在探 求真知的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等。
我们并不是看到现实,而是对 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做出解释, 并称它为现实。 ——— 斯蒂芬 · P·罗宾斯
第二节 社会知觉与偏差
社会知觉的概念 在社会环境中,人们对某一个人(包括自己)或 某一群体的知觉,是对他人(包括自己)的心理 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分类 1.他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 通过对别人的言谈、举止、行为、表情、仪表、 风度等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了解他人的动机、 情感、意图等心理特征的过程。即由外表推测其 内在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仪表、风 度、言谈、举止;知觉者自身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概念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 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 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归因理论 F•海德的归因理论 B•维纳的归因理论 H•凯利的归因理论
F•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或者决 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如果判断 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周围 的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 强制作用、外部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 等,称为情景归因。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 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动机、情 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及其他一些个体所 具备的特点,称为个人倾向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的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仅凭一 两次观察难以判断,必须在类似的情境中做多次 观察,根据多种线索做出内部或外部归因。
三度归因理论的归因维度 区别性:指个体在不同情景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 为。 一致性: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其他人是否一致。 一惯性:指个体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观察
解释 高 区别性 低 高
满意决策模型 由于人类信息加工水平的限制,决策者不可能吸收并理解 最优化决策所需的所有信息,它们不是捕捉问题的所有复 杂方面,而是抽取其中的重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简 化的模型,然后,个体在简化模型的范围内进行理性行为。 隐含偏爱模型 个体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先不进行“备选方案的评估”, 而是找到一个隐含偏爱的备选方案时再评估。决策者在决 策过程中并不是理性客观的,在决策过程的早期,他隐含 的选择了一个偏爱方案,尔后的过程主要是证明这一方案 的正确性。
第二段文字 “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 家的马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吉姆走在马路 最荫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 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 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 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 台上服务员的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喝完之后他 就回家了。”
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所产生的一种 比较固定的看法。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常 根据某人所在团体的知觉为基础对其进行判断。 刻板印象的作用:刻板印象减轻了信息加工负担, 但在很多情况下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偏见。
对比效应:对一个人的知觉和评价不是孤立进行 的, 往往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这种 现象叫做对比效应。
积消人 极极对 、、客 能被观 动动事 的的物 认,的 识而知 过是觉 程一不 。种是
知觉过程的模式
个性
内部加工 注意 意义
动机
刺激情景
感受器
感觉
解释
反应
态度
学习
知觉过程的特点 1.知觉的选择性:同一时刻,许多客观事物同时作 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由于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不 可能同时反映这些对象,只是对其中某一个或某 些事物有清晰的知觉。 2.知觉的整体性:根据自己的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 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同 一对象时,对它的理解不同,知觉的结果也不同。 4.知觉的恒常性:人的知觉印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 知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大小恒常性、明度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冯文娜
心 理 现 象
心 理 过 程
认知: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感 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和想 象等。
情绪、情感和意志
人 格
需要和动机 能力、气质和性格
本章主要内容
感觉与知觉 社会知觉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感觉 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 属性的直接反映。 知觉 在感觉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 经过大脑的加工(选择、组织和解释), 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
2.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一个人通过对 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与他人知觉的区别:自己即是被观察者也是观察 者;掌握更多的信息;自己更熟悉自己。 3.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个人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知 觉,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以及他人与他 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4.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对一个人(包括 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的认识。包括对自我角色的知觉、对他人角色的 知觉、对角色期待的知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