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疗法-2018
圈场法,多采用27.12MHz电流,治疗时将 电缆盘绕于人体体表或肢体周围。人体将 感应产生漩涡状的涡电流。涡电流的频率 与引起磁场的电流的频率相同,但方向相 反,因此涡电流也是高频交变磁场。
电感场法时浅层肌肉距离电缆较近, 受磁场感应较强,所产生的涡电流较 强,产热较多;而深层肌肉距离电缆 较远,产热较少,故浅层肌肉产热超 过深层肌肉,皮下脂肪层和肌层以下 组织均产热少。
温热效应
无
无
波中等剂量时产生温热效应,
小剂量及脉冲波治疗产生非热 效应
人体电阻 电解作用 治疗方式
大 明显
中 不明显
小 无 长波、中波电极接触皮肤,短 波、超短波、微波电极可不接 触皮肤,以电容场、电感场、 辐射场作用于人体 无,过热可引起皮肤烫伤 离子高速振荡产生传导电流, 偶极子高速旋转产生位移电流
电
磁
波
电磁场向空间的传播称为电磁波。
变化的电场与变化的磁场不断交替地循
环产生,并由近及远地向周围传播扩大。
电磁波的传播过程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电荷运动的速度越快,频率越高,所辐
射的能量越强。
振荡电流
• • 凡电流的强度与电压随着时间作周期
性变化的电流称为振荡电流。
在振荡电流周围存在着电磁场,向空
间传播电磁波,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传
播和变化。
振荡电流的波形有下列四种 :
等幅振荡电流 减幅振荡电流 脉冲等幅振荡电流 脉冲减幅振荡电流
1.等幅振荡电流
• 振幅不变的电流。 • 振荡电流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能量得到 不断地补充,各质点振荡的能量保持不 变,振荡的幅度不变,这种电流称为等 幅振荡电流。 • 通常的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疗法 采用这种波形的电流。
2.治疗时电极可不接触皮肤,组织对电流 的阻力小,电流可畅通无阻的进入人体深 部,多以电容法、电感场法、辐射法进行 治疗。
3.对皮肤无刺激 因频率高,属于正弦交流 电,周期性变换电流方向, 不出现电解、 电泳、电渗现象,对皮肤无刺激。 4.温热效应明显,因欧姆损耗或介质损耗而 产热。 5.过热可引起皮肤烫伤。 6.主要作用机制 通过离子高速振荡产生传 导电流,偶极子高速旋转产生位移电流。 7.降低神经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
电极接触皮肤,电极 电极接触皮肤,电极 下用厚衬垫,以电流 下用薄衬垫,以电流 作用于人体 作用于人体 不明显
对皮肤的刺激 作用机制
明显
电解质电离为离子向 离子在正负半周内作
安全与防护
四、安全与防护
2.操作的安全要求
⑴ 操作者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及触电、电伤处理知识。 ⑵ 患者治疗部位无金属物品。 ⑶ 植入心脏起搏器者不能进入高频治疗室。 ⑷ 治疗时操作者和患者不能接触金属或潮湿地面,打雷时 要关闭机器。 ⑸ 电感法电缆不能直接接触患者,电缆之间不能直接接触、 交叉。 ⑹ 治疗时要随时询问患者感受并调整剂量。 ⑺ 婴儿要专人看护,老年人及感觉障碍者要谨防烫伤。 ⑻ 手术前及局部穿刺当日不做温热治疗。
4.降低肌肉张力 中等剂量高频电的 温热作用可以降低骨骼肌、平滑肌和纤维 结缔组织的张力。 5.加速组织生长修复 中小剂量高频电 的温热作用可促使组织修复生长。 6.提高免疫力 中小剂量高频电可增强 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7.治癌作用 大剂量高频电所产生的高 热有治癌作用,特别是表浅癌肿。
(二)非热效应
2.减幅振荡电流
• 振幅逐渐变小至消失的电流。 • 振荡电流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能量不 断地消耗而致耗尽,各质点振荡的能 量逐渐减少,振荡的幅度逐渐变小以 致最后消失,这种电流称为减幅振荡 电流。
3.脉冲等幅振荡电流
• 呈现有规律的脉冲波群的等幅振荡电流 为脉冲等幅振荡电流。 • 脉冲波群出现的时间较间歇的时间为短。 脉冲峰的最大功率大于连续振荡的功率。 脉冲短波、脉冲超短波、脉冲微波疗法 采用这种波形的电流。
小剂量高频电作用于人体时,组织温度不高、没有 温热感觉的前提下,却有较明显的生物学效应,这 些现象不能用温热效应加以解释,故称之为非热效 应。
白细胞吞噬活动加强,急性化脓性炎症发展受阻,以 控制早期急性炎症; 神经纤维、肉芽组织再生加速;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变化,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 条件反射活动受到限制等。
分
类
医用高频电按照波长、频率分 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 波五个波段。
基 础 知 识
电
• • • •
场
电荷的电力所能及的空间称为电场。 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物质。 电荷与电场不可分割。 引入电场中的任何带电体都将受到电场的 作用。 • 引入电场中的导体或电解质将分别产生静 电感应或极化现象。
I级剂量:为无热量,在温热感觉阈下,无温热感, 适用于急性疾病。 II级剂量:为微热量,有刚能感觉的温热感,适 用于亚急性、慢性疾病。 III级剂量:为温热量,有明显而舒适的温热感, 适用于慢性。 IV级剂量:为热量,有刚能耐受的强烈热感,适 用于肿瘤。
治疗时按着治疗仪的输出功率与 病灶的深度调谐治疗机的输出谐振的 情况下,调整电极与皮肤的间隙来达 到患者治疗所需的剂量。
(二)辐射防护
1.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高频电磁波是非电离辐射,不同于放射线那样的 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多为可逆的,而且 采取了恰当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可以避免的。
四、安全与防护
2.辐射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 ⑴ 辐射源 ①频率:频率越高影响越大 ②功率:功率越大影响越大 ③波形:脉冲波影响大于连续波 ④距离:距离越近影响越大 ⑤操作方法:非接触式辐射器大于接触式 非垂直向下辐射多于垂直向下
盘绕成各种形状的电缆电极 A、发夹形 B、纽袢形 C、T字形 D、扁平螺旋形 E、立体螺旋形
2.电容电极
电极为圆形(橡皮板式或玻璃罩式) 或矩形(橡皮板式)。治疗选用的电极 面积须稍大于病灶部位,电极与皮肤平 行,并保持一定间隙。电极间隙小时作 用表浅,间隙大时作用较深。
短波的盘状电极
3.涡流电极
电流、电阻、电压与功率:
电荷在物体内流动即形成电流。 每单位时间内流过的电量为电流强度。 电流流过物体时所遇到的阻力为电阻®。 驱使电流流过电阻的压力为电压(U)。 电流强度、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电流 强度与电压(U)成正比,与电阻(R)成 反比。
物理特性
1.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 人体组织电阻率 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的脉冲电持续时 间必须>0.01ms,而100kHz以上的高频电 的脉冲持续时间<0.01ms,所以对神经肌 肉无兴奋作用。
涡流电极为较新型的电极,多用于波长 11.06m的短波治疗机。涡流电极内有3~4 圈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螺旋状金属管线圈, 线圈两端连接一个电容器,两者构成谐振 电路,减弱了电场作用,使之主要输出磁 场。
短波的涡流电极 A、大涡流电极 B、小涡流电极
(三)治疗剂量及疗程
短波疗法治疗剂量的调节采用调谐法,治疗剂 量按病人的温热感觉程度分为四级:
第二十一章
高频电疗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 述 短波疗法 超短波疗法 微波疗法
第一节
概 述
定义与分类
定
义
应用频率为lOOkHz~300000MHz,波 长为3000m~1mm的高频电流或其所形成的 电场、磁场或电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 高频电疗法(high frequency electro therapy)。
低频 电流频率 对神经肌肉的作用 作用深度 <1kHz
中频 1~100kHz
高频
>100kHz 降低神经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
每个周期可引起一次 综合多个周期才能引 兴奋 表浅 ,达到皮下 起一次兴奋 较深,可达到皮下及 浅层肌肉
共鸣火花、毫米波只达表皮, 短波、分米波、厘米波可达肌 肉,超短波可达深部肌肉与骨 短波、超短波、分米波、厘米
短波疗法一般每次治疗10~20min。 急性——无热量,5~10min,每日1~2 次,7~10次为1疗程。 亚急性——微热量,10~20min,每日1 次,10~20次为1疗程。
⑵ 环境 ① 辐射源周围环境设施:高频电辐射在环境金 属物表面发生反射。 ② 较高的环境温度会加大对健康的影响。 ⑶ 受辐射者 ① 年龄:婴幼儿更敏感 ②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敏感 ③ 工龄:接触高频电磁辐射越久影响越大 ④ 工种:维修人员大于操作人员
⑵ 高频辐射源的防护 ① 选用经安全检测的治疗机 ② 选用屏蔽电缆作为输出电缆
生理作用与治疗作用
高频电作用于人体主要产生两种效应。即温 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热外效应)。主要是温 热效应,由于高频电流通过机体时,体内的 各种组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热效应。为此,
又称为透热疗法。
(一)温热效应
为“内源”热,即为组织吸收电能后转变 的“内生”热,而非体外热辐射的加热; 热作用较深,可达体内深部组织,其深度 依高频电的频率而别; 热作用较均匀,包括皮肤、深部组织及体 内脏器。
磁
场
磁极的磁力所能及的空间称为磁 场。 任何运动的电荷或电流的周围空 间内除了电场以外,也有磁场的 存在。
电磁场
高频电流产生的交替变化的电场和磁场, 称为电磁场。 任何电场的强度、速度和方向的变化都 会使其周围产生磁场。任何磁场的强度、 速度和方向的变化都会使其周围产生电 场。它们的变化都是相应的、交替发生 的、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
温热效应的作用:
1.改善血液循环 中小剂量高频电可使 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液循环改善。 2.镇痛作用 中等剂量高频电的温热作 用对各种神经痛,肌肉痉挛性疼痛,因肿 胀引起的张力性疼痛,缺血性疼痛,炎症 疼痛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3. 消炎作用 中小剂量高频电的温热 作用可促进炎症消散,对各种急性、亚急 性、慢性炎症,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均 有很好的效果
短 波 疗 法
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