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余荫山房游记
一早听说广东四大名园,曰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和东莞可园。
四大名园都离惠州不远,而余荫山房其是我最向往的一处景点。
每常思慕江南园林秀丽风流,其实何必舍近求远,家门口的风光,不也是一个赛一个吗?心一动,身已远,我们立刻动身,前往余荫山房一探名园风采。
车驶入南村镇,余荫山房就隐在小镇一角的僻静处。
下了车转入一条幽静的临河路,行不多时,便见一个静静的不张扬的门,余荫山房到了。
门口没有络绎的游客,没有车水马龙,一切那么安详,这就是余荫山房,一座隐于红尘的精致园林。
我进了门洞,原来里面另有一扇巍峨的大门,粤人不欲张扬的性格就此显现。
余荫山房相传是清朝同治年间番禺举子邬彬所建,邬彬虽中过乡试第一,奈何只做过刑部小小的七品员外郎,因此不久之后索性归隐故里,从而给后世留下了一座美伦美奂的岭南园林。
余荫山房里有邬彬亲撰的两副对联,将他的隐居的情怀挑明得清清楚楚。
前廊柱联为:“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屐旧雨同来今雨同来”。
“玲珑水榭”的柱联为:“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皴云依然在目,漫说曾经沧海静对明漪印月亦足莹神”。
我逶迤入得堂来,且行且叹息,这般逍遥享受,岂是一般凡人可以随手俯得的?整座园子并不大,但胜在“精巧”二字,造园者深谙园林布置格局,整座园子除了房舍,花园分为东西两部分。
我最爱西面的“临池别馆”,一方小巧的池塘,莲叶田田,静静开满了一池红莲。
凭栏而坐,风送清香,此时只觉天地之大,便只容纳在此一池一亭一栏干足矣。
我留连小桥之上,久久不愿离去。
下得桥来,顺着曲径来到东边的“玲珑水榭”,池塘的水蜿蜒过来,在这里形成了一道细流,环绕着一座八角玲珑亭台,三两好友进亭临窗而坐,赋诗把酒、吟风弄月,真个“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
腊梅花盛开,石林咫尺形。
虹桥清晖映,卧瓢听琴声。
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
”一年四季的美景集于一园一楼台,令人一声长叹。
出得亭来,对面便又是“浣红跨绿”的拱桥,通向正中的“深柳堂”。
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
看罢深柳堂,我心头忽然浮现的是大观园中的怡红院,如此怡红快绿,镂金画彩,不是富贵闲人的居所又是什么?而如此可人可意的精致园林,我想就是宝二爷来入住也不算得委屈了吧?
顺着石子路的甬道,我在绿荫下徘徊又徘徊,日已正午,而园中却满目清凉,一种旖旎慵懒的情绪始终环绕着我,令我久久不愿离去。
园里绿树成荫,青翠的腊梅,郁馥的金桂,苍郁的榕树,亭亭的白兰,无声地演绎着一种俗世隐逸生活的宁谧。
而园角一隅却有一个刺绣展览,作者是本地绣品名家陈少芳。
我观摩着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刺绣,赞叹的却非描龙绣凤精湛技艺,那慧质兰心的女子,一双灵巧的手,潜心钻研,绣出了一片广袤的天空。
想到来时的路边曾看到绣厂,不由得对绣架旁静心绣花的姑娘萌生深深的敬意。
“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我恋恋不舍地归去,却留下了一个波暖尘香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