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下学期语文高考冲刺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8高三上·建平期中) 按要求选择(1)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2018年诺贝尔奖的揭晓又一次证明:唯有锲而不舍的坚持才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B . 生物实验必须亲自动手,切忌怀有恐惧畏难情绪,袖手旁观是不可能学到真知的。
C . 人到中年的王老师班主任工作虽然繁重,但她总是精神矍铄,工作总是细致全面。
D . 在“相声新势力”的表演现场,各路青年演员幽默风趣的表演逗得观众忍俊不禁。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作者在积累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构思后,、、、只有在作品最终完成之际,主题才其最终确立。
①但完成了“意在笔先”并不等于此“意”能善始善终②意在笔中和意在笔先、意成笔后相辅相成还未可知③一般都会对写作有了一个总体的趋势约定④它还需要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充实和不断往上的过程A . ③②①④B . ③①④②C . ②①④③D . ②③①④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2. (9分) (2017高一上·珠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诗中尺度的缺失诗歌只有美才灵动,才有吸引力,才易打动人,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味,才能引领心灵进入哲理的思考中。
美之于诗好比花朵之于果实,我们最终想要得到的当然是果实,但在得到果实之前,首先要能为花色所打动、所吸引。
美可以有优美、壮美,也可以有哲思之美、幽邃之美;可以有繁复之美,也可以有简略之美。
总之,一首诗要使人读后如饮甘醴,如沐春风,欣然而快意,或于沉思之间豁然有所得。
而当今诗坛有一些人以审丑为乐趣,以玩弄低级趣味为能事,类似戏剧舞台上的一些小丑、猫狗之流,写一些恶俗的文字,招摇于世。
这种人不但毁灭了自己,也堵住了人们朝向诗歌之路。
所以,当下诗坛,去除丑化、鄙化、俗化、矮化的痞子诗歌是一件势所必然的事情。
无论是写诗自娱,还是希望能于他人有所启示,一首诗都要有一定的精神含量,要能经得起时间(历史)的拷问。
你对自己的心灵有足够的把握吗?我要问一问每一个写诗者。
你是否做到了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世界面前不自卑,在自我之中不迷失?在这个方面,我对中国的诗人还不能很乐观,甚至说还颇有些忧虑。
长时期以来,中国人理性的不足,教育与生活中对人的主体性有意无意的漠视,都导致人性脆弱易折。
正如诗人们所说,人是水边的一根芦苇。
而我的期望不是这样的。
我希望每一位写诗者在心灵上是强大的、明晰的,任何苦难挫折也摧不垮他心中的高峰。
这种力量的强大体现在诗歌中则表现为对世界的洞悉。
世界在他眼中是澄澈的、清晰的、有条理的,他因而能洞察宇宙中一切事理而能把握住自己,进而把握住诗歌。
而中国的诗人们,更多的是缺乏对自己个体在世界宇宙中的定位。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每一位写诗者都要明确的。
而诗艺还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在诗歌本身的进程中和社会生活的进程中更新发展着。
诗歌的价值本身在于不断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而不是对过去经验的反复重临。
所以创新性或创生性成为诗人的不二追求。
这既需要对过去诗艺的反复观摩与演练,同时又要有自我意识的跟进。
这就要求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时刻是一个高度自觉而清晰的人。
但在中国浩荡的诗歌作者队伍中,能保持诗艺上自觉且清晰的人,恐怕是凤毛麟角。
而绝大多数诗人都是诗歌的追随者、模仿者,在他们的书写中,诗艺的尺度严重缺失,从而导致一种怪象:几乎每一位中国诗人都是某位外国大师的影子,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
从这个角度来说,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中国诗界来说,既是一种鼓舞,又是一种压抑。
而我觉得,中国的诗人们应解开诺贝尔奖情结,做一个安静的诗人,去安静地写诗,解决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最好的。
我们的书写是为历史而存在的,为民族的心灵而存在的,而不是为诺贝尔文学奖而存在的。
(选自《北京文学》2012年第12期,有删改)(1)诗歌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诗歌作品要有一定的精神内涵,这往往要求创作者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自我之中不迷失。
B . 诗歌创作要体现美,要能打动人,只有体现优美和壮美,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味,引起读者的共鸣。
C . 诗人的不二追求就是诗歌的创新性或创生性,而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因此,革新自己的语言也就等于创新了诗歌的内涵。
D . 要想使自己创作的诗歌不断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诗人就要抛弃反复观摩与反复重临。
(2)今诗坛的弊病的认识,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由于教育与生活的影响,当今某些诗人自身的人性脆弱易折,这也使得这些诗人自身缺乏对自己个体在世界宇宙中的定位。
B . 当今诗坛上那种丑化、鄙化、俗化、矮化的痞子诗歌主要体现了某些以玩弄低级趣味为能事之人的审美观的扭曲。
C . 一些诗人背离了为历史而存在、为民族的心灵而存在的诗歌创作原则,根本原因是他们习惯了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
D . 在中国浩荡的诗歌作者队伍中,在诗歌创作中能时刻保持高度自觉而清晰的人真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诗人是诗歌的追随者、模仿者。
(3)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 作者认为“人是水边的一根芦苇”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作者希望诗人们在心灵上是强大的,并在诗歌中体现出来。
B . 只要能走出外国大师的影子,并且在对过去诗艺进行反复观摩与演练的基础上,又有自我意识的跟进,就一定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C . 在作者看来,诗歌创作主要离不开以下三个尺度:一是诗歌美的尺度,二是精神与心灵的尺度,三是模仿的尺度。
D . 作者对中国诗歌乐观不起来的原因很多,既有诗歌创作者自身对责任的认识以及自身审美素质方面的问题,又有诗艺方面的问题。
3. (9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在业内专家看来,人工智能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如何更好地协同在一起,形成良好的AI 发展生态。
其次是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大家的行为。
最终还是要行业应用,行业深度融合,这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
“未来人工智能行业要标准化,把一些标准制定出来,这个行业会形成更大的突破。
另外,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制定问题,也是行业面临的挑战。
拿无人汽车来说,自动驾驶这个环节,已经涉及法律法规。
一旦法律法规跟上了,人工智能的落地也会更加快速。
”金山云高级副总裁、合伙人梁守星坦言。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有删改)材料二: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材料三:2018年3月28日,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人工智能:现实与图景”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尽管当前在一些典型化、标准化领域,人工智能得到了广泛运用,产业正处在快速扩散阶段,但同时也应看到差距。
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第一、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瑞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
第三、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第四、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摘编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人工智能产业快速扩散专家称仍要坚持务实发展》,有删改)材料四:记者就教育部日前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采访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
记者:《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雷朝滋:高层次人才培养要不断加强。
①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
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③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课程建设,特别是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等主干课程的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④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记者采访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1)下列对《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B . 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高校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中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要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C . 2020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D . 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