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09医美姓名:杨阳学号:09613044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讨论【摘要】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
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效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治法原理研究问题、关于动物模型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们的建议是: 应当有一个高屋建瓴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百花齐放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发展现状问题建议(展望)自从1985年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建设发展以来, 其学科定义、学科构架与学科任务也与时俱进不断被发展与完善, 并随时作为一种评价标准以考核学术发展方向与进步。
近年由于多种因素正以宏大的力量推动着中药药理研究的步伐, 也影响着中药药理学科的正常发展, 于此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并做出一些规划来解决问题,展望未来。
1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作为一门学问, 学科定义是基本固定的, 但学科的任务却可因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需求而有所变化。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仍可归纳为3个方面, 即: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结合物质基础的研究, 阐明中药主要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揭示中药治病的现代科学基础, 并指导临床更为合理用药和准确用药。
基于传统用药经验和现代药理-化学相结合的研究结果, 推动传统中药的进步, 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
!以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基础, 总结、发现中药作用的规律、特点与优势, 联系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创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
基于此, 如果说中药药理学不只是一个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 而恰恰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那么"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创建就是一个试金石。
没有一个理论, 没有一套专门的技术, 没有一种规律性的东西, 没有形成一种全面系统的知识,中药药理学何以能以"学"名!2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如果以1985年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1985年学会提倡的"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到1987年~ 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研究;再到九十年代周金黄教授提倡的五个结合, 中药药理的基础研究迅速发展,成果突出, 也基本形成了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学科构架。
这些成果, 大都来自于我国的药理学工作者, 来自于与药理学相关而有志于进行药理研究并勤于学习掌握了药理学基础与技能的人员。
那后, 随着社会需求与形势的变化, 中药新药的研究成为了中药药理研究的一大热点并持续至今。
同时, 尽可能地接受现代生物医学最新成果而用其于进行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成为中药药理研究的另一大热点, 也同时持续至今。
加之由于大批研究生课题的需要而导致了对某些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既广又细。
另一方面, 由于中药药理研究本身既需要广泛的学科交叉, 但同时又因一种"利益"的趋使, 导致了一些非药理研究人员忽略了药物与药理研究本身的学科基础与技术特点,满足于依样画葫芦,在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难免出现了一些研究结果的脱离客观实在,造成了不少论文的浮燥, 一些连基本医药知识都不甚了解的人员跨跨奇谈,与此同时, 然而有的时候却出现了药理学研究人员的边缘化现象,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药理是药学的核心,时至今日, 涉及中药药理研究的课题几乎占整个中医药课题的一半以上,特别是高层次课题,其中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比例更重, 仅国家973中药课题事实上基本都属于以药理学研究为主的课题, 其它如863、支撑计划、攻关课题等凡涉及药性药效的基础与应用者均全然如此。
可以认为,中药药理学研究早已成为中药和中医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与方法之一,中药药理研究结果也正因此而大步地推进着中医药学的现代进步,或者说, 中药药理研究早已成为中医药学领域中最为活跃、最为生动且最有创新和潜力的力量。
如果说, 中医药学需要协调发展,那么这股力量的正确引导与合理配置,以及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目标、思路、方法和对结果的阐释都将对中医药学的现代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在对当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作一审视后,有必要对某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
3.1关于基本药效研究如前所述,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揭示中药作用及其机理以给临床用药以参考或指导。
1985年至今已有25年, 我们不能不看到若以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饮片卷#收载的药物看,大约有一半左右的药物其基本药效尚不清楚,有约1/4的药物未见有药效的基本研究;而进行过以至现仍热衷于其研究的某些代表性药物, 却发现其具有的作用过于广泛而有的迄今反难回答什么是其主要作用,什么是次要作用;什么是首先表现的作用, 什么是继后表现的作用;其主要作用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等等, 以至至今给临床提供的仍然是一种概略或模糊的印象, 甚至还不清楚所得到的结果是对治疗有益或者无益, 或者其实为不良作用或毒性。
另一方面, 一些基本药物其相类似的作用剂量可被增大到10倍、20倍或减少到10倍、20倍或更多, 究景临床应该用何种剂量? 而若以2010版收载的成药而论, 其情况可能还更差, 甚至基本上不清楚其中的复方药物组方的现代药理学基础。
其中即使是已纳入"基本药物"名单中的哪些成药, 又有那些是能回答出一个基本可以认可的药理学研究数据呢。
另外, 我们却可看到一些药物的某些作用却被不断地被重复报告, 甚至重复到数十次以上; 相反的是, 还有一些基本药效都不甚清楚的中药而其"机理"的研究早已进入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与组学领域。
我们想问, 如果进入国家药典的常用中药迄今大都难于提供其基本可被接受的药理学研究的客观真实数据, 这样的状况能与我国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学科发展状况相和谐吗。
另外,作为创新中药研发的基础是中药中蕴藏的极其宝贵的化合物,莫非仅仅对数十种中药的"无穷尽"开发就能奠定今后主要中药的"物质基础"? 就能确保无数疾病的"全能治疗"? 应当说作为上万种中药其所含"物质基础"是"无穷尽的", 要确保今后人生的"全能治疗"远远未能达到。
我们应该提出,中药是以发现为主而西药则以创新为主, 那么, 在现有中药中是否能如象青蒿素衍生物那样加以发展呢? 而那个时候, 这些药物又当是属"中"或属"西"呢?3.2关于复方研究复方说到底是一个药物间相互影响的问题, 也即药物与机体、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影响问题。
一个复方从根本上讲可能是数种甚至数十种非衡定的活性成分及其与机体间的极其复杂的相互影响而体现于疗效/副作用的问题。
更进一步说, 一个单味中药的作用实质上也可能包括"复方"问题。
复方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但不一定现有所有复方/方剂都是中医用药的绝对优势。
但复方却是中医用药的现状,而复方用药从原则上讲是完全符合人%病%药物间的复杂关系的, 因此不得不应当对中医复方用药进行严格、仔细的系统性研究, 其研究的要点是复方之对于单味或单成分的疗效优势如何, 即其关键是在于如何去研究与判断复方在中医用药中的价值, 并务必给出一个清晰、确切和可重复的结论。
简而言之,复方研究的基础是"单方", 单方研究的基础是其所含主要药效物质, 一个单方可以有多种药效成分, 一个复方的药效成分更多,这更多的药效成分间又存在种类与比例问题,等等。
可见, 十分显然的是中医复方用药的研究是一个难度极大的工作, 它涉及中医理论问题与思路问题, 涉及方法学问题, 特别是涉及生命科学这一特殊科学的非线性复杂体系问题; 据此, 还是十分显然的是, 我们需要探索、需要工作积累、需要循序渐进。
要想在中医复方研究中近期得出十分完善的结果, 得出为当代医学所无诟病的"科学数据"且具有严谨的可重复性, 看来的确需要时间。
近廿年来我国中药复方的研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虽然缓慢但却一步步在前进着, 关于中医复方研究的路显然应当走下去。
作为复方用药无论从疾病过程、从药物作用、从社会与伦理需要看其原则都是毫无疑虑的, 问题在于近年突然出现了一种把复方研究问题简单化的倾向, 试图通过几个甚至某个方剂的研究就能解决问题, 就能阐明中医成方原理与配伍规律;或通过一、两个什么"设计"就可以研制出"最优处方"。
另一方面, 与其相对的又出现了一种几乎是站在科学主义立场上的对中医复方研究的求全责备,并由此导出一些为达此说教的非科学做法与要求, 脱离科学进步的渐进性与连续性, 脱离客观科技与物质条件的局限而一昧求全。
退一万步讲, 如果不是无视于真实的客观现实而只要求数字的合理, 其结果将无异于拨苗助长。
于此我们要想说的是, 既然复方研究的难度极大, 那么我们更应该清晰思考, 精心设计, 仔细操作,一步步前进; 应当首先确定在现阶段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可能取得的结果循序渐近, 既要求取得可靠的数据,又反对将科学问题庸俗化。
作为复方研究,首先要搞清楚单味药物的研究,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 作为中药,多数中药还未能将其具有着临床效果的良好发现而过早地将其纳入复方用药,以致其基本药效尚未展现而不得不从多方面去从复方中体现,这不能不是一个中药中的遗憾,也就是说,除了药物间的相互影响而外, 还得再从头来研究其基本作用,然后搞清楚药物间相互作用与影响问题。
这个影响, 除了"量"而外,起码包括药物间的主要作用、次要作用, 除了二个成分外,还有三个、四个、五个等的相互的作用。
另一方面, 直接把复方看作"单味药物", 从中剖析其单味药物的作用, 也是一个恰当的方法。
当然也可以将复方分解为多个治法再进行研究。
但不论如何,药物间相互影响必须有方法学上的突破,特别是三味药物以上的方法学突破。
于今据说一个什么设计即可包揽,但如果真要出现非线性问题则将如何是好, 而复方中的非线问题基本上可认为是一个常见现象。
另外, 不能不看到于今某些复方研究论文中反映出来的粗鄙、浮燥与势利。
可以设想, 如果不在中药复方研究中设立一种认真、严肃的研究以引导学术发展,如果不倡导现今已有的若干重要研究成果而任其"自行"发展,中药复方研究可能数十年后仍将难有全面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