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预测及分析3.3.1 预测的总体思路3.3.1.1 概述路网交通量预测分析是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道路建设规模和标准的主要依据,预测结果将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的决策。
本项目交通预测可划分为以下两个部分,预测过程也相应分别进行,最后累加得到总的预测交通量。
背景交通量预测——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为背境交通量,即相关道路上的穿越交通量,起止点均在项目范围之外,主要由项目相关道路的现有交通量在研究期限内相应增长而得到;其二为研究区域内其它新建项目的交通量,由交通影响范围内其它建设项目所产生的交通量,在道路网上分配而获得。
背景交通量预测采用国际通用的四步骤预测法,并利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交通规划软件(TransCAD)作为计算工具。
通过对现状与规划资料(土地、人口、社会、经济、交通)的调查研究,通过进行交通小区的划分,并据此建立交通模型。
通过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得到交通生成量;采用重力模型进行收敛计算,得到小区分布交通量;通过交通方式划分,得到机动车的出行量;采用均衡分配法进行分配,得到拟建项目的路段及交叉口流量。
拟建项目交通量预测——根据项目的建设性质及规模,预测目标年的项目交通生成量,即交通产生量与吸引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交通分布和交通分配,将因项目而产生的交通量分配到周围道路上,得到拟建项目交通量。
交通需求预测主要根据该项目的开发强度及不同用地类型出行发生和吸引率,预测该开发项目目标年内部生成的交通需求。
图3-24 交通量预测流程图3.3.1.2 预测依据预测的主要依据如下: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2)《眉山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眉山2030)》3)《眉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3)《眉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4)《眉山市城市规划条例》5)《眉山市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6)《眉山市城市交通规划》(1999-2020)7)《横琴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8)《横琴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9)《眉山市统计年鉴2009》10)《眉山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集疏运网络规划》11)《眉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其它国家、省、眉山市相关规划。
3.3.1.3 预测年限本次交通量预测基准年为2012年,项目建成年为2013年上半年,目标年为2022年,特征年为2013年、2022年。
3.3.2 交通量生成预测分析3.3.2.1 社会经济、人口发展预测根据《眉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眉山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总体思路研究》等相关资料,眉山市城市发展目标:2011 年眉山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为 18::;人均 GDP 22817元,增长%,折合约 3622 美元。
从产业结构和人均水平看,眉山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属于加速发展期。
发展定位:眉山将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次级中心城市,不仅仅是强调内向服务功能,而更多承担区域职能分工。
眉山是成绵乐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与成都的联系日益密切,是成都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眉山将实现与成都的半小时交通,全面对接成都,承接成都产业转移,服务成都城市发展,实现与成都的同城化。
3.3.2.2 人口预测1、眉山市人口预测是交通需求预测的基础,为更好的适应交通发展需求,本次交通规划的人口预测是在眉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控制规模基础上,根据眉山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并参考《眉山市总体规划(2009-2030)》所采用的人口规模而确定的。
详细人口规模见下表。
由表中数据可知,到2022年,眉山市总人口约为70万,届时,眉山市主城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以上。
车辆保有量预测随着眉山市多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眉山市各种机动车也在迅速发展。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817元。
眉山市机动车由客车、货车、摩托车和其它机动车组成。
根据统计,眉山市2011年底汽车保有量159745辆,机动车拥有量达54万辆。
2000年~2011年,机动车快速发展阶段,汽车年均增长率为%,其中客车年均增长率高达%,小汽车与小货车增长迅猛,机动车总量也飞速增加,表明机动车已开始进入家庭,从眉山市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汽车发展政策来看,机动车快速增长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眉山市历年机动车保有量、发展趋势见下图表:注:资料来源:《眉山市统计年鉴2009》。
图3-25 眉山市历年汽车保有量、人口、人均GDP 等增长趋势图眉山市区汽车保有量的预测采用以下方法:弹性系数法、回归分析法(货车)、购买力法(小客车)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到预测结果见下表。
预测过程的采用指标、中间结果等,参见《眉山市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2005—2020)》。
1、办公用地考虑到横琴湖的景观效果,本次规划总部基地采用相对较高的开发强度,容积率为3,建筑密度30%,绿地率40%。
老城区需求情况:总部经济保守估计可达1000多家,按跨国公司的总部平均每家消化办公楼面积1010平方米计,总建筑面积为101万平方米,总用地,则容积率为。
2、商展用地会议展览:设置4万㎡展览面积, 万㎡ 会议面积。
星级酒店:建筑面积180万㎡ ,占地面积90万㎡ 。
服务式公寓:约万人有公寓需求,按人均建筑面积80㎡计,共需公寓建筑面积100万㎡ 。
其他配套用地,按10万㎡ 。
综合计算总建筑面积需万㎡ ,容积率。
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关的会议2004年度约为80次,其中最大参与人数规模为万人次。
招工招聘会议是万人。
老城区未来旅游人口3万人。
3、服务业用地2005经眉山横琴口岸出入境的人员万人次,日均车辆通关1600辆次。
设计通关能力为:旅客7万人次/天,车辆1万辆次/天。
按目前年出入境通关人数250万人次和出入境人数年均增长22%速度计算,至2020年横琴口岸年通关人数将达4046万人次,日均通关人数11万人次。
横琴口岸服务区与这一案例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结合横琴实际情况,通关日流量与商业面积的比例至2020年取为,则口岸服务区共需商业面积万平方米。
口岸区商业用地公顷(合120万平方米),则横琴口岸服务区容积率为。
图3-26眉山老城区土地开发强度4、公园用地根据《眉山老城区旅游度假可行性研究》得出游客总量2010年为543万人次/年、2020年为663万人次/年。
《眉山市城市总体规划》预测2010年的游客总量为496-914万人次/年。
参考以上研究,至2020年横琴游客总数可能达到600万人次/年左右,即日平均游客量约万人次;根据2004年10月至11月,在广东省全省10个市国内旅游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2002年以来以观光度假休闲、探亲访友和商务的旅游目的游客占88%,其中观光/休闲/度假比重高达57%,按50%计,主题乐园游客每天按万计。
以开创中国主题公园先河的深圳华侨城占地面积为4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日平均游客接待人数达万人次,人均建筑面积约为73㎡。
确定总建筑面积万平米,占地面积,容积率为。
3.3.2.5 区域交通发生预测交通运输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因此,通过分析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变化的规律,分析它们与交通运输的关系,便可较准确地把握交通需求的变化规律。
交通出行量预测是通过建立小区出行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等特征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依据社会经济预测结果得到未来年各小区的产生量和吸引量。
也可以根据OD调查的结果和交通调查的结果来进行预测。
本项目采用趋势法、类比分析等方法进行交通发生预测。
(1)、交通发生量增长率预测根据历史资料研究交通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并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得到相关模型,然后分析未来交通的发展规律,最终确定弹性系数。
在研究项目所在地区交通和国民经济相关关系时,交通指标采用相关公路通道交通量、客货运量和汽车保有量等指标,国民经济指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最终采用相关度较好的指标。
弹性系数的公式如下:经济指标变化的百分率运输指标变化的百分率弹性系数e从眉山市历年客货运量发展来看,1990年~2007年间公路客货运输发展平稳,货运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客运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这主要是由于眉山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制约了客运的发展。
客货运输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分别为、,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未来随着眉山市与粤西、粤东、香港等地公路交通变得更加便捷,弹性系数会有所提高。
从眉山市历年汽车保有量发展趋势来看,客车保有量发展平稳,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1990年~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为;货车保有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波动性,1990年~2007年货车保有量年均增长率为%。
(2)、居民出行产生吸引预测未来出行总量可按人口的增长和工作岗位的增长,以及未来居民的人均出行强度的增(或减)来推求未来的居民出行总量。
以规划期人口数乘以出行强度即可得出各分区总的出行发生量。
出行强度与预测区的人均收入、人口的年龄结构和职业结构有关。
眉山市市居民出行调查成果,结合眉山市交通调查资料,采用Gompertz模型,形式:式中:Yt——t年出行强度值;K——出行强度的最大值;a、b——参数。
将预测年代入模型中,得到预测年出行强度估算结果,2010年为次/日,2020年为次/日,2030年为次/日。
(3)、各小区趋势型发生吸引量预测眉山市市居民出行吸引量预测采用类别吸引率法进行。
即根据现状OD调查资料按相应的吸引总体(就业岗位、就学岗位、小区人口数等)计算吸引率。
吸引率K1=劳动力资源/就业岗位参考国内同等人口、经济规模城市的有关资料,眉山市未来预测年劳动力资源与城市人口之比取%,就业岗位数取为劳动力资源的%。
所以可得:K1=(⨯)/(⨯⨯)=人/单位就业岗位式中:Qi——分区人口数。
吸引率K2=就学人数/就学岗位就学人数取为人口数量的%,即K2=。
2005年上班平均出行强度为,上学平均出行强度为。
由于预测年份方式出行强度无法估算,故采用1994年值估算未来分区吸引量。
吸引量=就业岗位数×K1×上班平均出行强度+就学岗位×K2×上学平均出行强度即: Ai=⨯⨯⨯⨯⨯⨯⨯式中: Ai——分区出行吸引量根据此公式估算出规划期末各分区吸引量。
由于吸引量的计算中上班平均出行强度与上学平均出行强度均取用的是2005年的值,因此出行吸引量较出行发生量稍少些。
考虑到预测期内居民出行吸引总量应与出行发生总量相等,对各区的吸引量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吸引量为:iA'=iA /式中:'A i——调整后的分区出行吸引量;A i——同前;——A Pi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