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03(鲁迅)
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郁达夫 他不仅攻击旧时代,而且也不宽恕新时 代。 ——[日]竹内好 鲁迅度过的文坛生活的十八年,时间上并不长。 不过,对于中国文学来说,那是现代文学的全 部历史。 ——竹内好 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 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 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 了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 ——鲁迅《忆韦素园君》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 远离我了,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 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 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 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 的悲哀。 ——《故乡》
挪威 印象 派画 家爱 华· 蒙 克的 名作 《呐 喊》
1 生平: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 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A 童年、少年家道中落 B求学生涯(1898江南水师学堂;1899转入江 南陆师学堂路矿学院,1901年毕业。) C东渡日本与弃医从文(1902.2-1909.6,日本 留学。1904.8,仙台医专。) D回国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中学堂学 监;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教育部佥事,“特 约撰述员”。) 2主要创作: 早期:《新生》杂志,与其弟合办,未果。 文言论文《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 《摩罗诗力说》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彷徨》1926年8月北平北新书局初版。
《彷徨》记忆口诀: 弟兄在酒楼上捡肥皂, 孤独者举起了长明灯示众, 祝福高老夫子离婚, 幸福的家庭瞬间伤逝了。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 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 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 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 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 人日记》。 ——《呐喊· 自序》
(二) 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茅盾: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小说一 篇有一篇新形式 。 1、文体上的创新:从中国传统章回小 说,通过吸收外国小说的艺术手法,创 建了20世纪中国小说的民族形式。 结构技巧的新颖多样 叙述技巧的多样化
大殓便在这惊异和不满的空气里面完毕。 大家都怏怏地,似乎想走散,但连殳却 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 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 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 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模样,是 老例上所没有的,先前也未曾豫防到, 大家都手足无措了,迟疑了一会,就有 几个人上前去劝止他,愈去愈多,终于 挤成一大堆。但他却只是兀坐着号啕, 铁塔似的动也不动。 ——《孤独者》
5、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 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 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 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 小说模式"。 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 的声音,而且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并非来 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竟是包含在 作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中,如《狂人日记》 《孔乙己》《孤独者》《祝福》。
2、初期的理解:精神胜利法。 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 “阿Q”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到处应用这两个字,在接 触灰色的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 的时候,《阿Q 正传》里的片段的图画,便浮现在脑 前了。我们不断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 相”的 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 了带着一些“阿Q 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饰 非的心理,我又觉得“阿Q 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 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 在“色厉而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 的弱点来了。· · · · · · 作者的主意,似乎只在刻画出隐伏 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阿Q 相”, 我以为这就是《阿Q 正传》之所以可贵,恐怕也就是 《阿Q 正传》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 ——茅盾《读<呐喊>》
回国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文言小说 《怀旧》写辛亥革命爆发时,一个小镇上的 骚乱。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现代白话小说集《呐喊》《彷徨》,1936年 出版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朝花夕拾》 1930――1936出版8本杂文集,《坟》《华盖 集》《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 等 以及《中国小说史略》学术著作,译著,如 加入左联后,翻译了普列汉诺夫《艺术论》, 培养大批左翼文艺青年,与左联内部的左倾 倾向进行坚持不懈地批评斗争,提出了很多 珍贵的意见。
5、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 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 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 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 同的声音,而且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并非来 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竟是包含在作 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中,如《狂人日记》 《孔乙己》《孤独者》《祝福》。
鲁迅思想充满了复杂性: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 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 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 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 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 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 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呐喊· 自序》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 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 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 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 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 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 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 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 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 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 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 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 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呐喊· 自序》
讲故事:几个片段。 故事的趣味性是主人公命运的几次扭 转——不断地扭转产生了小说的张力。 (转与不转:转的是人物命运,不转的 是魏连殳的精神世界与周遭的环境。) 艺术特色: A.沉重、压抑和悲怆的情感氛围。 B.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C.环境描绘具体、真实而又具有典型。
鲁迅是用一种大悲哀的笔调在写这个人,写 他的人生充满了吊诡与悖论,这里面寄托了 鲁迅的大失望:中国人的人生充满了苍凉的 况味,想找一条路,然而到了近处去不是, 最后无路可去,魏连殳这种人生很有代表性, 生有何欢,死又何惧!所以,他宁愿选择死 去。 迷途者在黑暗中孤独的绝叫,惨伤者在敌阵 里悲愤的呼喊。 彻底绝望:对人、社会、未来与希望、自己。 以觉醒的知识者的清醒的目光去审视现在自 己正“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 切”, 他胜利了,但“真正的失败了”。 觉醒的灵魂与沉沦人格的激烈交战,分裂人 格灵魂深处的猛烈冲突。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 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独特的题材(题材的突破性) (1)知识分子题材:
旧知识分子有两类: A.孔乙己、陈士成(《白光》):屈从于封 建文化意识,又被封建科举制度所抛弃。 批判之际充分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B. 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 子》) :“ 昌明国粹,力挽颓风”的伪道学, 新思潮冲击下的封建怪胎。
新知识分子也有两类: A. 狂人、疯子(《长明灯》):具有时代 精神的代表性,是整个时代先驱者愤激思 潮的艺术象征。
B. 魏连殳(《孤独者》)、 N 先生(《头 发的故事》)、吕纬甫(《在酒楼上》)、 涓生(《伤逝》):辛亥革命时期先觉的 知识分子,但后来纷纷迷失了方向,陷入 彷徨中。
《孤独者》
第二讲 鲁 迅
一、生平与创作、地位与贡献
几件大事:从小康坠入困顿;南京、日本 求学;结婚;回国一再受挫;兄弟失和;学 生倒戈;左联。
三个小说集、两本散文集、十六本杂文、 一本书信集、多种学术著作、译著。 现代中国“民族魂”;二十世纪文化巨人 之一;开启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文学 奠基者和开拓者。
2、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20世纪 文学的人物画廊。 3、采用心理描写和白描、抒情等艺术手法。 4、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创造了中国现代白 话小说的典范之作。 吸收了外国文学描写精确细密的特点,继承 了中国古典文学含蓄练达的特色,言浅意深, 含蓄简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小说语 言色彩丰富多变,既饱含深厚的意蕴,又具 有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哲理深刻,表现练达, 多名言警句。
(1)“看/被看” (“吃/被吃”) 看客“看”被看者,这类情感与行 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显示 了一种人性的残忍。《示众》 “吃/被吃”的模式发生在先驱者与 群众之间。也就是说,“启蒙者”与 “被启蒙者”变成了“被看”与“看” 的关系:《狂人日记》、《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 ( “归乡”模式 ) 表明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乡土中 国”“在”而“不属于”的关系,更揭 示了人在“飞向远方、高空”与“落脚 于大地”之间选择的困惑。《故乡》、 《在酒楼上》、《孤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