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所谓信息的不对称指的是相关各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均等。

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的交易达成(或正式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交易达成(或正式签约)之后。

我们将前者称为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将后者称为事后的信息不对称。

事前信息的不对称可能造成逆向选择的后果;而事后信息的不对称则可能造成道德风险的问题。

我们以信贷市场为例。

由于金融机构无法准确判定贷款客户的资信条件,所以它只能根据其潜在贷款客户的平均信用风险程度来确定贷款的利率水平。

这一贷款利率水平自然要高于那些信用风险程度较低的借款人所能接受的水平,使得这些优良客户不愿意借贷,从而退出信贷市场。

而金融机构所设定的这一贷款利率水平一定会低于那些信用风险程度较高的借款人所能接受的水平,使得这些劣质客户产生追加申请贷款冲动。

其结果是,真正拿到贷款或者更多地获得贷款的恰恰是金融机构本来并不愿意贷出的那些劣质借款人。

这就是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在逆向选择严重的情境下,信贷市场上将只剩下那些信用风险很高的贷款客户,从而导致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上升,呆帐增加,净现金流入减少。

另外,由于金融机构无法完全跟踪监控那些已经获得贷款的客户的资金使用效率及其风险管理决策,这就使得贷款客户有机会采取不利于金融机构顺利收回其贷款本息的行为,徒增信贷风险。

这就是金融机构所面临着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道德风险严重的情境下,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上升,呆帐增加,净现金流入也会减少。

同时,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严重的情境下,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增加,其所适用的均衡市场期望收益率将相应提高。

这样一来,伴随着净现金流量的萎缩,金融机构的企业价值势必减少。

在贷款实践中,为克服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金融机构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一些有效的
经营策略。

例如,金融机构特别乐于向信用历史记录良好的借款人贷款。

这就可以理解为金融机构基于弥补信息不对称而采取的对策。

另外,对贷款设置担保也是一种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有效手段。

但其最大的问题是,假若金融机构的担保条件过于苛刻,则也有可能进一步地加剧逆向选择的程度。

而且,担保的另外一个缺点是,金融机构并不能因为担保的设置而减轻对贷款客户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因为担保的质量同样会由于不当的决策而发生变化。

这就属于道德风险的范畴了。

因此,担保的效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银行和企业间的亲近程度。

在这方面,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具有草根特性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很可能相对更有优势。

可见,在克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危害方面,建立“关系贷款客户”的模式要明显地优于设置贷款担保的模式。

实际上,金融机构也可以主动地向新客户表达建立长期资金合作关系的愿望,并在其第一次贷款合同中就主动地提供优惠的贷款条件。

然后再根据第一期合同完成的情况来修正对该新客户的风险判断,从而确定其第二期贷款合同的信贷条件。

具体地说,如果企业的第一期贷款能够按时还本付息,则在第二期贷款合同中就允许该新客户继续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和抵押要求;反之,则将承担较高的贷款利率和贷款抵押,甚或排除继续合作的可能性。

由于第一期贷款合同的执行情况将要决定以后各期的信贷条件,所以贷款企业就很有可能不会采取损害其资信条件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金融机构资金充裕的前提下,假若金融机构通过某种形式的制度创新有效地解决了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的问题,则可吸引优良客户重新返回信贷市场,从而明显增加信贷资金的投放规模,增加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收入,并相应降低加权均衡期望收益率的水平,最终提高其企业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