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倾国倾史岳家军—冯八飞说岳飞2

倾国倾史岳家军—冯八飞说岳飞2

倾国倾史岳家军——八飞说岳之二□冯八飞--------------------------------------------------------------------------------牛头山大捷,岳飞亲解战俘前往“行在”,第一次受到宋高宗赵构召见。

“行在”全称“行在所”,即皇帝临时所在之地。

南宋皇帝经常被金军撵得满中国跑,所以“行在”满天下。

很多拿历史说事儿的书上大剌剌写着“南宋首都临安”,其实南宋自己向来只称临安(杭州)为“行在”。

靖康之耻,金人把宋朝皇室一网打尽,独漏一个赵构,结果被他抄冷子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登基继位,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当然必欲擒之而后快,宋高宗同志于是长期被金军铁骑追得四处“行在”,由应天府而扬州、而建康(江苏南京)、而临安,此时已“行在”越州(绍兴)。

闻鼙鼓而思良将,逃得六神无主的宋高宗一见岳飞喜出望外,立擢为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州、泰州镇抚使兼泰州知州,连升三级,并赏铁铠五十副、金带、鞍、马、镀金枪和百花袍。

二十八岁的岳飞,不久前的韩财主护院,在鲁迅家乡绍兴踏上千古名将之路。

千古名将,必领雄师。

有岳飞,必有岳家军。

牛头山大捷,是岳家军建军第一枪。

靖康之耻,北宋正规军“禁兵”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建制,南宋于是在绍兴元年(1131)七月整编正规军,张俊率神武右军,韩世忠率神武左军,两人均为都统制;王躞率神武前军,陈思恭率神武后军,两人均为统制。

岳家军此时隶属张俊,军号神武右副军,岳飞为统制。

十月,岳飞升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和从五品遥郡观察使。

十二月,岳飞外甥女婿、岳家军秘书长高泽民去“行在”绍兴公干,结果他冒岳飞之名上书枢密院,要求提拔岳飞为都统制。

此时恰好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宗镇压范汝为叛乱不力被免职,而岳飞驻军洪州(江西南昌),在九江击败盗贼马进,俘敌八千,于是朝廷顺势把神武右副军升格为神武副军,升岳飞为都统制。

岳飞得知事情原委后大怒,力辞不受,强烈要求朝廷严办高泽民,并屡次向南昌知州李回陈情,李回于是上奏宋高宗为其辩解:“岳飞一军自从讨贼,服勤职事,忠勇之名闻于江右,纪律之严信于疲氓。

留屯洪州,声势甚远,江、湖群寇,率皆逃避。

近迁神武副军都统制,士论皆谓称职。

及得其外甥婿私书,乃知此除曾经枢密院陈乞,飞小心惶惧,累与臣言,实非本心所敢侥望。

”岳飞出手不凡,牛头山一战成名,而此时宋高宗手下统制好几十个,每人领兵数千,“统制”官衔与岳飞军功和岳家军规模确实不大相称。

宋高宗回诏证明他绝非政治蠢猪。

他大赞“岳飞勇于战斗,驭众有方”,强调破格提拔“出自朕意”,且立即下令特铸官印赐予岳飞,让岳飞安心上任。

此时东南宋军大将有“刘韩张辛”之说,其中“辛”指辛企宗、辛兴宗、辛永宗和辛道宗兄弟等。

岳飞升为都统制,取代辛企宗。

出身护院的岳飞“自列校拔起”,平空升为都统制,比坐直升飞机还快,眨眼间与资历远胜、年功更长、数度勤王护驾的韩世忠和张俊平起平坐,让他俩相当侧目而视。

宋高宗立刻觉察到这次破格有点不妥。

绍兴二年(1132)二月,岳飞剿灭盗匪曹成,兵力暴增一倍,达两万四千人,已与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兵力并驾齐驱。

绍兴三年(1133)九月九日,宋高宗在杭州二次召见岳飞,十五岁岳云随同面圣。

岳飞此时已成南宋继吴玠之后另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将星,而他比吴玠还小十岁。

朝见后宋廷立刻委了岳飞武阶宫中卫大夫、江西沿江制置使、江南西培路舒蕲州制置使、江州建置制置使司和正四品镇南军承宣使等一大堆官儿,其中从遥郡承宣使提拔为正四品承宣使,是南宋历史上少见的破格“隆恩”,升官文件中称岳飞“料敌出奇,洞识韬钤之奥;摧锋决胜,身先矢石之危……殄寇之功,驭军之略,表见于时,为后来名将。

江、湖之间,尤所欣赖,儿童识其姓字,草木闻其威声”,官方册封岳飞为“名将”。

升官之外,宋高宗特赐岳飞御笔亲书“精忠岳飞”锦旗作帅旗,又颁赐衣甲、金带、战袍、弓箭、刀枪和战马等,另加白银两千两犒赏将士,此外特授岳云正九品保义郎和閤门祗候等武官虚衔,岳飞上奏力辞,宋高宗不准,还下令把统制李山与原属“八字军”的统制傅选两支部队并入岳家军,并将岳家军军号从“神武副军”升为“神武后军”。

然而,宋高宗同时却把岳飞官衔从“都统制”降回“统制”,低张俊与韩世忠一篾块儿。

张韩二将大舒服。

此外,宋高宗原准备把赵秉渊拨属岳飞,但他两年前曾遭岳飞醉打,于是央告旧交刘光世向宋高宗提出改隶刘光世,宋高宗又给了刘光世一个面子,照准,还以此告诫岳飞饮酒误事。

岳飞从此滴酒不沾。

这一系列人事调和,运筹帷幄,唱念做打,八面玲珑,两手四处抓,两手都很硬,充分体现宋高宗同志精熟圆润的政治手腕。

还有哪个朋友认为帝王将相都是蠢猪的?其实,岳飞根本不在乎啥子都不都统制。

“神武副军”升为“神武后军”,令他喜出望外。

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岳家军!中华军史上,岳家军威名赫赫。

但我们这些老百姓其实连岳家军到底有多少人都弄不大清楚。

建炎四年(1130)牛头山大战前,岳飞手下只得万把人,拿下牛头山后扩充到三万。

绍兴五年(1135)6月,朝廷连派两员大将讨伐洞庭湖杨么,均被打得鼻青脸肿,于是授岳飞两镇节度使,升为都统制(离降回统制才一年多),赐钱十万贯,帛五千匹,令岳飞“平湖贼杨么”。

岳飞攻心为上,攻兵辅之,连消带打,八天荡平洞庭,牛皋生擒杨么,枭首示众,收编六万降军,加上拨隶的其他部队,岳家军兵力猛增至十万,将领从十将扩充到三十将,后更增至八十四将。

统兵十万,所有将军的光荣与梦想。

然而此梦做来却并不轻松。

看官须知,当时宋军打仗十分搞笑,类似当年红军长征之初,走到哪里都带着全军家属和所有辎重,十万大军连同几十万家眷,后勤供应就是一场浩大战役,单军粮就常使岳飞“乱其方寸”。

收编杨么军后,岳家军“月用钱五十六万贯,米七万余石”。

看看绍兴九年(1139)枢密院发给岳家军自造军器的材料单,我们就明白岳飞要驾驭的财政局面:“铁甲叶六十九万九千四百三十八片,牛角六千三百三十四只,生黄牛皮九千一百八十三张,牛筋四千一十斤一十二两,生羊皮一万八千三百九十二张三十一尺三寸五分,箭笴一十八万四千七百九十四只,翎毛五十一万二千九百八十二堵,各长四寸八分,条铁七千六百九十四斤一十三两一钱二分”。

农民出身的岳飞深知民间疾苦,每次调发军饷均面沉如水,他常说:“东南民力耗弊极矣!国家恃民以立国,使尔曹徒耗之,大功未成,何以报国?”绍兴六年(1136)二月起,宋廷任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吴玠和岳飞五大将兼任营田大使或营田使,打造宋朝的南泥湾,据说后来岳飞军费“顿省其半”。

绍兴五年底(1135),宋廷再次整编全国军队,把全国军队编成“三衙军”和五大“行营护军”。

“三衙军”即禁卫军,包括殿前司、马军司和步军司。

“行营护军”即国家主力野战军,其中张俊率行营中护军,韩世忠率行营前护军,刘光世率行营左护军,吴玠率行营右护军,岳飞率行营后护军。

王彦的“八字军”编为“行营前护副军”,隶属韩世忠。

我们现在根本不晓得啥子“神武后军”和“行营后护军”那些东西。

我们只晓得“岳家军”。

倾国只识“岳家军”!岳家军有五虎上将:张宪任前军统制,王贵任中军统制,他俩都是岳飞汤阴同乡,随他起军,深获倚重,同为岳飞副手。

此外还有也是汤阴同乡的徐庆以及牛皋和董先。

五虎上将个个骁勇善战,但牛皋贪酒,董先贪财,稍逊一筹。

五虎将之下设十二军:主力精锐背嵬军。

此名来自韩世忠的侍卫军。

“嵬”是酒瓶,替元帅背酒瓶,都是亲信中的亲信,背嵬军士兵见了统制以下的军官不用行礼。

此外还有前、中、后、左、右、游奕(巡回)、踏白(侦察)、选锋、胜捷和破敌军。

岳家军平定杨么后缴获千多艘战船并收编很多水兵,再添水军。

岳家军原无大本营,襄汉大捷后宋廷把襄汉六郡专设为襄阳府路,委岳飞军政一把抓,岳飞上奏谦虚说“人微望轻”,请求另行“委任重臣,经画荆襄”,宋高宗于是让岳飞改驻荆湖北路首府鄂州(武昌)。

从此,岳家军大本营定于武昌。

那首回肠荡气、震古烁今的《满江红》,即写于武昌。

立国后战争不断的宋朝,因赵匡胤定下“扬文抑武”国策,武将地位一直低于儒生,可农民岳飞平时穿着却像个儒生。

他不是儒将,却是重儒之将,每次出征誓师时“言及国家之祸‘往往’仰天横泗,气塞莫能语”,惕厉精神,鼓荡士气,砥砺将帅以死效国,因此随便什么污兵烂将,“至岳飞麾下者,人百其勇”。

南宋军队将贪兵软,士气涣散,几无战力,更要命的是令不行禁不止。

在这些军队里,岳家军军规严明,是个异数,凡损坏庄稼,妨碍农作,买卖不公者,立斩!因此,岳家军所到之处,民众无不“举手加额,感慕至泣”。

看官须知,这岳家军士兵多来自降军,并非都是汤阴子弟吃奶起由岳飞亲自练出来的,昨天跟着杨么还烧杀奸掠,无恶不作,今日归顺岳飞,怎的就幡然悔悟,立地成佛了?答案来自岳飞,他上奏时说:“臣闻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

”诚然。

军队战力,端看军纪。

军纪张弛,端看主将!岳家军纪律严明,当然因为岳飞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作于何处?不外乎衣、食、住、行。

宋朝棉花产量不高,轻软温暖的棉布视为上品,当时说的“布”指的是麻布,老百姓只能穿粗麻片,平民代名词“布衣”指的就是粗麻片。

岳飞全家“布衣”。

有回妻子李娃穿了件缯帛,还非高级绫罗,岳飞就怫然不悦道:“徽宗钦宗的皇后皇妃被掳到金朝,听说衣不蔽体。

你既嫁我,就不应穿这个。

”从此,全家无人再着丝绸。

岳飞向与士卒混住茅屋军帐,同甘共苦。

宋高宗准备在杭州为他建豪宅,岳飞辞谢说:“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此语锵然历史,隆隆至今。

却非岳飞首创。

首创者是汉朝名将霍去病。

霍去病,十八岁第一次作战即率八百轻骑长途奔袭数百里直捣匈奴大本营,斩匈奴单于爷爷以下两千余人,俘匈奴相国和单于叔父,勇冠三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汉语中“冠军”这个词即来源于此。

在名垂中华战史的“漠北大战”中,霍去病率五万骑兵横越大漠(外蒙高原大沙漠),孤军深入两千余里,大破匈奴左贤王,歼敌七万,俘匈奴王爷三人及将军、相国以下八十三人,匈奴浑邪王降汉。

霍去病乘胜踏破狼居胥山(外蒙肯特山),盛大祭天,立碑为志,继而挥师北向,一路打到瀚海(俄罗斯贝加尔湖)方凯旋班师。

漠北一役平定中国北部边境数十年,一战斩匈奴为南北两支,南支渐与汉族融合,北支向西迁徙至东欧,即今匈牙利人祖先。

三百多年后,北匈奴出了个绰号“上帝之鞭”的大单于阿提拉横扫欧洲,建立东起伏尔加河、西至莱茵河、南抵多瑙河,以布达城为首都的庞大匈奴帝国。

公元451年9月20日,阿提拉在法国奥尔良的沙隆会战西罗马帝国统帅阿契斯与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双方参战兵力超过一百万,杀得尸积如山,血流成河,黄沙遮天,日月无光。

战争以西罗马帝国胜利,阿提拉退回布达城告终。

这时中国已是南北朝。

虽然那时还没我,但我仍然强烈庆幸霍去病把匈奴赶去了欧洲。

否则,我的祖先还要流多少血?虽然并非我的血,却依然是我的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