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与应用、预后研究证据的评价与应用

2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与应用、预后研究证据的评价与应用

防止选择研究对象或对研究对象分组时受主观人为 因素干扰,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组间可比性。 按就诊的先后顺序交替分组或按身份证号、出生日 期、门诊号等的单双号分组等方法不是真正的随机 分配,而是半随机分配。
36
一、单项治疗性研究证据的真实性评价
(二)分配方案隐藏 研究者按随机化设计的序号纳入患者,研究对象
Summaries类 数据库
Clinical Evidence UpToDate DynaMed
Essential Evidence Plus
Cochrane Library
Step 02
PubMed: clinical queries EMBASE
Ovid EBM Reviews
非Summaries 类数据库
提出临床问题:宽窄要合适
26
26
二、构建临床问题
按照PICO原则转换和分解临床问题
P Patient, participant, or problem 患者或问题:包括患者的诊断及分类。
I Intervention 干预措施:包括暴露因素、诊断试验、预后因素、治疗方法等。
C Comparison 对比措施:与拟研究的干预措施进行对比的措施,必要时用。
或研究对象均不知道研究对象所在的组,不也知 道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 单盲:研究对象 双盲:研究对象和研究执行者 三盲:研究对象、研究执行者和资料分析者
44
一、单项治疗性研究证据的真实性评价
(七)试验措施外的其他处理是否一致 患者病情复杂时常需除试验措施外加用一些其他
治疗措施。两组额外措施如果不一致,研究结果 的真实性就可能受到影响。
治疗证据:由治疗性研究提供的临床证据
7
一、治疗性研究常用的设计方案
随机对照试验 交叉试验 自身前后对照研究 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 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 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8
一、治疗性研究常用的设计方案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是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符合要求的研 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然后接收相应 的试验措施,在一致的条件或环境下,同步进行研 究和观察试验效应,并用客观的效应指标,测量和 评价试验结果。
21
二、影响治疗性研究结果的因素和对策
沾染:对照组研究对象有意或无意接受了试验组 的治疗,使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 减少
22
二、影响治疗性研究结果的因素和对策
干扰:试验组或对照组的研究对象额外接受了类 似试验措施的其他处理,从而人为地影响试验措 施的疗效。
23
二、影响治疗性研究结果的因素和对策
查随机数字表、计算机随机法(如:SAS软件)、 分层随机法、区组随机法
11
一、治疗性研究常用的设计方案
RCT的另一重要特点是设定对照组。RCT一般采用 同期对照。
RCT的缺点是:a.研究费时费力; b.由于其严格 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导致研究对象人代表性和外延 存在局限;c.适用范围有限。
45
二、治疗性研究证据的重要性评价
治疗性研究证据的重要性是指其治疗效果的临床 价值,既包括其有利的一面,还应评价其可能引 起的有害的一面。重要性评价应基于真实性。
46
分组 试验组
结局
有效 无效
a
b
合计 a+b
对照组 c
d
c+d
合计
a+c
b+d
N
47
二、治疗性研究证据的重要性评价
(一)疗效大小 计数资料: 试验组事件发生率(EER)、对照组事件发生率(CER) 绝对危险度降低率(ARR)、绝对效益增加率(ABI)、绝对危
霍桑效应: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能对自己感兴趣 的研究对象关注更多,当研究对象成为被关注的 目标时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夸大治疗效果。
采用双盲或三盲设计可避免沾染、干扰和霍桑效 应的发生。
24
第二节 提出和构建临床问题
P144实例
25
Page 25
化学治疗可以提高癌症患 者的生存率吗?
喝雪花啤酒会增加肝癌风 险吗?
29
二、确定检索词
首先将P和I作为关键词检索,两者用AND进行逻辑组配。 必要时可考虑O和C作为关键词以缩小检索范围,但要慎用,
易出现漏检 注意同义词,同义词间用OR进行逻辑组配。
30
三、检索相关数据库
明确检索词间的逻辑关系 形成不同数据库的检索表达式及检索策略 进行检索及文献筛选
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与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Example
患者现状:52岁,女性,多发性硬化症5年, 曾复发1次。目前,病情稳定。
患者的忧虑:担心病情进一步发展。
听说 患者的信息来源:
干扰素治疗有效。
患者的疑问:是否可以用干扰素治疗?
2
来源途径多
相互矛盾
01
02
缺乏鉴别证据能力
偏倚 是指由于研究人员、设备或研究方法等因素导致
研究结果系统的偏离真实值,即系统误差,有方 向性。 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分析阶段进行控制
18
二、影响治疗性研究结果的因素和对策
样本大小:直接反映受机遇影响的程度。样本量 越大,受机遇的影响越小,研究结果越接近于真 值;反之亦然。
19
二、影响治疗性研究结果的因素和对策
险增加率(ARI) 相对危险度降低率(RRR)、相对获益增加率(RBI)、相对
危险度增加率(RRI)
48
二、治疗性研究证据的重要性评价
多减少1例不利结局需要治疗的患者数:绝对危险 度降低率的倒数
多发生1例不良反应需要治疗的患者数:绝对危险 度增加率的倒数
49
二、治疗性研究证据的重要性评价
12
一、治疗性研究常用的设计方案
交叉试验: 2组受试对象接受两种不同的治疗措施,然后相互交
换治疗措施,最后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在两种治疗措施交换期间,需要有一定的洗脱期。
13
一、治疗性研究常用的设计方案
适用于评价治疗措施,特别是症状或体症反复出现 的慢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溃疡病、高血压等。
和参与分组的研究人员均不能预先知道分配方案, 以防止研究人员在纳入患者时产生选择性偏倚。
37
一、单项治疗性研究证据的真实性评价
(三)组间的基线可比性 基线可比性是考察在试验前,除干预措施外,其
他已知影响影后的因素在试验组和对照组是否一 致。
38
一、单项治疗性研究证据的真实性评价
随机分组后基线应该可比,但抽样误差可能影响 可比性(特别是样本量较小时)。可将影响预后 的重要因素作为分层因素分层,再进行随机分组, 从而提高基线可比性。
期望如何?
34
一、单项治疗性研究证据的真实性评价
生物统计学家和临床流行病学家已经制定出一套 标准来评价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包括7个方面:随 机分组、分配隐藏、可比性、随访、意向治疗分 析、盲法、干预未受其它因素影响。
35
一、单项治疗性研究证据的真实性评价
(一)研究对象的随机化分组 保证研究对象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的机会相等,以
应报告基本情况,如不可比,应在统计分析时进 行调整。如未调整和调整的结果一致,则结果可 信。
39
一、单项治疗性研究证据的真实性评价
(四)随访的完整性和时间
临床研究要做到随访全部纳入病人,有时会很难, 特别是需要长期观察的研究。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 原因,研究对象会出现退出、不依从、失访、剔除 等情况
选择研究设计方案需遵循的基本原则:设计方案 的科学性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16
二、影响治疗性研究结果的因素和对策
机遇 由概率造成的试验结果与真实值的差异,可导致
随机误差。大小可用统计学方法估计,但没有方 向性,在抽样研究中不可避免。 通过增大样本量,可减少机遇的影响
17
二、影响治疗性研究结果的因素和对策
获益与危害似然比:绝对危险度降低率/绝对危险 度增加率
计量资料: 均数、均数差、加权均数差、标准化均数差
优点: ITT分析可以防止预后较差的病人在最后分 析中被排除出去,可以保留随机化分配的优点, 即两组可比性, 使结论更可靠。
缺点: 如果有较多病人未遵循给定的随机分组, 则两组之间的差异将减小,导致阴性结果的可能性 增加,低估疗效。
43
一、单项治疗性研究证据的真实性评价
(六)盲法 盲法:参与临床试验的研究执行者、资料分析者
优缺点:属前瞻性研究,可消除不同个体间差异, 减少样本量的需求。但研究周期长,适用范围窄, 依从性差。
14
一、治疗性研究常用的设计方案
自身前后对照试验: 同一组受试对象在前后两个阶段接受两种不同的
治疗措施,比较两种治疗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两种治疗措施交换期间,需要有一定的洗脱期,
失访人数越多,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受到的影响越大。
通常认为失访率应小于10﹪,特殊情况下失访率不
能超过20﹪。
40
一、单项治疗性研究证据的真实性评价
随访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目标疾病的病程和干预措 施的起效时间。随访时间过短,容易出现假阴性 结果;但如果随访时间过长,又可能导致患者的 依从性下降、失访率增加及研究费用过高等问题。 随访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使受试对象的情况在第二阶段开始时与第一阶段 开始前基本相似。 适用范围、优缺点同交叉试验。
15
一、治疗性研究常用的设计方案
历史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两组病人基线不一 致,结果受诸多偏倚和混杂因素的影响。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虽属于前瞻性研究,但受 试对象是随意或任意分配入组,因此,研究结果 易受多种结果受诸多偏倚和混杂因素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