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自考本科-营养学(一)复习知识点
自考本科-营养学(一)复习知识点
16.淀粉酶消化碳水化合物的产物:葡萄糖、麦芽糖、异麦芽糖、麦芽寡糖及糊精 等混合物。
17.碳水化合物消化和吸收的部位:消化与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
18.能量单位:国际通用焦耳(J),营养学上常用千焦(kJ)或兆焦(MJ),也用卡(cal) 或千卡(kcal)。1kcal=4.184kJ;1kJ=0.239kcal。
22.体力活动特点及影响因素:⑴特点:是变化最大的部分,占机体能量总消耗比
例随个体体力活动增加而增加,通常占总消耗15~30%。⑵影响因素:①肌肉越发达, 活动时能量消耗越多;②体重越重者,能量消耗越多;③活动强度越大,持续越久,能 量消耗越多,这是主要因素。
23.食物热效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⑴由于进食而引起能量消耗增加的现象。⑵影
营养学(一)
1.营养素:食物中已经明确的、经消化、吸收和代谢后参与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
2.营养素的分类: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等六大类。
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①平均需要量(EAR):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 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②推荐摄入量(RNI):可以满足某一 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③适宜 摄入量(AI):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④可耐受最高摄 入量(UL):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对某特定人群几乎所有个体不产生健康 危害的每日摄入量的最高水平。:⑴碳水化合物:16.7kJ/g,可利用和不可利用 碳水化合物分别为15.7kJ/g和8kJ/g;⑵蛋白质:16.7kJ/g;⑶脂肪:36.7kJ/g。
20.人体的主要能量消耗:⑴基础代谢;⑵体力活动;⑶食物热效应;⑷生长发育。
21.基础代谢的特点及影响因素:⑴特点:体内能量的消耗只用于维持一些基本的 生命活动,能量代谢比较稳定。⑵影响因素:①生理、病理状态:A、婴幼儿和孕妇代 谢较高,B、成年后,年龄增加,代谢缓慢下降,C、同年龄和体表面积,女基础代谢率 <男,D、发热及垂体、甲状腺等有关激素水平异常也可间接影响基础代谢率;②体格 构成:同等体重,体表面积大者基础代谢高,瘦高体型者基础代谢水平一般高于矮胖体 型;③其他:环境温度、应激状态、进食状况、遗传等都会影响基础代谢率。
响因素:①食物营养成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最高,约消耗本身能量的30%,富含碳水 化合物的约占5~6%,脂肪最低,约占4~5%;②进食量和进食频率:量越大,频率越快, 热效应越高;③体力活动:人体劳动时食物的热效应是安静时的2倍。
24.基础代谢率与静息代谢率的区别和联系:⑴基础代谢率(BMR):人体在适宜温 度、进食12~14h后,清醒、静卧、放松时仅用于维持正常体温、呼吸、循环与其他器 官生理活动需要所消耗的能量,人体处于这一状态是每h每㎡体表面积的能量消耗;⑵
7.消化系统的功能:⑴口腔:①把大块食物,通过咀嚼切割、磨碎为较小食物;② 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利于吞咽;③进行初步消化,并把食物输送到胃,为以后 消化做准备。⑵咽:吞咽食物时,咽后壁前移,封闭气管开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而发 生呛咳。⑶食管:食团进入食管,食管上端平滑肌收缩,推动食团向下移动,食团下方 的平滑肌舒张,便于食团通过。⑷胃:容纳和消化食物。⑸十二指肠:接受胃液、胰液、 胆汁、肠液。⑹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⑺大肠:吸收水分,为消化后的 食物残渣提供临时的储存场所。
14.脂肪酶对甘油三酯的水解:胰腺和小肠内分泌的脂肪酶将甘油三酯水解,生成 两分子游离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未被消化的少量脂肪则随胆汁酸盐有粪便排出。
15.影响TC吸收的因素:⑴胆汁酸、食物中脂肪含量高,促进TC吸收;⑵其在肠 道中的吸收率随食物TC含量增加而下降;⑶膳食中饱和脂肪酸过高,血浆TC升高,摄 入较多不饱和脂肪酸,血浆TC降低;⑷植物性食物中的谷固醇和膳食纤维可减少TC的 吸收,可降低血TC;⑸年龄增加,血浆TC增加,50岁前性别差异不明显,60岁后,女 升高且超过男性,65岁左右达到高峰。
1
11.蛋白质在小肠内的消化:小肠是蛋白质消化的主要部位,蛋白质在小肠内经胰 液及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酶及肽酶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
12.氨基酸的联合脱氨基作用:氨基酸在转氨基和氧化脱氨基的联合作用下,脱去
氨基生成α-酮酸和氨的过程。
13.个别氨基酸的代谢过程:⑴个别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部分氨基酸可进行脱羧 基作用生成相应的胺。⑵含硫氨基酸的代谢:蛋氨酸可转变为半胱氨酸和胱氨酸,不可 逆转变,后两者可互变。⑶芳香氨基酸的代谢:①苯丙氨酸经苯丙氨酸羟化酶的作用生 成酪氨酸;②酪氨酸经酪氨酸羟化酶作用生成多巴,再经多巴脱羧酶作用生成多巴胺, 酪氨酸还可经酪氨酸酶合成黑色素,也可经酪氨酸转移酶作用生成对羟基苯丙酮酸,再 经中间产物进一步变成胡索酸和乙酰乙酸;③色氨酸可经代谢转变成5-羟色胺,还可分 解代谢成为尿酸、丙氨酸与乙酰辅酶A,此外色氨酸分解还可产生烟酸。⑷支链氨基酸 的代谢: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三者开始经脱氨基作用生成各自 相应的α-酮酸,再经若干代谢步骤,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分别生成乙酰辅酶A、 乙酰乙酰辅酶A、琥珀酸辅酶A。
8.食物的吸收形式及吸收部位:①吸收部位:胃内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 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回肠主要是吸收功能的储备,空肠是食物成分吸收的主要部位;② 吸收形式:小肠细胞膜的吸收作用主要依靠被动与主动转运来完成。
9.被动转运过程:被动扩散、易化扩散、滤过作用和渗透作用。
10.主动转运:某些营养成分必须要逆浓度梯度的方向穿过细胞膜,这个过程为主 动转运,主动转运需要消耗能量并需载体协助。
4.消化:食物经过消化道的加工处理,被分解成小分子的物质,这个过程称为食物 的消化。
5.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其中所含营养素以及能被人体利用的非营养素所形成的小 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6.消化系统的组成:由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组成。①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 胃、十二指肠;②下消化道:由小肠、大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