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品类管理DIY
目前,医药零售企业的品类管理还不能指望供应商做靠山,唯有靠自己走出“DIY”之路。
因为还没有哪个制药企业的产品线深度涵盖某个类别,充其量每个类别都只有几个产品覆盖,所以医药行业缺少宝洁这样的“品类领导型”工业。
从产品线的角度看,药品批发企业无疑拥有更为丰富的产品线,似乎更适合推动品类管理,但其商业理念却相对落后。
因此,药品零售企业的品类管理不能过分依赖供应商,一定要摒弃“必须要有供应商配合,才能做好品类管理”的观念,而要“靠自己”,走出品类管理的“DIY之路”。
品类管理包括明确零售商定位、界定品类定义、界定品类角色、品类评估、设定品类目标、发展品类策略和战术及品类计划的事实和检讨,本文将从纯医药零售的角度对这几个步骤进行更为实用性的分析。
明确零售商定位
药房的定位是什么?即“顾客对你药房的认知和形象”,而不是药房自己的认知。
因此,零售商在确定定位时,应主要考虑三个维度:
商品广度:药房贩卖哪些商品?产品范围跨到了哪个类别,医药产品/健康产品/个人护理产品/化妆美容产品/妇婴产品/生活便利品?
价格形象:药房给顾客何种价格形象,平价/经济性价格/高价?
顾客服务:药房提供给顾客什么样的价格,专业/亲切/快速?
每个维度只能选择一个,譬如顾客服务,你的服务不可能专业,又亲切,且快速。
医生的服务很专业,但医生很强势,因此不够亲切,而且专业需要时间,也不能够快速。
平价药房需要降低成本回馈消费者,不能奢求提供高成本的专业服务。
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药房不能够什么都想做,造成品牌定位不明显,更不要奢求变成全方位药房。
经由上述三个维度,你可能变成下列药房之一:专业药房,健康药房,健康广场,药妆店,药妆妇婴店,个人护理店,便利药房,平价药房,药品超市等。
界定品类定义和角色
品类定义即品类架构,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一般按照商品功能分类,比较重要的是品类角色,给予品类不同的定位和衡量目标,让品类扮演不同的角色:
1、竞争导向:价格/毛利分析法
需要强调的是,竞销品是最重要的商品角色,它是药房生存的基本条件,它的价格由市场决定,这类商品的价格竞争是永不停止的,一定要主动参和竞争,永远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即便亏本也在所不惜,可视作于市场营销投入。
(参见“价格/毛利角色分类表”)
竞争导向的角色思考是要建立“平衡的价格形象和毛利策略”,即:要有一组积极竞价的商品创造价格形象,吸引顾客人潮——增加顾客利益;要有另外一组高毛利的非竞争品提升综合毛利——增加企业利益;要持续创造一般品的销售和利润,以支持长期的成长和发展——成长动力。
为何很多药房主推毛利的同时,造成客流急剧下滑,或者进行价格竞争的同时,利润急剧下滑?缘于其“不平衡的价格形象和毛利策略”。
如果你的药房竞销品SKU占比达到下述表格中参考值的上限18%,你的药房尽可以大胆去推荐高毛利商品,因为你的形象是平衡的——给予顾客利益足够的同时,可以增加企业利益,反之,如果你没有很好的价格形象,却大力推荐高毛利——一味地增加企业利益,客流下滑是必然,一旦遇到竞争对手强力的价格竞争,更会死的很惨,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他们的综合毛利一般都在40个点以上,需要警惕。
再者,业界推举的哑铃型商品结构其实是畸形的,竞销品和非竞争品的占比过高,中间的一般品很少,虽然你的整体形象是平衡的,但不代表你的营业额能保持稳定且可以持续成长,很容易遭遇成长瓶颈。
如果增加一般品的数量或者占比(注意不要降低竞销品和非竞争品的销售额,而是加强一般品的陈列和标识来提升占比),销售额会稳定并持续地成长。
2、需求导向:顾客/零售商分析法
需求导向界定品类角色的策略思考是要“创造顾客价值的最大化”,亦即:要有一组目标性商品,以创造形象和差异化;要有一组商品,对顾客进行短期刺激,以辅助顾客需求的额外满足;要持续地创造“常规性商品”的销售和利润,以维持成长和发展。
请问,你有没有目标性品类?顾客购买某个品类就会想到你。
以零售商的定位和资源去选择目标性品类,做到品类角色和零售商定位一致。
你的人员、资金、供货商关系要能支持你的决定。
举例,专业药房一般以处方药/糖尿病专区/中药饮片+中医咨询为目标性品类,此类别的商品SKU占比加大;健康药房以保健食品为目标性品类,SKU占比很大,以健康书籍/皮肤保养品为季节/偶然性商品;药妆店以皮肤保养品为目标性商品,以妇婴产品为便利性商品,以防晒产品为季节性商品;健康便利药房,以健康食品为目标性品类,以生活用品/便利品为
便利性品类;平价药房以竞销品为目标性品类,竞销品SKU占比加大。
品类评估和目标
品类评估的目的就是发掘和确认每一个品类的问题、机会和改进需求。
首先要收集数据,包括顾客数据(如,顾客是什么样的顾客,采购频率如何,采购决策的影响因素及顾客满意度)、零售商数据及市场数据。
首要问题是顾客数据及市场数据是很难获得,自行进行市场调研,企业未必有这样的资金和能力。
所有的决策没有办法有充分的信息和数据,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充分信息,有些部分必须是经验判断。
有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借鉴:那就是商品部召集几个卖得好的门店到
办公室里进行讨论,如买这个类别的顾客通常多久买一次,频率高/中/低,采购决策是凭医生处方,还是依赖促销。
大的方向可以抓住,但没法精确。
收集好数据,就要分析数据,分析工具有参考值法、20/80分析以及逻辑树法,这都是常见的分析工具,然后作出结论,运用SWOT分析,以保健食品为例(见保健品SWOT分析表):
依据品类评估的结论,设定品类“财务”目标和“形象”目标。
设立的目标的原则:可衡量的;合理达成的;具有挑战性的;建立共识。
很多企业经常犯的毛病就是花太少的时间去设定目标。
例如,某个品类去年做到1500万,今年是做1800万,还是1780万,或者1850万?谁来判断,老板来决定这个数字,还是品类经理。
如何去判断?是看企业每年的增长,还是市场成长率?品类经理首先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来衡量,可以达成并且具备挑战性,自下而上的制定目标,目标要上下达成共识,而不是很多企业老板说2000万,自上而下,然后品类经理就把目标分解到各个门店。
商品线规划
依据品类目标,发展品类策略及相关战术,其中较为核心的策略为商品策略(商品组合规划、新品引进淘汰等)
商品标准线原则:商品规划和组合依据品类定义制定出优化的商品标准线,为连锁拓展复制所用。
一个优化的产品线除了之前提到广度和深度的平衡、毛利和价格的形象平衡外,还有具备差异化和独特性,差异化及独特性包括两个方面:
商品差异化:a、优势产品,目标类别在你的药房里最齐全,你重点推广该类商品或者你专精的商品,这些产品在药房营业额占据重要的比例。
B、利基商品,辅助性品类(季节性,偶然性或者便利性品类),在营业额中占比不高,但能满足顾客额外的需求。
例如,口腔护理品、医疗性皮肤保养品、季节性礼品包装等。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在试水多元化,尝试伊始往往供货商资源不足,经营一段时间发现对营业额的贡献有限就放弃经营,走走停停,永远没有办法做好。
企业要有正确的期望,可以将这些非药品当作利基商品的角色,对营业额贡献不大,慢慢去培养顾客。
另外,在经营过程中,由于销量少,门店可能忽略这类商品,企业要同样给予这类商品销售奖励引导店员注重利基商品,长期坚持下去,供应商也会随着顾客的成长慢慢增多,利基商品最终能够成长为目标性品类。
另外,体现商品独特性主要包括独家代理商品、自有品牌商品、特殊疾病商品、自我调配商品、拆零产品。
在连锁店数少时,商品呈扩张策略,广度短,深度浅,差异化小,非竞争品少;店数逐渐成长,商品采用管理策略,广度中,深度中,差异化逐渐增加,非竞争品也要增加;店数多后,商品要控制,广度长,深度深,差异化要大,非竞争品要丰富。
制定商品标准线:考虑商品广度和深度、价格和利润平衡,以及商品独特性后,就要制定标准商品线,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情况(地域类别、商圈类别、面积类别)可以拥有不同的标准商品线:省,市,县,县镇等地域类别;商业区,商住区,公教区,住宅区等商圈类别;大型店,中型店,小型店等面积类别。
制定商品标准线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收集现有商品SKU组合数据(商品功效SKU组合和毛利SKU组合),和参考值比较(注:销售数量和销售额占比相当),并整改商品接近参考值。
另外还要调整每个类别中竞销品、次竞销品、一般品及非竞争品的比例,使之接近目标值。
新品引进和旧品汰换:新品汰换想必每个企业都有大致相同的原则和规定,但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及注意某些问题:
●被动性商品引进:顾客反映需求的商品,一个月内,有三个顾客反映需求,门店就要向总部反映,而一个连锁企业大致有30%以上的门店反映某商品的需求,就要将该商品列入标准商品线。
●新品往往有3个月的试销期,销量达到进货量的40%,或者销量达到淘汰品种的2.5倍,可视为通过试销期。
●旧品淘汰时,销售名次排行后20%的品种列为预计淘汰品种,排行末10~15%的品种给予3个月延期尝试和观察,并要求供货商营销支持和改进服务条件。
排行最末5%~10%的品种直接淘汰。
●维护标准产品线,培养长期感情。
举例,如果药房拥有和顾客点名需求商品一致成分
的同类商品,药房要尽量推荐标准产品线中的品牌,门店要建立这样的机制,向顾客推荐我们的品牌,如果不接受,赠送顾客几块钱的抵用券,这样顾客会再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