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畴史:中国思想史方法的探索

范畴史:中国思想史方法的探索

范畴史:中国思想史方法的探索
南开大学张荣明
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思想史研究已经走过了一段从创建到成长的历程,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然而,由于中国思想史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也显而易见。

其中之一便是缺乏严格的操作规范,致使“思想史”与“思想史论”时常混淆。

所谓“思想史”,就是历史进程中真实存在过的、人们曾经的思想面貌及其发展变化;“思想史论”,借用王中江研究员的界说,就是研究者借思想史立论,以阐述自己的主张。

无论是以“史”为特色的历史重构,还是以“论”为特色的文化建设,各有其功能和存在的理由。

但中国思想史学科要健康发展,就应该走向规范的轨道。

要使中国思想史研究规范化,首要的是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使之既能客观反映中国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风貌,又能有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或程序。

方法之一便是范畴史研究。

从根本上说,思想的要素是概念或范畴,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状况就是特定时期思想范畴的状况,思想的变迁或思想史就是不同历史时期思想范畴变迁的历史。

抽去了概念或范畴的思想是没有内涵的思想,删掉概念或范畴的思想史资料是一堆没有意义的语法性词汇。

因此,概念或范畴在思想中的地位使对概念或范畴的研究成为可能,也使范畴史研究具有了学术意义。

思想范畴史研究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本色化。

学界普遍存在这样的看法,即从事人文科学研究要以理论为指导。

这导致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人文科学(包括史学)研究跟着时髦理论跑,昨天是结构主义,今天是解构主义,明天是诠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等等。

更为可怕的是,研究者竟冠冕堂皇地将这种理论方法的摇摆不定看做是人文科学的特点。

其实,这是学科不成熟的表现,社会学、行为科学的科学化可为鉴照。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已经很少见到那种把在某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称之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了。

中国思想史的本色,就是中国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本来面貌,它由一系列基本概念或范畴表现出来,如“道”、“德”、“天”、“理”、“仁”、“义”、“鬼”、“神”等。

思想范畴史,就是这些概念或范畴的历史。

思想范畴史研究的特点之二,是有操作性。

思想范畴史研究采用归纳的方法,对既定的对象资料作全面的研读和逻辑分析,然后得出结论。

对象文献可以是一部文献,或一部文献中的一篇,或若干部文献,视研究目标而定。

比如,对《晋书》中“私”这一概念的研究,通过全面搜集《晋书》中的“私”,共得424条资料,然后逐条研读,依据其不同内容作出分类,如“肯定性的私”,“否定性的私”等;在“肯定性的私观念”中,又可分为“私产”、“私奴”、“私亲”、“私谥”等。

全部分类完成后,首先对各小类的内容作总结,然后由下而上,考察各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得出结论。

思想范畴史研究的特点之三,是结论的可验证性。

范畴史研究的结论是从既定文献中归纳、分析得出的,因而具有可验证性。

当然,对象资料是由认识的主体解读的,由于认识主体知识的有限性,解读的深度自然有所不同。

但这不应影响分析结果的客观性。

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学术交流,会使研究不断深入。

从原理上说,对文献的解读、归类、逻辑分析的过程,类似于科学实验过程,结论是实验的最终成果。

举例说,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缺乏“私权”观念,官方大力宣
扬的“兴公灭私”和“大公无私”是对私权的扼杀。

通过对《晋书》中“私”这一范畴的分析,我们看到在两晋时期的经济领域中,“私”基本上被肯定,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私人利益具有合法的属性。

在政治领域,私人议政在多数场合被否定,在少数场合又被认可;对“私”的否定主要针对政府官员的假公济私和徇私舞弊行为。

重复研究表明,上述结论是真实的。

思想范畴史研究的特点之四,是在方法论上将思想史严格限定在历史研究领域内。

由于范畴史研究可以建立起一套操作规范,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工作程序,其结论是逻辑分析的,不容随意发挥,因而在客观上使其与“思想史论”划清了界限。

简言之,是由史料到结论,而不是相反。

翻开当今的学术刊物,比比皆是“论×××”、“×××的意义”、“×××的思考”之类的论文;但范畴史的论文应该是“《老子》中的‘道’观念”、“孔子‘仁’观念的分析”、“朱熹‘理’、‘气’思想研究”等。

也就是说,研究者必须被排斥在研究过程之外。

思想范畴史研究的特点之五,是从概念之间的关联中重现思想史的结构。

任何一个思想范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定的树状思想结构中的一个环节,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联。

因此,范畴史研究并不会导致思想史的支离破碎,而是强调依照范畴的内在结构揭示思想整体。

比如,在孔子思想中,“仁”是大范畴,它包含“礼”、“孝弟”、“爱人”等次一级范畴;“礼”又包含制度层面、功能层面,以及具体运用等。

思想范畴史研究的特点之六,是研究成果在论文形式上是“研究报告”(分析的),而不是通俗读物(描述的)。

在自然科学领域,尤其是在物理学、化学领域,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研究报告,它是实验分析过程的交代和研究结论的公开,读者对象是少数专家;另一种是普及读物,是研究结果的一般性描述,读者对象扩大到专业领域以外。

研究报告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表达方式。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除了社会学(问卷调查报告)、行为科学等少数学科外,两者的区分并不明显,在思想史领域尤其如此。

翻开学术刊物,以“×××论略”、“×××述略”为题的论文,到底是原创性的研究,还是通俗性的描述,难以辨别。

范畴史的研究是实验性的工作,其论文形式应该是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内容至少应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工作目标、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和结论等。

范畴史研究还有其他特点,不赘论。

总之,随着计算机在史学中的应用,文献检索与资料统计自动化的实现,为思想范畴史研究走向科学化道路提供了可能。

可以预见,21世纪的思想史研究将会成为一定程度上的经验科学,中国思想史也将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学科。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09/11 第3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