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服装史课件

中国现代服装史课件


2.衬衫
衬衫(shirt〕chènshān 穿在内 外上衣之间、也可单独穿用的上衣。 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第18王朝已有衬 衫,是无领、袖的束腰衣。14世纪诺 曼底人穿的衬衫有领和袖头。16世纪 欧洲盛行在衬衫的领和前胸绣花,或 在领口、袖口、胸前装饰花边。18世 纪末,英国人穿硬高领衬衫。维多利 亚女王时期,高领衬衫被淘汰,形成 现代的立翻领西式衬衫。19世纪40年 代,西式衬衫传入中国。衬衫最初多 为男用,现已成为常用服装之一。

2015-1-13
1.布拉吉连衣裙:
女学生大部分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者是背带式工装裤,当时举 国上下的妇女都是清一色的古装,最时髦的打扮就是蓝色或者 灰色的背带工装裤和白衬衫。布拉吉是来自苏联的一种连衣裙, 其款式非常简单:泡泡短袖,泡泡褶皱与圆领连身衣相连,后 系腰带。
但同时,这部电影也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偏见,比如 犯罪分子是属于逃亡的富农分子
童装
( 社 会 背 景 )
男子服饰——西装
1.喇叭裤
女子服饰
2.牛仔装 3.蝙蝠衫
影视作品——《桥 》
2015-1-13
一.社会背景
70 年代末到80年代初, 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 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别 人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女性开 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 自己的穿戴——随着对文革 极左思潮清算的深入与扩大, 中国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真 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
2015-1-13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 主要服装式样有:春秋装、 衬衫、西服套装、羽绒服、 各式大衣、皮夹克、喇叭 裤、健美裤、牛仔服等。
2015-1-13
http://www.tese.me
1.喇叭裤
最先打破文革款式的是喇叭裤。其 实喇叭裤在国外已流行了多年,对我国 来讲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古人就穿喇叭裤。 不准穿喇叭裤上学是不成文的规定。喇 叭裤=不良少年。 中国最典型的喇叭裤其实是牛仔裤。耐 脏耐磨、不拘小节的穿着方式着实让中 国时髦青年潇洒走一回!
花布棉袄:
当年花布棉袄的穿着方式上带有意识变革的痕迹,这种中国女性最普 遍的冬装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为少女及幼女的冬装,用鲜艳小花布做成 的棉袄,花色中多含红色,成年妇女多以质料不同的绸缎面料做棉袄面 被认为封建,因此,解放后参加工作的女性和女学生就摒弃了缎面采用 2015-1-13 具有农民文化特色的花布做棉衣显示与工农的接近。
女童装:
如果说最时髦的,男孩子就是绿军装的外套,而女孩子, 巧手的妈妈们则挤着去供销社买来小花布,竭尽所能作 出花样来,或是在衣角绣上一朵小花,母爱总能让女儿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也悄悄享受着女孩子小小的美丽 ……
2015-1-13
军便服: 找不到军装的红卫兵买军绿色的 制服,通称为军便服。虽然不正规, 2015-1-13 但穿上之后也很神气,暗示着着装者 出身。
大陆是“红海洋,蓝海洋,绿海洋”的世界
2015-1-13
70年代服装走出灰暗
1966年至1976年整整十年的文革运动,使得 7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时尚风同60年代末期的一 样,最流行穿的依旧是草绿色军装。到了1976 年岁末,寒冷的冬天终于过去,服饰的坚冰逐 步消融了。人们的服饰也开始从单调统一到绚 丽多彩转变。 此时,西方的奇装异服悄悄地闯入了国门, 人们追求美的意识逐渐苏醒。中国即将走出那 个“灰蓝黑绿”的时代,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 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拓展:(早在5ຫໍສະໝຸດ 年代,毛主席像章 就已经出现了,只是数量有 限,其中大部分被当做慰问 品送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的 手中。毛主席像章真正成为 时尚流行起来是在文化大革 命时期。)
(1966年以后, 草帽和毛巾成了上山下乡知 青的装扮要素,还有毛泽东像章)
2015-1-13
2015-1-13
红卫兵头:1966年5月16日,毛泽东早天安门城楼第一次接 见红卫兵,当时给毛主席佩戴红卫兵袖章的宋彬彬就梳着两根 刷子似的小辫子。毛泽东把宋彬彬的名字改成了“宋要武”, 次日,人民日报登出了署名“宋要武”的文章,宋要武的发式 2015-1-13 便称作“红卫兵头”,一夜之间席卷了全国。
男童装:
新中国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在具体形制上尽量避免欧美军服 的影响,侧重于苏联军服风格,军官戴大壳帽,士兵戴船形帽,军服领 式。武装带系扎等明显接近苏联军服款式。海军则是标准的国际型,因 为水兵服特别好看,于是童装中曾长时间模仿,并泛称位“海军服”。 其它陆、空军服基本上百姓不穿。
2015-1-13
2015-1-13

2015-1-13
3.蝙蝠衫
这是一种两袖张开时仿佛蝙蝠翅膀的样式。领型多样,袖与身为一体, 袖隆无缝合线,下摆紧瘦的款式。后来演变成蝙蝠式外套、蝙蝠式大衣和 夹克等
2015-1-13
2015-1-13
属于八十年代的电影— —青红
这是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八 十年代初期的故事,十九岁 的女孩青红开始了她的第一 次感情历程。青红的家庭是 一个典型的移民家庭,在六 十年代中期,随内迁的工厂, 由沿海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迁 移到了内地边远的贵州,当 时这被叫做支援三线建设。 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无数个 如青红家一样的家庭就像无 数浮萍一样被扔在这块远离 故土的地方。
2015-1-13
80年代的童装:服 饰的春天
80年代国门打开,我国的 服饰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 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 开始在服饰上得以彻底释放! 布票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尽管大多数孩子还是穿着手工 做的衣服,但是衣料和样式已 经非常丰富,而且越来越多的 成衣开始出现,五颜六色的色 彩更加耀眼的点缀着孩子们的 童年。
2015-1-13
/news
2015-1-13
2.牛仔装
牛仔装早期是美国西部拓荒者的服装,可能是在中国服装主流舞台上 站立最久的一种款式,虽然今天它是一种相当大众的服装,但在70年 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它被当作过于前卫、过于颓废的服装风格而被 主流社会拒绝。上海某大学曾经在招收研究生时对一名考试合格的学 生提出要求:如果你继续穿牛仔裤,就将被拒绝录取。
2015-1-13
属于五十年代的电 影——桥
《桥》是新中国成 立后摄制的第一部 故事片,也是第一 次在银幕上正面塑 造中国工人阶级崇 高形象。
2015-1-13
该片讲述了哈尔滨铁 路工厂的工人们为支 援解放战争,修复被 战争破坏的松花江铁 路大桥无私奉献的故 事。
2015-1-13
( 时 代 背 景 )
2015-1-13
1.新款中山装
特色: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
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 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 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 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
中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袖口可开叉钉扣, 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明口 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 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 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 1.5~2厘米)。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 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很显然,中山 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 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 稳重大方。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 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 2015-1-13 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是中山装的创始人。
2015-1-13
压箱 底的 “布拉 吉”
2015-1-13
2.列宁装
列宁装,式样为双排扣西装开 领,腰中系一根布带,双排各有三 粒纽扣,这是从苏联学来的服装款 式,尽管这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 特点,但是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服 饰。体现出劳动是最美的本色及其 时代风尚。 这一时期服装崇尚简洁,朴实, 颜色相对单调,以绿,蓝,黑,灰 为主。寻常百姓还穿着打补丁的衣 裤。这被视为艰苦朴素,备受推崇, 于是有的人专门买来新的衣裤放在 水中洗的发白,发旧,认为这才是 美。 2015-1-13
2015-1-13
2015-1-13
2015-1-13
——西装
早在20、30年代,西装被海外学子带回。十年动 乱,西装被批,几乎在中国大陆绝迹。 1983年胡耀邦带头穿西装,不久全国掀起西装热。 有次,中国领导接见外宾时,身穿中山装,立即引起 国际舆论的注意,猜测中国改革开放之门是否将要关 闭。
2015-1-13
那时流行的确良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种叫 “的确良”的面料开始走俏。1976 年至1979年,中国开始大量进口化 纤设备生产的确良,由此引发了国 人在“穿衣”上的一场革命。不容 易起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成了那 个年代的代名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布料的 花色品种增多,“的确良”的缺点 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透气 性差、化纤品对人皮肤有刺激性等。 特别是随着现在一些彩棉布料、纳 米布料的出现,“的确良”更是渐 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影视作品——《街上流行红裙子》
《庐山恋》《霍元甲》《射雕英雄传》
2015-1-13
90年代的童年:我们开始时尚! 90年代的孩子赶上了好时候,再也不用等到过年才会有新衣穿;再也不用盼 着哥哥姐姐的衣服快点穿到自己身上;甚至对面料和款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城 市里遍布品牌专卖店,“品牌”成了新一代的服饰流行语。 这个年代的妈妈几乎不用再用手工给孩子做新衣了,缝纫机也逐渐退出大多 数家庭。精心打扮孩子的生活已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孩子们开始真正 的时尚起来了!
2015-1-13
/
2015-1-13
关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青松岭
2015-1-13
青松岭讲述北方某山区青松岭生产大队,年轻姑娘 “秀梅”和几个年轻人热心学习赶车但遭遇重重困难, 并在大生产当中维护群众利益,反对投机倒把的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