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石窟寺复习资料.doc

中国石窟寺复习资料.doc

一、试述中国佛教石窟的类型中国的佛教石窟寺,从功能和形制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十二种:1•礼忏供养佛事用窟塔庙窟、僧坊窟、佛殿窟、大像窟、佛坛窟、涅槃窟、讲堂窟2.栖止禅修生活用窟禅窟、僧坊窟、僧房窟、廩窟3.瘗藏纪念活动用窟瘗窟、影窟1 •礼忏供养佛事用窟A.塔庙窟:也称为中心塔柱窟、塔洞等,这种窟因在长方形和方形洞窟屮央立方形塔柱, 简做中心柱,故名。

中心塔柱是在古代楼阁式方塔的再现,早期的塔柱正面开一大龛,其余三面无龛或开凿上下两层小龛,晚期的塔庙窟,塔柱四面皆开龛,信徒可以入内观象,绕塔礼拜。

塔后壁早期画佛的涅槃图,后期将后室扩大,塑出佛涅槃,相对的立面画荼毗焚棺等。

克孜尔38窟(新疆库车地区早期石窟的代表)、莫高窟254窟。

最早在新疆出现,后來在中原北方地区大量流行。

B.僧坊窟:俗称毗柯罗定,是vihara的石化。

以一方形或长方形大厅为中心,正壁雕凿龛像,左右侧壁开凿小禅室,具有礼拜供养和禅修生活双重属性,这类石窟目前仅见于敦煌莫高窟等地,在印度本土数量巨大,说明佛教传播至另一文化中心时受到影响。

C•佛殿窟:通常为方形无柱式石窟,早期在正壁开龛造像,晚期在两侧壁也开龛造像,这种窟专门供奉佛像,也叫尊像窟。

早期是一佛二菩萨,到唐代“一铺七身”像: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造像。

这种石窟屮正舉龛像就相当于寺庙屮正殿的主体佛像,其出现晚于塔庙窟。

D.大像窟:在塔庙窟或佛殿窟中雕塑出大型佛像的洞窟,如克孜尔47窟。

巴米扬大佛晚于克孜尔现存早期的大像窟,数量也远不及龟兹,宿白推断:开凿大像窟、大型立佛是龟兹佛教的一个特点,龟兹地区的大像窟对葱岭以西以南和新疆以东的影响很重要。

E.佛坛窟:在佛殿窟内中央偏后的部位设坛置像。

佛坛一般称为须弥座(模仿须弥山,正血看形状为工字形)。

从平面上看类似塔庙窟,有的在坛的后部增加一联通窟顶的和佛坛的背屏,因此也有的学者称之为背屏窟,如莫高窟196窟。

佛殿窟+塔庙窟的功能。

F・涅槃窟:在洞霍正壁雕凿大型涅槃台,上塑涅槃佛像,表现佛最后涅槃入灭的场景,又称“大睡佛”,在周围表现岀与佛涅槃有关的情形,如莫高^158窟。

G・讲堂窟:有的高僧在石窟附近聚集了不少弟子,并时常为他们说法,这种专为高僧向信徒宣讲佛法而造的洞窟,就叫做讲堂,一般体量大。

讲堂窟有单独建的,也有与佛殿合一的, 如克孜尔117.2 •栖止禅修生活用窟A.禅窟:也叫做单室禅窟,为高僧和信徒的禅修场所。

容积很小,长宽高均在1-1.5米以内,经典屮作定窟,如河北邯郸北响堂山半山腰禅窟群,这些禅窟表现出早期佛教徒打坐修行是其主要的行为。

B・僧坊窟:形制与前类窟的1B僧坊窟类似,而功能2A禅窟类似,也作僧房群式窟、禅窟群或多室禅窟。

流行于新疆地区,在甘肃的敦煌和酒泉等地也发现了少量遗存,酒泉以东不见,这一类窟是印度石窟类型在中国的移植。

如苏巴什5窟、锡克沁?窟、莫高窟北区有9 座僧坊窟。

C・僧房窟:方形或长方形洞窟,既为僧人禅修之用,也是当时僧侣起居场所,是同时期地面僧房的“石化”。

如克孜尔15、24窟。

克孜尔第24窟的石炕、炉灶、内敞外收的窗与印度不同,是石窟地方化的体现。

D.廩窟:即仓库A. 瘗窟:是埋藏高僧骨灰或尸体的,是佛教石窟寺中国化的产物。

现已在龙门、敦煌、响堂山、须弥山、彬县大佛寺等石窟群发现。

僧人使用瘗窟葬,北朝时期己较为流行。

佛教的丧葬观念和方式,对世俗信徒产生影响。

从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发现的事例看,俗人的瘗窟葬,最晚在隋末和唐初时已经出现。

如莫高窟北区42窟B. 影窟:高僧死后,弟子为纪念,专门开凿一窟供奉其真容像,这种窟就叫影窟,如敦煌藏经洞(17窟),原來就是洪bian (上巩下言)的影窟二、试述中国佛教石窟寺的分区中国石窟寺遗迹可分为四区1、新疆地区2、中原北方3、南方4、青藏1、新疆地区新疆主要分布在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一线,北沿受小乘影响,开凿石窟;南沿受大乘影响,多精造寺院。

比较集屮的地点有三区:即古龟兹区、古焉耆区、古髙昌区古龟兹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内地和犍陀罗之间,受两边文化的影响)拜城:克孜尔石窟(最早3-4C,类型齐备,龟兹石窟代表),台台尔石窟,温巴什石窟库车:克孜尔朵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苏巴什石窟,阿艾石窟】,玛札巴哈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汉风洞窟)新和:托呼拉克艾肯石窟古焉耆区焉耆县七格星石窟(约开凿于五世纪。

1909年,俄国鄂登堡等人调查,是地面寺院与石窟寺结合的一处佛教遗迹)古高昌区吐鲁番:伯兹克里克石窟(回鹘髙昌时期),雅尔湖石窟、七康湖石窟等鄰善:吐峪沟石窟(古高昌区最早的,4-50洞窟形制:新疆洞窟的组合形制基本模仿印度,敦煌以东就不同。

塔庙窟,大像窟,僧房窟,禅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组成的洞窟组合,还有少量禅窟群。

五世纪以后,方形佛殿窟逐渐增多,出现了佛坛窟。

塑画内容:6世纪以前为小乘佛教,以后为大乘佛教6世纪以前主要是释迦、交脚弥勒2,本生3、因缘4、佛传5等。

绘画技法延续“天竺遗法6” 一一凹凸法,小乘佛教“唯礼释迦7”。

6世纪时,出现千佛题材。

*1最小,只有一个单一的洞窟,在半山腰山,上世纪被放羊老汉发现,重要的一点:窟内壁画完全反映出这个洞定与当时中原的关系,壁画的题材,画风,乃至题记都是用汉文写的。

2两种:一种坐姿还是太子的交脚座,在天上。

成佛后下到人间,成为倚坐3佛在过去作了很多善行的故事4佛成道之后向信徒讲述的种种因缘果报「佛一生的故事° 乂叫凹凸法,这种方法是印度典型特有的绘画技法,目的是表现人物的立体感,所以平而、佛教石紅中用的很多,见于汉文的记载是南朝张僧郁7只拜释迦摩尼,当时龟兹地区流行的是小乘佛教8横成行,竖成列的佛像8世纪以后9,在屮原北方地区盛行的阿弥陀、阿弥陀净土及其它净土图像,还有一些密教的造像,都逐渐传至新疆,与唐朝统治西域有关,受到中原北方佛教文化传入影响。

大乘佛教“十方佛”也8世纪11!现2、中原北方地区中原北方地区,指新疆以东,淮河以北,以迄长城内外的广大区域。

是石窟寺最丰富的地区。

分四个小区。

屮原北方石窟寺分期分四期。

河西区廿肃黄河以西各县沿南山(祁连山)的地段,即今之河西走廊区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前山、后山)张掖:马蹄寺、千佛崖肃南:金塔寺武威:天梯山石窟(南山石窟/凉州石窟)莫高窟北区为生活禅修场所,南区为礼拜供养场所,时间延续最反,类型齐备,中国石窟寺的缩影。

广义的敦煌石窟包括敦煌、瓜州、肃北的所有昌马石窟既有西部文化的影子,又有东部的雏形。

酒泉后山石窟,东西方文化影响的图像证据,酒泉与新疆石窟的关系,龟兹石窟的翻版。

天梯山石窟,整个河西石窟的典范。

甘宁黄河以东地区永靖:炳灵寺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甘肃)固原:须弥山石窟(宁夏)庆阳:南北石窟寺及平定川石窟(甘肃)炳灵寺第169窟6号龛无梁寿佛旁“建弘元年”(420年)的题记,是目前所知中国佛教石窟寺现存窟龛最早明确纪年陕西区总体开凿年代偏晚,以宋金为主彬县:大佛寺石窟药县:药王山石窟(7世纪)富县:石泓寺石窟(8世纪)黄陵:万佛寺石窟延安:万佛洞石窟(11世纪)晋、豫及其以东地区精华地区,皇家开凿;表现逐渐汉化的历程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寺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包括水浴寺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义县:万佛堂石窟涌池:鸿庆寺石窟济南:黄石岗石窟9七世纪以前是杂密教,7世纪以后是纯密教,因为有三个高僧传教安阳:宝山石窟青州:云门山石窟及驼山石窟(8世纪)巴林左旗:洞山石窟和前后昭庙石窟(111比纪)鄂托克旗:阿尔寨石窟,又叫百眼窑石窟(13)山西平顺:宝严寺石窟,又叫金灯寺石窟(15世纪)3、南方地区指淮河以南地区,数量较少,布局分散。

除个别地点外,摩崖造像多于洞窟,主要原因为这一地区不注重禅修、注重辩法说法。

南京:栖霞山龛像(5~6世纪,早)剜县:大佛(浙江新昌)(5~6世纪)南京、炎IJ县:5-6C,南方最早,都是龛,原在龛前接建木建筑。

四川广元:皇泽寺与千佛崖(南朝另外一处开凿较早的龛像)巴中:南龛、西龛、北龛(8世纪以后)安岳:圆觉洞、千佛寨、卧佛院(8世纪以后)大足:北山、大佛弯一一安岳的大足是四川和重庆的儒道释三教石窟=*大足、安岳:地方特色祖师像;儒释道三教石窟杭州:飞来峰(布袋和尚及罗汉)大理:剑川石魁(地方特色以南诏壬及其眷属为主像的魁龛)4、青藏地区西藏石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

藏传佛教两个阶段:①前弘期,7世纪屮叶~9世纪屮叶,吐蕃王朝时期,除佛教外还有传统苯教②后弘期,十世纪开始,在藏区复兴佛教,现存藏区佛教遗迹基本都是后弘期的。

A中部地区石窟大多是不具造像的禅窟和僧房窟。

摩崖龛像分布较广,题材多释迦、弥勒、千佛、十一面观音以及各种护法形象,并多附刻六字真言(腌、嘛、呢、叭、咪、卩牛),这些龛像的时间大多在后弘期。

1、拉萨:药王山南麓密布摩崖龛像,札拉鲁浦石窟明显受到汉式塔庙的影响(因为藏区不见,中原北方常见)。

2、山南地区的扎囊和乃东:利用天然溶洞改造石窟寺,有不少相传是吐蕃吋期高僧的禅窟。

后弘期这类禅窟前有的还接建木结构殿堂。

B窟形完整四壁满绘佛像的佛殿窟,多见于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

近年在西藏酋部的考古调查中,重新发现了FI士县丁穹拉康石窟(地狱变和礼佛图)、札达县(托林)的皮央石窟(曼陀罗等)和东嘎石窟以及吉日和岗察等石窟。

皮央和东嘎石窟群的南部直线距离大约27公里处,就是古格王国遗址。

阿里地区的石窟,主要是佛殿窟,佛坛窟,僧房窟,禅窟及廩窟等,迄今在这一地区尚未发现塔庙窟,大像窟及摩崖龛像,说明这些石窟营建时间都晚。

“灵塔窟”:专门保存高僧、活佛及其他佛教徒遗体的洞窟,应属于影窟或瘗窟Z列。

石窟中的壁画内容,主要是曼陀罗(藏语“金廓”)、观音、听法图、礼佛图、供养人以及装饰图案等。

2004年,象泉河流域河谷中发现阿钦石窟,开渚于13世纪前后的古格王朝早期,窟内壁画保存完好,佛传故事以分幅长卷形式绘制,共33幅。

西藏东部昌都地区芒康和察雅两县发现了吐蕃时期的线刻摩崖造像。

察雅县旺布乡境内线刻年代可能为公元804年,造像下面有吐蕃时期镌刻的藏文题铭和数十个汉字,是康区一带唯一能确定为吐蕃吋代的遗迹。

青海:西宁市城北土楼石窟,也叫北禅寺,号称中国第二悬空寺,据称始凿于北魏,隋唐陆续兴建且一直延续到明代,包括所谓的北朝石窟,应该是唐代雕造的。

门源回族自治县港龙沟石窟寺,据称造于北朝,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推断北凉,但实际推测为元明时期。

总Z,青海未有太早的石窟寺。

总结:(影响力较大者,历史渊源)古龟兹石窟寺,不同于葱岭以西的中亚和南亚,也有别于敦煌以东的内地,以大型立佛为中心的大像窟,对上述两地影响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