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华生的学习理论
华生(John B.Waston,1878-1958)行为主义学派 的开创者。 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应用于学习领域, 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 用刺激—反应来分析所有的行为。
小艾伯特的恐惧实验
被试:11个月的艾伯特 实验过程: 呈现中性刺激:小白兔 兔子出现后,紧接出现铁锤敲击钢管的声响(无条件刺激) 三次结合后,小白兔单独出现也会引起艾伯特的恐惧与防御反 应。 六次结合后,反应强烈,产生泛化,害怕所有有毛的东西,如 老鼠或有胡子的人。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 创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提出了程序教学思想
B. F. Skinner( 1904—1990)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
公式:s-R-S
s-刺激情境;R-操作反应; S-强化物
华生通过实验得出: 1.学习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 间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2.条件刺激取代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之间建 立联系 3.频因律和近因律
三、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建立即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过程,是条 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使条件刺 激与原来只能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之间建立 了联系。
第二节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1874~1949)
猫学会开笼取食的经典实验
一、桑代克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与错误实现的。 3.联结的形成遵循一定的规律:

效果律 准备律 练习律:应用律与失用律
二、评价
1.优点: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是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 第一个将传统哲学心理学转化为科学教育心理学的人, 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不足: 尝试-错误学习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只能解释简单 的机械学习,无法解释人类复杂的认知学习; 忽视了人类学习中认知、观念等因素的作用,未能揭 示人类学习的本质。
(无条件反射)
ii铃声
iii铃声
无唾液分泌
食物„„铃声
(条件反射)
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
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
2.经典条件反射的含义:
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相结合, 使该条件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从而引发原 先只能由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的例子:
1.学习与测验方面
班杜拉认为,强化不是提高行为概率的直接原因, 而是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使人在认识了行 为与强化之间的关系后产生对进一步强化的期待。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因为压杠杆变成了取得 食物的手段或工具。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基本观点:
1.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 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 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系。 2.两种行为与两种条件反射的比较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在超市排队结帐时,孩子想要收银台 旁边摆放的糖果,父母开始不买,于 是他开始哭叫起来,家长最终妥协购 买了糖果。
1.以孩子为分析对象: 正强化 2.以家长为分析对象: 负强化
3.强化程式分类 强 化 程 式 连续强化 (即时强化) 时间式
不定期检查 变时距:
定时距:按时发工资
间隔强化 (延缓强化) 比例式

正强化(呈现正强化物):食物、金钱和赞许 负强化(撤销负强化物):撤销电击、收回批评

一级强化(食物、水)和二级强化(权力、财富、地 位)
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刺激物
2.惩罚:
在操作性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刺激或不愉快结果 (呈现厌恶刺激或消除愉快刺激),导致反应概率 下降。
情境分析:
经典条件反 射
操作条件 反射
社会学习理 论
第一节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 •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 • 1904年获消化生理学的成果获诺贝尔生理学奖和 医学奖。 • 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对心理学影响甚 大。
巴甫洛夫· 伊凡· 彼德罗维奇 ( 1849-1936)
1.经典实验
i食物 唾液分泌
预期和价值观影响 行为
生理特征,诸如吸引力、种 族、个子大小、性别和社会 属性,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
行为常常不是根据 改变个体印象的环 境反馈来评价的
三元交互决定论
社会上不同的对待会影 响个体的自我概念
行为 (B)
行为激活环境的相 倚关系
环境 (E)
被激活的相倚关系可以 改变活动的强度和方向
(三)强化
(2)双向的交互决定论。行为是环境与个体之间的 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结果。即行为起因于环境与 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B = f (P E) (3)三元交互决定论:个体、环境和行为之间相互 影响。这三类因素互为因果、彼此联系共同决定了 行为的发生。
举例:自我效能、学习行为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个体 (P)
动机阶段 模 仿 行 为
认知组织 符号复述 动作复述
外部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行为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以后 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
(二)三元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也反对人本主 义的个人决定论,主张交互决定论。 认为交互作用模式有三种: (1)单向交互决定论。环境和个体这两个独立的实 体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影响人的行为。该模式虽 然个体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行为,但二者之间没有 发生影响。 B = f (P, E) B指行为,P指个体,E指环境
进一步揭示对榜样攻击行为的奖励和惩罚对儿童的模仿行 为是否有影响。
说明:榜样行为的后果 影响儿童的自发模仿行为。
4-6岁的儿童分为三组
为弄清榜样受奖励或惩罚是否影响儿童的学习过 程,从而间接对模仿行为产生影响,班杜拉设计了 另一种情境:
让上述三组儿童看完电影后回到游戏室,以糖果为奖励,让 儿童尽量模仿电影中成人的攻击行为 结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性水平没有差异。 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会影响儿童模仿行为的表现, 而对这种行为的学习没有影响。
3. 行为塑造技术包括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 (二)行为的消退与维持 (三)行为的分化与泛化
四、评价 1.优点:提出了操作化条件作用原理;强化原理; 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有利于提高人的学习效率。 2.不足: a.忽视了学习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将人 与动物学习等同。 b.激进的行为主义者,用单一的操作条件反射来 解释所有行为,陷入机械唯物主义。
定比例:
计件工资
变比例: 赌博、买彩票
建立操作反应的最佳强化组合是:
连续强化-固定间隔强化-变化比例强化
三、行为的学习 (一)新行为的塑造—程序教学 1. 塑造(shaping)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 到目标。 2. 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successive approximation)的方法
对趋于所要塑造的反应方向不断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3)班杜拉提出影响观察学习的三种加工机制:
a.替代过程: b.认知过程: c.自我调节过程:
(4)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阶段 榜 样 行 为 出 现
榜样行为特点 独特性、 复杂性、 流行性等 观察者的特点 知觉能力 唤起水平 以往的强化
保持阶段 符号编码
表象表征 言语表征
动作再现阶段 行为反应能力 自我观察 有指导的练习 正确的反馈

一、班杜拉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观察学习理论 2.三元交互决定论 3.强化
(一)观察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
让儿童观察现实、电影和卡通片中的成人榜样对玩偶的 攻击行为,然后给儿童提供类似的情境。 结果表明,观察过这三类成人榜样的 儿童都会表现出类似的攻击性。即儿 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习得了新的 行为。
第四节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是社会学习理 论创始人,提出了以观察学习为基础的社会学习理 论。 对传统行为主义理论加以修正,加入社会因素和 认知因素,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均强调个体直接经历形成的 刺激-反应联结。 在很多情况下,个体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习得,或者说通过观 察形成联结。
四、简短评价 优点: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揭示了心理活动和 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生理机制,对美国行为主义起先 导作用。 (2)华生强调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心理,对心理学的客 观化、科学化有重要意义。其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 理论促进学习理论的发展。
不足:
• 经典性条件反射只可以解释部分较简单的、低级的 学习,并且,简单学习也无法完全解释,因为有机 体许多行为无法用某种无条件刺激引发出来。

观察学习实验的启示
一、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减少暴力电视或网络游戏对儿童的影响
2. 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的观点 (1) 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和思想不仅受直接经 验的影响,而且更多受观察学习的影响。 人后天习得行为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行动性学习/直接经验学习:依靠个体的 直接实践活动,就是从做中学并体验到行动结果的 过程中来学习。 二是替代学习/间接经验的学习:通过观察他 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这是人类学习的主要形 式。
桑代克、华生、斯金纳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VS
格式塔、托儿曼、布鲁纳
20世纪50、60年代
折衷派
加涅 班杜拉
人本主义
马斯洛罗杰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