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串讲十五曹刿论战复习全面版
2018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串讲十五曹刿论战复习全面版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
情合理。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 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士气就衰竭了。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远望他们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 追击他们。
4.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 要分析。 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重要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 追击的时机。
3.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
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分析研究之后得 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作战过程中 ,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拒之说“未可”,到 时机成熟时才说“可矣”。在作战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 ”,曹刿一一分析回答。这样,既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 无知无谋无能且鲁莽草率,也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 ,有高超的军事才能。
考查 年份
考查知识点 考查篇目 词语解释 《曹刿论战 (节选)》 《邹忌讽齐 王纳谏(节 选)》 句子翻译 划分节奏 15.(1) 彼 竭 我 盈,故克之。 14. 驰、 再、 (2) 能 谤 讥 于 靡 、 刺 、 市朝,闻寡人 虽(5分) 之耳者,受下 赏。(4分)
文意理解及 表现手法
16.概括选段 内容(2分) 17 .概括理 解选段意思 (4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衣食所安 (4)弗敢专也 (5)小惠未徧 (6)民弗从也 间: 参与 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安: 有“养”的意思 专: 个人专有 徧: 通“遍”,遍及,普遍 从: 跟从
(7)弗敢加也 (8)必以信 (9)小信未孚 (10)神弗福也 0 (11)忠之属也
加: 虚报 信: 实情 孚: 为人所信服 福: 赐福,保佑 忠: 竭力做好分内的事 狱: 案件 鼓: 击鼓进军
(12)小大之狱
(13)公将鼓之
(14)公将驰之 (15)遂逐齐师
驰: 驱车(追赶) 逐: 追赶、追击
(16)一鼓作气
(17)再而衰 (18)彼竭我盈
作: 振作
再: 第二次 盈: 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测: 推测,估计 伏: 埋伏 靡: 倒下
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三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紧相连。这样,使文章三
个段落浑然一体。 第一段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第二、三段的“公将鼓之”(不到“鼓”的时候就 要“鼓”)、“公将驰之”(不知敌情真伪就要“驰”)和“公问其故”(打了胜仗还不知道取 胜的原因)相照应。第二段的两个“未可”与两个“可矣”照应。第三段的“夫大国,难测 也”照应第二段的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样前后照应,使事情的因果分明, 更加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概括层次主要内容。
(1)概括《曹刿论战》第一段第一层“十年春……未能远谋”的内容。 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2)概括《曹刿论战》第一段第二层“乃入见……战则请从”的内容。 记述曹刿要庄公做好战前的政治准备。 (3)概括《曹刿论战》第二段“公与之乘……遂逐齐师”的内容。 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4)概括《曹刿论战》第三段“既克,公问其故……望其旗靡,故逐之”的内容。 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问题探究】 1.怎样评价鲁庄公?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
“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 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 跟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2.从军事作战的角度分析,曹刿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一: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 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探究二:选择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
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探究三:选择了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 战机追击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读后感悟】
缺点再多的人也必定有其可取之处。鲁庄公虽然愚钝、平庸,但他能积极纳谏, 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把握情感 谈启示
2012
——
——பைடு நூலகம்
——
曹刿论战 «左传» 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
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
句段全解 字词全解
句段全解 词全解
字
句段全解 全解
字词
【结构图解】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记述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以及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表现了 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
(19)难测也
(20)惧有伏焉 (21)望其旗靡
2.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做大官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 信。
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写作特色】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文章围绕“论战”来选材组材,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此文虽然 写战争,但对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文章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 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一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三段)。 2.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依次是战前准备— 战争经过—战后总结,脉络井然。 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两句既是 本段的小结,又是第三段的前因,第二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二段最后的“遂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