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丹得到的启示分析
----工作细心、认真与谨慎。 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 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
(15) ----对自己得意之作的极其珍视呵护与深情。
语言描写:
⒈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12) ⒉还有那里……还有那里……(13)
---喃喃自语,体现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和如痴如 醉
第三部分(第16—19段),写由第二 次与罗丹会面得到的启示,提示了全 文的中心思想。
思考:
课文的第1,2自然段,即文章的第一部 分有何作用? 这部分内容给读者留下了三个悬念:一 是作者的“症结”是什么,二是那位伟 大的人究竟是谁,三是“伟大的启示” 是什么?从而开启了下文。
在作者眼里,罗丹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以反面写正面。如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革 命者的机智
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侧面烘托为辅
这是侧面描写使用最广泛的一种。[1] 正面描摹 时,或以人物映衬,或用环境烘托,或通过事物 加以点染。比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全文详 细地从正面描写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 出场的情景,但文中有关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的 事是通过顾客交代的,属于侧面描写,这种侧面 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过渡非常自 然、巧妙。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正面描写 琵琶女的精彩弹奏后,用了“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 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 1917),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 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 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 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 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 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 大支柱”。
从作者对罗丹工作时的神态、语言、 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在作者眼里 罗丹是一位令人敬仰的艺术大师。 在生活中十分朴实,对待工作则精 益求精,追求完美,聚精会神到了 忘我的境界。
作者是怎样刻画罗丹这位艺术大师 的形象的?
文章通过罗丹精心修改作品的细致描写, 抓住罗丹的神态动作、语言,表现他的 专心致志,精益求精。
侧面描写:
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感受: 1、 “这已经完工了。”我想。(10)
——写我第一眼见到罗丹近作的 心理活动,以此凸现罗丹对艺术
的精益求精的态度。
侧面描写:
在他的工作室,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 塑样——一只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只手指 或者指节;他已经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 的桌子,一生不断的追求与劳作的地方。(8)
主要作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伟大的悲剧》 《成功的秘诀》
1906年前作品:《银弦集》、《波德莱 尔诗文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 《魏兰》
1906年后作品:《情感的迷惘》、《心灵的焦 躁》、《昨天的世界》、《早年的花环》、 《信奉失败主义》
写作特点:
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如“骄傲、 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 功力十足。茨威格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 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以人物的 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 戏剧性的情节,但不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 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 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烘托罗丹精益求精,一生 不断追求艺术完美的精神。
作者通过观察罗丹的工作获得 了哪些启示?
“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 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秘——专心,完 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松散的意 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
从文中找出表现罗丹神态、动作、语 言的句子并赏析(有表演)
神态描写:
⒈他的眼睛闪耀着。(13)
—--兴奋与陶醉
⒉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 而,他的双肩苦恼地蹙着。(13)
---为成功而兴奋,为没达到理想 境界而苦恼,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
动作描写: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11)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地划过软和的黏土, 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 他又修改了一下, 他走回去。(13)
⒊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 道……(16)
---体现了罗丹的专心致志、谦和朴实亲切
侧面描写:
(1)以旁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绘 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2)以对面写正面。如《社戏》中写“我”因 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 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 糊了来表现;
代表作品:《思想者》、《加莱义民》、《青铜 时代》、《手》、《吻》等
奥 古 斯 特 罗 丹
·
思想者
青铜时代
地狱之门
沉思
读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2段),写作者在创 作上的崭露头角,但困惑于自己怎样 写得更好,这时一位伟大的人给了他 6段)记叙了和雕 塑艺术大师罗丹的两次交往。
不到的客人。 沉 浸:沉浸,浸泡,浸入水中。多比喻完全处于某种
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
了解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942年),奥 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他写 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 过文学翻译,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 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 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 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 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茨威格和夫人伊丽莎白·绿蒂在 寓所双双服毒自杀。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斯蒂芬·茨威格
阅读课文,注音:
zhēng 症结
(第1段 )
ráo pì cù nián 饶舌 媲美 蹙 黏土
( 第2段) (第13段)
rán kuí wú
白髯
魁梧
( 第11段)
huáng chén
惊惶
热忱
(第16段) (第19段)
词语解释:
症 结: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 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指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