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一、君子要安贫乐道
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一位真正的君子处于贫困的处境之中时,要学会安贫乐道,在困境中安之若素。

当他看到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时仍能“不改其乐”,不禁感叹“贤哉,回也!”而当他看到追求真理的士人中有“耻恶衣恶食者”,便认为“未足与议也”。

这都说明了孔子对这一品质的看重。

在我看来,孔子这一观点的确精辟。

一个人,对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并以之为乐,做到“乐道”,自然面对条件不好的生活及各种困境时不会怨天尤人,便是“安贫”。

“安贫”是“乐道”的外在体现,而“乐道”是“安贫”的本质及精神支柱。

比如同样是下棋,练段考级的人可能感到枯燥,而真正的“棋迷”才能无时无刻不想着它。

王国维先生口中学习的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便是最好的诠释。

可是,孔子所说的难道便已是追求理想的最高境界吗?我认为,非也。

针对现实而言,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上所存在的坎坷越来越多,安贫乐道已难以满足我们的追求,我们需要“乐道不安贫”。

面对挫折,当然不能面对它谈笑风生;在坚定理想的同时,我们更要想办法克服之。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化“安贫乐道”的精神动力为“乐道不安贫”的现实作为,才能真正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君子须重行慎言
“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多次出现在孔子对君子的评价中的话语。

夫子的学生中,子贡和宰予算是口才一流的人了,但这位老师却对这二位评价并不甚高。

他对子贡的评价是“器”,还算客气;对说话妙语连珠却白天睡觉的宰予就只说“朽木不可雕也”,都懒得去批评。

可见孔对巧言之人并不如何看重。

相反的,他认为君子应当先做后说,不做不说,说了就一定要做,做了却不一定要说。

我们来看看这简单的话中包含着什么吧!“先做后说,不做不说”体现了君子办事认真谨慎,踏实稳重和品质;“说了一定要做”便是要求君子须言而有信,言出必践,就是说要“耻其言而过其行。

”而“做了不一定说”则较为困难,就是告诫人们要谦虚,即便你为此事出过大力也不必宣扬得人尽皆知。

这样看来,重言慎行四字几乎包括了君子应有的诸多美德,所以做到自然极难。

无怪夫子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话语中的道理是会变的。

如今,“先做后说,不做不说”已成为许多人办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借口;“做了也不一定说”又为一群事后诸葛亮所曲解。

那么为了适应当代的需要,我们可以提炼出新的内涵:说了就做,做了就说,敢做敢说,实事求是。

这样,才能正确地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千年前的智慧。

三、君子须严于律己
严于律己,似乎听上去有些与自己较劲的感觉。

孔子可不这
么看。

他认为君子的自我完善就像骨器与玉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一个严格的过程。

一个人,若想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又怎能不对自己严格要求呢?当他专注于修正自身哪怕最微小的缺点时,对周围的事物对他的影响自然就不会干扰他了,便可“人不知而不愠”,便可“不患人之不己知”。

君子们整天想的是:我是否有缺点需要改正;而小人们想着:别人是不是尚有瑕疵?久而久之,品德自分高下。

西方有哲人说:“上帝给了人们两只袋子,一只装满优点,另一只装满缺点。

前一只挂在胸前,后者挂在背后。

从此人们紧盯着自己的优点与他人的缺点,却忘记了身后的袋子。

”但我们身边一些品德高尚的人,能够时时举起一面镜子提醒自己要减轻身后的袋子。

这些人其实只不过是能够真正地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迅速地提高。

我常常想到:一名剑客若想成为天下第一,并非易事。

若双眼被浮名所吸引,必将走上邪路;只有留一只眼观察自己,时时反思,方可修成正果。

愿事斯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