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主要研究技术
LexA蛋白 单纯疱疹病毒的VP编码区 大肠杆菌的LexA蛋白 BD AD
选择酵母细胞作为双杂交系统的宿主菌株: 1.酵母细胞具有翻译后加工功能 2. 酵母细胞有很多的营养缺陷型标记,筛选阳性 克隆比较方便、容易。 3. 酵母细胞有性生殖形成二倍体细胞,转化容易, 转化率高
构建两种可在大肠杆菌和酵母细胞中复制的 穿梭质粒载体
3. 单杂交系统
用于研究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 检测蛋白质能否和DNA结合 筛选能和DNA结合的蛋白质
只用双杂交系统中的DNA-AD质粒,不用DNA-BD质粒, 故称为单杂交系统 待研究的蛋白质可看作双杂交系统中GAL4的BD结构域 将待研究蛋白质基因与DNA-AD质粒重组,以融合形式表达 AD-蛋白质 重组质粒转入酵母细胞
高拷贝,插入的片段小
技术操作 (一)噬菌体载体: 1. 噬菌体载体 由噬菌体基因组改造而成 含有完成噬菌体生命周期全部遗传成分 一种抗生素遗传标记 一对限制酶切点 2.噬菌粒 噬菌体和质粒的杂合体 质粒的复制子和抗性基因 噬菌体的PⅢ基因或PⅧ基因及基因间隔区 间隔区有单链DNA合成和包装信号 感染细菌后需辅助噬菌体协助包装
3. 从大肠杆菌中提取两种重组质粒共转化 酵母细胞 在缺少Trp、Leu和His,含有X-gal的培 养基上筛选 在此培养基上生长的蓝色菌落证明X 蛋白和Y蛋白能互相作用。
酵母的接合型 a接合型 α接合型 单倍体 二倍体 单倍体
DNA-BD载体 转化 a接合型酵母 Trp筛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NA-AD载体 转化 α接合型酵母
X和Y蛋白间无作用
(三)、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
1. 检测两种已知蛋白质之间在体内是否存在 相互作用. 这是酵母双杂交系统最基本用途 将两种已知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分别克 隆到BD载体和AD载体上,共同转染酵母细 胞。若报告基因得到表达,则证明两种蛋 白质之间在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
2. 筛选与已知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的蛋白质。 这是酵母双杂交技术最广泛,最有价值 的用途 将已知蛋白质基因克隆在BD载体上, 将要筛选的 cDNA库克隆在AD载体上,据 此可从cDNA库中筛选出能与已知蛋白质 相互作用的新蛋白质。
蛋白质组学研究内容
• 蛋白质鉴定: 双向电泳结果找出差异蛋白质电 对差异点蛋白质: 分子量及等电点分析 western blot或者免疫共沉淀等技术初步鉴 定蛋白质种类 质谱技术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在数据库中比对确定蛋白质的家族归属。
• 蛋白质的修饰: 真核生物蛋白质翻译后会进行修饰: 磷酸化 乙酰化 糖基化 这些修饰是调节蛋白质功能的重要方式
酵母单杂交原理示意图
4. 反向双杂交系统 鉴定导致蛋白质不能相互作用的突变 鉴定能破坏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因子 采用反式选择性报告基因 Ure3基因编码的酶催化嘧啶类似物5-氟 清酸转化成细胞毒性物质,使细胞死亡 两种蛋白质能相互作用,Ure3基因表达, 细胞死亡 两种蛋白质不能相互作用,Ure3基因不 能表达,细胞得以生长
(一)、酵母双杂交技术原理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基于对真核生物转 录激活因子结构与功能的认识
真核生物转录激活因子 DNA结合结构域 转录激活结构域 AD BD 组件式:结构可互相分开 功能互相独立 空间较近时表现活性 中间序列对活性无影响
N端 147AA BD
C端
213AA AD
酵母转录因子GAL4
5. 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或图谱 双杂交系统的BD及AD质粒均接上 cDNA库,让它们随机表达蛋白 通过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可以证实一 系列崭新蛋白中两两间的相互作用 如能证实在蛋白质A-B、B-C和C-D 间都存在相互作用,据此可绘制出 A→B→C→D的蛋白间联系图谱
(四)、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局限与发展
• 分子识别 蛋白质之间普遍存在的专一性结合作用 抗体与抗原、酶与底物、配体与受体 结合局部构像相嵌互补,必要时局部构像发生变化 局部有相应的化学基团产生足够结合力 • 分子自我装配 在特定条件下生物大分子自动装配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器 或病毒 蛋白质、核酸、糖装配成核糖体 • 多酶体 相关的酶彼此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丙酮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二 氢硫辛酸脱氢酶
1. Ampr基因-大肠杆菌筛 选标记 2. Trp、Leu-酵母筛选标 记 3. 3 X与BD以融合蛋白形 式表达,Y与AD以融合 蛋白表达 pGBT9质粒 pGAD424质粒
报告基因 在GAL4结合的顺式作用元件下游需 连接报告基因。 目前应用最多的报告基因是LacZ基 因,表达后能在X-Gal培养基上产生蓝色 菌落。 其次是His基因,表达后能使酵母菌 在缺少组氨酸的培养基中生长。 现在多提倡两种报告基因同时应用, 颜色筛选和营养缺陷筛选同时进行,以 降低假阳性的出现
三、噬菌体表面显示技术-筛选结合结构域
技术建立的原理和条件: 1.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通过抗原决定簇实现 抗原决定簇位于分子表面,5-7氨基酸组成 2.多肽在噬菌体表面有独立活性 3.多肽化学合成技术的日趋成熟
丝状噬菌体特点: 基因组是单链DNA,只能感染F+细菌 复制形式是双链,可用于基因操作和转化 有5种结构蛋白: PⅢ通过与F菌毛结合感染细菌 PⅧ与噬菌体的成熟和稳定有关
8X4=32密码 终止密码TAG 第三个硷基不用A:不出现TAA和TGA 都有简并密码 第三个碱基:A和G是简分(NNK)6,N:等量4种碱基 K:等量G/T两种碱基 两侧加酶切位点 经PCR扩增 酶切合成的基因片段 (2)载体酶切,与合成基因重组,转化 (3)细菌培养 (4)在培养液中收集噬菌体颗粒
(二)合成编码随机短肽的核苷酸序列: (NNK)x或(NNS)x N=A、T、C、G K=G、T S=G、C x=氨基酸数 NNK或NNS组成32个密码代表20种氨基酸 和一个终止密码TAG 第三个硷基不用A:不出现TAA和TGA 都是简并密码 第三硷基用C或T :互为简并密码
AAG T ATG T AGG T ACG T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检查汇报 蛋白质组学主要研究技术
刘兴汉
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 黑龙江省生物医药工程重点实验室
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束给科学工作者极大鼓舞,同时也引 出了更多的问题: 大量涌现出的新基因,它们有什么功能?编码什么蛋白? 在生命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这些问题靠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可能解决。蛋白质组 (proteome)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的概念就是在这 个基础上提出的。 1994年9月在意大利Marc Wilkins正式提出了蛋白质组 (proteome)的概念。用于指代特定时间一个基因组或者一 种组织产生并利用的所有蛋白质。
Leu筛选
Trp、Leu、His 蓝色菌落 X和Y蛋白相互作用
X基因与DNA-BD质粒重组
Y基因与DNA-AD质粒重组 分别转化大肠杆菌
Amp培养基 X-BD重组质粒 Y-AD重组质粒
共转化酵母细胞
Trp和Leu营养缺陷培养基 Trp、Leu、His营养缺陷培养基
X-gal
蓝色菌落
无菌落生长
X和Y蛋白相互作用
分析结构和功能
四、酵母双杂交技术-蛋白质相互作用
一、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 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操作程序 三、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 四、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局限与发展
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 也叫相互作用陷阱 (Interaction trap) 由Fields和Song于1989年建立 用于研究细胞内蛋白质与蛋白质间的 相互作用。
• 蛋白质功能确定: 研究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相互作用 酵母杂交技术 噬菌体展示技术 RNA干扰技术
• 蛋白质功能研究: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phage surface display) 酵母杂交技术(yeast hybridization) RNA干扰技术 • 蛋白质鉴定 双向电泳技术 质谱分析技术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发展
1. 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系统 主要增强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作用, 用于检测在酵母细胞中修饰不完全的蛋 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单纯疱疹病毒BP16编码区取代GAL4 的AD结构域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或荧光素酶为报 告基因
2. 细菌双杂交系统 直接在细胞质内研究蛋白之间相互作 用,适用于不能进入细胞核的蛋白质。 百日咳博代杆菌中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结 构域可分为T18和T25两个相对独立的功能 单位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技术
• 蛋白质:结构蛋白 功能蛋白 • 生命基本过程是功能蛋白质在时空上 有序和协调作用的结果 • 从研究单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发展为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一、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种类
• 分子或亚基的聚合 四级结构蛋白质亚基间的互相聚合 聚合的亚基是固定不变的 聚合靠氢键、疏水作用力等次级键 • 分子杂交 同工酶亚基间的聚合 聚合的亚基是可变的 聚合靠次级键
多肽种类=206,肽库必须足够大
肽库的筛选
受体蛋白
生物素标记
生物素—受体蛋白 噬菌体肽库 滴定板微量 生物素—受体蛋白—多肽噬菌体 链亲和素
生物素—受体蛋白—多肽噬菌体
链亲和素 滴定板 洗去未结合噬菌体
酸洗脱
插入特定多肽的噬菌体
•
鉴
定
插入特定多肽噬菌体 提DNA 测序 由DNA序列推测多肽氨基酸序列 合成多肽
3. 确定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域或活 性区 将一个蛋白质突变或缺失掉不同的片 段,再检测两种蛋白质在双杂交系统中 还能否保持转录激活作用,从而确定蛋 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域或活性区。 4. 筛选多肽类新药 将药物作用的靶蛋白基因克隆在BD载 体上,待筛选的多肽药物基因克隆在AD载 体上,从中筛选作用于靶蛋白的多肽类新药
二、蛋白质间作用力
• 氢键 主链氢键:二级结构 侧链氢键:三、四级结构 表面氢键: 蛋白质间作用 • 离子键 正电荷与负电荷间的静电引力 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多在球形蛋白质的表面, 解离的带电基团互相吸引 和溶液的盐浓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