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末期张宏三十六幅绘画赏析明代中叶以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人物画家,戴进、吴伟、唐寅、仇英等都兼善人物。
明代后期,人物画的成就要高一些,也出现了较重要的人物画家。
最著名的有八大山人、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张宏、崔子忠等。
这里我们介绍张宏绘画作品。
张宏(公元1577年-1652)字君度,号鹤涧,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
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
他的山水画以石面皴染结合为特色,乃明末吴门画坛之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明画录》记载)。
他主要宗法沈周、文徵明,并上追元四家和米芾、董源、巨然,又兼学北宋李、郭和南宋李、夏融合而成自身风格。
张宏平生喜好游历名山大川,注重外师造化,汲取绘画养分,藉以开拓创作视野和体悟艺术真谛。
所作人物画,线条疏朗,形神俱佳,散聚得宜,皆具天然逸趣。
传世作品有:《栖霞山图》《句曲松风图》《浮岚暖翠图》《止园图》《青绿山水图》《西山爽气图》《华子冈图》《兰亭雅集图》《琳宫晴雪图》《越中十景册》《蜀葵图》《击缶图》《秋塘戏鹅图》《金山胜概图》《越中十景册2》《村径柴门图》《牧牛图卷》《史记君臣故事图》《山居雪景图》《袖里奇峰》《仿古山水册》《仿李唐幽溪书屋图》《古木寒鸦图》《灵岩积雪》《山水四屏》《吴中胜览》《幽山访友》《布袋罗汉图》《函关紫气图卷》《延陵挂剑图》《浮岚暖翠图》《山塘短棹图》《阊门舟阻图》《松下闲话图长卷》《山水图》《杂技游戏图》等。
在文献记载中,张宏一六五二年画过一幅《蜀葵图》,这是他留给人们的最后资讯。
明代末期张宏《栖霞山图》赏析《栖霞山图》,明代1634年,张宏,纸本设色,立轴,纵341.9厘米,横101.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栖霞山图》描绘的是南京近郊的风景名胜“栖霞山”,本画真实地描绘出了明朝时期栖霞山的风貌。
整幅画面气势恢宏,以千佛岩为主体,纵深地铺洒出一片葱郁的森林,使人看后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片清凉世界之中。
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的栖霞山以禅寺和石刻千佛岩闻名于世,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
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张宏的《栖霞山图》画面以浓密如屏的树丛遮掩了其下山腰的轮廓,在这里,观画者必须先穿过树丛方能找到通往寺庙之路。
张宏所要呈现的并非等览庙宇的经验,而是从雨中远眺的感受。
他在题款中写道:“甲戌初冬,明止挈游栖霞,冒雨登眺,情况颇饶,归而图此。
”由画幅下半部的细节,我们更可见出张宏的手法。
张宏只画了庙门,这扇门也只画了局部,并且明显地按照远近比例法缩小。
对岩壁间石刻壁龛的描写生动简洁,与石壁和树荫融合为一个视觉整体。
明代末期张宏《句曲松风图》赏析《句曲松风图》,明代,张宏,纸本设色,立轴,纵148.9厘米,横46.6厘米,波士顿美术馆藏《句曲松风图》是一幅笔墨秀润的中国山水画精品,在空间的整体感方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其空间的安排层次分明,山川高旷。
随着画面逐渐向上发展,空间也循序渐行渐深,由近而远。
明显可见的是,树林一丛接着一丛,越走越高,空间感极强。
另外,画家将山谷的纵深分成几段间隔,段与段之间,也是越来越高。
构图的高潮仍是一座“主峰”作为聚集点,主宰了上半段的画面空间,画幅的形状则依旧窄而长。
张宏采取了较为直接的方式,将自己观察自然的心得,融入作画的过程之中,但这并非只是“应物象形”而已,而是创造一套刻画自然形象的新法则。
《句曲松风图》由色彩的晕染,巧妙地捕捉了天朗气清下,山丘青赭相间的柔软色感;画中并未使用任何更为强烈的颜色,确保了此一色彩效果不至于被画面上其他醒目的造型元素所抵消掉。
此图视角是由上而下俯视观景,而景中每一段落的空间安排大抵颇为连贯一致。
由上望下,我们看见位于右下方的道观;同样的视度看下去,道观之后,跨过溪流,远处则有一座围绕在松林之间的院落人家,只不过,看起来没有道观的角度那么陡斜;再往后看去,则是一道在山谷间蜿蜒的溪流,暗示了更为平坦的视线。
从题跋可以得知,《句曲松风图》是张宏客居于端家时所作。
从于家可以眺望句曲山,每天他坐在书桌前凝视窗外句曲山的景色,想起了于端告诉他,5世纪末,笃信道教的陶弘景曾经隐居于此。
张宏便作了这张画来回报于端的殷勤款待。
而“松风”实为古琴曲名,即《风入松曲》,张宏以“句曲松风”为题,为其所画之景多了一层声乐的维度。
明代末期张宏《浮岚暖翠图》赏析《浮岚暖翠图》设色图,纵131cm,横53.5cm是明代画家张宏创作的具象山水代表作,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出了江南山水的秀丽景色,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此图乃张宏具象山水之代表作,题为:临仿子久浮岚暖翠图,但表现的是张宏描绘实景山水的风范。
在设色上更有独到之处。
如山脚下的两重树林,其树叶以各种色彩相间点缀排列,树林经过墨、赭、花青、红诸色装饰,达到了“暖翠”的题旨要求,体现了作者的巧思。
《浮岚暖翠图》画中的世外桃源里,屋舍隐现,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幽静的隐居生活。
这样的布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呈现出了带有真实感的人间仙境。
张宏以高于水平线的视角取景,沿着这一视角能够到达景中的任何一处细节。
这是一幅空间感很强的山水画,一层层的山峰与沟壑尽收眼底。
画面的右上方显露出远处隐现的山峦,一望无边。
山间的雾气由远及近弥散开来,为山景增添了神秘之感。
中段有一个巨型平台,平台上有草堂数间,似有高士隐居。
高处的溪流冲进平台的凹陷处,形成了一个水洼。
在水洼上有巨木支撑的水榭楼阁,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趣。
峰峦沟壑之间环绕着千姿百态的林木,画面的底层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并伴随着一片开阔的水域。
这片水域是由山上涌下的溪流汇成的。
树林边有一处农家小院,屋舍简朴而整洁,里院外院以砖墙相隔,院中干净整洁。
不远处,一座拱桥横涧而过,桥上立有凉亭一座,造型别致大方。
这一处山脚农庄,瞬间将我们从山间的世外桃源带回了尘世。
顺着河流走出来,就可到达村落乃至城镇。
这片庄园起到了一个连接作用,把世外桃源与烟火人间连接在了一起,使世外桃源不再孤寂,同时也为尘世之景打开了一扇空灵的仙境之门。
人与屋舍为山水增添了生机,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明代末期张宏《止园图册》赏析《止园图册》,明代1627年,张宏,纸本设色,图册,共20开,每开纵32厘米,横34.5厘米,柏林东方美术馆洛杉矶艺术博物馆景元斋藏《止园图册》作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描绘了明朝苏州止园的盛景,共20页,其中第一张册页以鸟瞰图的方式,描写了止园全景,其余十九张描绘了止园中的各个景点,笔墨流畅,气韵生动。
这幅著名的《止园图》是明朝时期止园的唯一图像记载,同时也是中国历代园林绘画中的精品。
历代画家长久以来,便经常以俯瞰的视点来描写含庭园在内的各式景色,但张宏的这幅《止园》册的视觉角度却更为特别,完全跳脱出了传统的构图方式,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表现苏州园林。
册页中的景物与观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更为遥远--而且是前所未见得遥远;画面由下半部的角落沿对角线向上延伸,并以最靠近观者的左下方三角形地带,来稳住构图,观画者得以上下或进出城墙、角楼、桥梁和船只各处。
张宏运用了极具创意的斜景与截景构图,营造出俯视花园庭院时,得以窥视受遮蔽空间之内部的视效。
《止园图》册自1627年后便鲜见记载,直到近代,才重新现世。
第一次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册页的收藏者保留下自己最喜欢的八幅,将其余十二幅卖给马萨诸塞州剑桥的收藏家理查德·霍巴特先生。
这也是这套册页在近代第一次被拆散。
原始收藏者手中的八幅,在1954年的一次中国山水画展上展出过,继而被瑞士的凡诺蒂博士买走;霍巴特的十二幅则在他死后传给了女儿梅布尔·布兰登小姐。
后来,那位原始收藏者又从布兰登小姐手中购回十二幅中的八幅,布兰登小姐也留下了她最喜欢的四幅。
景元斋收藏的六幅便是此后我从该位原初收藏者手中购得的,他手中其余两幅则归洛杉矶艺术博物馆所有。
凡诺蒂手中的八幅,在20世纪80年代被柏林东方美术馆收藏。
最近,藉由组织这次展览的机会,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又购到了布兰登小姐手中的四幅。
所以到目前为止,这套《止园图》册分属于三处机构:柏林东方美术馆八幅,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六幅,景元斋六幅。
明代末期张宏《青绿山水图》赏析《青绿山水图》是明代画家张宏所绘的一幅山水佳作,是古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绢本,设色,纵;130.3厘米,横:63.1厘米。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画中近景高松掩映,板桥横涧,水雾迷濛的山谷间有一士人在观瀑,正可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趣。
中远景奇峰壁立。
工笔重彩法,用色厚而不腻,妍而不俗。
山、树的造型讲究,体现了作者的写景功力。
画面的上层是村落后面起伏连绵的高山,峰群绵延无尽,云烟缭绕,驻目其间,观者仿佛置身千岩万壑之间,不知其有几许遥远。
此画构图深远壮阔,笔法苍劲古拙,墨法苍润,格调苍劲秀雅,布局含蓄谨严。
画中峰恋挺秀,烟雾弥漫,云光翠影,意境清新。
岩头水边,古树丛生。
一隐士临溪席地而坐,仰视对山飞泉,一仆捧物而来。
人物勾勒简明,形神兼备,用笔简中见工,色彩清丽,乃文人山水画之极品也。
明代末期张宏《西山爽气图》赏析《西山爽气图》,明代,张宏,纸本设色,手卷,纵31.6厘米,横381.7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西山爽气图》是张宏晚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绘成的国画山水长卷,描绘的是苏州西山的夏景,被教委编入高二地理限选新教材,当做古代文人画的范例。
从题跋上得知,张宏这幅作品是在炎热的夏天画的,“因思古人有以苦吟作楷却暑……是即摄心调气法也”。
而他则想通过全神贯注地绘画,在画面上不厌其烦地表现种种细节的快乐,来忘却“五浊之体,不胜烦恼”。
所以他画的十分投入,“觉白云穿树翠峰漾波,颖下凉气飒飒袭人”。
可阅读细看的种种细节,加上风趣幽默的题跋,让看画的人来分享他的快乐。
图中林峦村居,溪水板桥,丘壑幽深,其中有老者曳杖于桥,静赏美景。
视野开阔幽远,茅屋草舍信手而成,结构准确,细致中透着洒脱。
纵观全图意境爽朗,气韵清疏,笔墨秀润,峰峦情深,得山神之气。
整个画面构图丰满,构思巧妙,笔墨相兼,情境相合。
丘壑幽深中尽显恢宏之气势,但又充满了许多细节趣味。
画家如实地观察和传达物象,使观者在观赏过程中目光在画面上能够沿着起伏的山峰、丘陵,一直深入到每一个可以到达的地方。
其间树木茂密,山石嶙峋,冈峦出没,丛树掩映中屋舍隐现,一派安逸清爽之气。
可以说是明末山水画中的极品。
《西山爽气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该馆藏古代书画颇丰,珍品云集,其中有十幅镇馆之宝,誉为“浙博十图”,其中明代画家张宏的《西山爽气图》卷就位列其中,其地位紧随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可见此画的珍贵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