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篇一:浅析个人破产免责制度龙源期刊网.cn浅析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作者:王超来源:《法制与社会》20xx年第13期摘要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推进,有其客观必要性,同时也面临着我国诚信与宽恕法文化缺失的先天不足。
如何借鉴他国的经验,渐进实行个人破产免责制度是当下所要考虑的。
当然徒法不足以行,破产制度的贯彻仰赖于立法设计、专门机构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的完备。
关键词个人破产债务免责重新开始基金项目:本文为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xx10276092)“浅析信用卡债务免责制度”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超,华东政法大学20xx级国际金融法律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2.29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xx)05-050-02一、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引入个人破产制度,是指作为债务人的个人在无法清偿到期债务时,经过债务人或者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法院宣告债务人破产并由所有债权人平均分配其全部财产,债务人在破产申请被获准后就不能清偿的部分予以豁免的法律制度。
不过很多学者在论述个人破产制度与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时候,似有混淆之嫌,然则二者有很大不同。
个人破产制度包括自由财产制度、个人破产免责制度、限权复权制度等,范围较破产免责制度更为宽泛。
因此有必要加以区分。
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始于罗马,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用消费的增加,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研究日益升温。
而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大多是由我国1986年颁布的《破产法》引入,例如廖华(20xx)、王帅(20xx)、应望黎(20xx)等,认为破产主体仅限于商事主体,甚至是商法人,同一般破产主义的破产法国际发展趋向不符,也与我国全民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社会经济生活现实不符,从而引出对于个人破产制度的探讨。
不过也有学者从如何化解个人债务纠纷的角度,引出对于个人破产制度的思考,例如郭兴利(20xx)。
北大许德风教授(20xx)则另辟蹊径,提出个人破产免责无关道德,由保护“不幸”转变为保护“不慎”的主张,并以此展开分析,对于我们理解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具有一定的启示。
也有部分学者从比较法的角度,在对比英国破产法、美国《防止破产滥用及消费者保护法》、台湾地区《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等一系列个人破产制度的基础上,引入对于国内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分析。
如今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经济形式变迁不是某个个体可以凭一己之力可以应对的。
破产制度的社会价值在于,让由于种种原因陷入困境的市场主体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与社会经济演进乃至政治上意识形态的变迁密切相关,当下篇二:论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论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20xx级民商法硕士Freeman摘要:破产免责制度是自然人破产法中的一项特有制度,也是鼓励债务人积极清偿债务和保护债务人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含义入手,分析了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建立背后的法理依据和立法模式,最终建议选择许可免责制度。
关键词:自然人破产;许可免责;当然免责破产免责制度最早出现于1705年英国的安妮女王法,当时的立法目的是为了鼓励诚实商人交出自己的财产,而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最早规定于1861年的英国破产法。
[①]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制定了单独的自然人破产法或者在其本国的破产法中规定了自然人破产制度,且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也是自然人破产法中绝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国虽已在20xx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于20xx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但对于自然人破产法和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建立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本文就以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建立为线索,为推动我国自然人破产法的顺利出台略抒己见。
一、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含义正如“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法律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统治工具不是从来就有的,同样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也当然不可能是从来就存在的。
早期的破产制度是从罗马法的债务执行制度发展而来的,以《十二表法》为代表的早期罗马法对无法清偿所有债务的债务人在债务执行上采用人身执行制度,不仅不免除债务人未能清偿的债务,还极其野蛮残忍的对债务人实施虐待。
然而人们逐渐发现,如果不事先给予债务人破产免责的权利,债务人就不会主动申请破产,从而只会使债务人财产损失继续恶化扩大,当债务人一无所有时,最终吃亏的还是债权人。
因而为了平衡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冲突,实现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立法者在立法导向上做了妥协,给予诚实债务人破产免责的权利。
有学者认为自然人破产免责是指在破产程序终结后,对于债务人未能依破产程序清偿的债务,在法定范围内免除其继续清偿的责任,避免使债务人的未来收入陷入对过去的债务包袱中,以鼓励其在破产之后仍能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
[②]笔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主要是本着人权保护主义的原则,对于诚实债务人在其不能偿债时,给予其有限偿债责任,减免其部分债务,以实现物本主义对人本主义的妥协,因为“生命诚可贵,钱财身外物。
”二、建立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的法理依据我国古代社会推崇“父债子偿”的道德和立法理念,认为上一辈未还清的债务理应由下一辈来替代偿还,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国外社会,包括罗马法早期的传统观点也认为更应该侧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因为在一般人眼中,债权人是受害人,不还债的债务人肯定是“坏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不还债的债务人并不一定都是“坏人”,甚至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债务人应资不抵债而无法偿还欠款给其自身带来的损失远大于给债权人带来的损失,比如一个一贫如洗的债务人向一个亿万富翁的债权人借1万元开的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倒闭后,对双方产生的影响绝对是不一样的,因为双方的原始资本基础不一样。
因此建立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对于缓解债务人的还债能力和提高其主动还债的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法理价值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有利于民法中公平原则的树立,切实平衡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冲突。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院长杰克森教授指出,免责是为了纠正由于没有效果的冲动控制或风险评价中的认识不足而引起的债务人的系统性过度负债,将债务人的过度负担合理地转移给债权人所必需的政策性立法。
[③]日本一桥大学的伊藤教授在分析免责的理念时认为个人消费者的破产与该个人的伦理观或道德观有很深的联系,在个人交往中还是应该尊重还债的伦理。
但是由于消费者信用的发展,作为与其相伴产生的病理现象的消费者破产已不能是只依靠古典伦理观就能解决的了。
如果只强调伦理,不仅不能达到债务者更生的目的,反而会使债务者自暴自弃,给债务者及其家属乃至社会带来损害。
[④]从中也可看出,要适用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前提是债务人是诚实的债权人,此处的诚实有两层含义:第一,对债务人而言,这种无法偿还的债务负担不是他所能控制和希望的,是过失之债而非故意之债,即不是恶意欠债。
第二,对债权人而言,其有足够的能力与债务人分担风险,即这种不能还债的风险对债权人来说具有期待可能性,就好比法人中的有限责任制度。
(二)有利于保护人权,这是从人的尊严、家庭保护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来考虑的。
所谓的保护人权,其实归根到底是保护弱者的人权,社会中的强者是不需要保护的。
同样在债务纠纷中我们也是要保护弱者的人权。
据日本官方的统计调查,20世纪80年代日本因破产自杀的每年约1300人,离家出走的约12000件。
1841年美国在采纳英国的破产免责制度时,泰勒总统曾有这样的论述,“与绝望的无力支付相伴随,过去数年混乱中的痛苦降临到了许多市民的生活中,他们的精神性和肉体性的精力因为债务的重压,已经成了国家的损失。
”[⑤]其实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应债务人的免责而给债权人带来的损失成为他人的所得,社会的整体财富并没有减少,相反的债务人应就债务的免责而重新有了劳动的动力,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笔者认为对诚实债务人的破产免责在社会财富分配和增长上的功能与税收有类似之处,都是通过公权力和政府的干涉来对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都有利于国民共同富裕。
(三)有利于信用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
首先,对于自然人的破产免责的目的是为了在“公开的信用经济”上解决已经无望偿还的债权,恢复债务人的经济参与积极性,即将债权人和债务人从一个已经无法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契约中解放出来。
如果没有对诚实债务人的破产免责制度,那么债务人在已知丧失偿债能力的情况下也不会主动积极的提出破产申请,反而造成对债权人债权实现的延误,等到由债权人发现债务人已无偿债能力时,债务人可能已经一无所有了,无论债务人是恶意的还是事实原因造成的。
此外,债权人为了追讨债权而要调查债务人的财务状况,费时费力,索债成本与其收回的债权可能相抵无剩,不符合经济效率的发展。
与其这样倒不如给债务人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给诚实而不幸的自然人重新参与社会经济的机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三、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的立法模式目前在确立了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国家中,存在着当然免责制度和许可免责制度两种立法模式。
所谓的当然免责制度是指随着破产程序的终结,破产人自动获得免责,而无须提出申请并经法院许可。
如《美国破产法》第7章中规定,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后的60天后自动免除破产债务人破产程序终结后未清偿的债务,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后的60天内债权人、破产托管人等利害关系人均可对债务人的免责提出异议,有异议提出时由法院审理并决定是否准予破产债务人免责。
所谓的许可免责制度是指指破产程序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债务人获得债务的豁免,只有债务人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