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类阅读10篇(含答案)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类阅读10篇(含答案)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类阅读专项练习10篇1.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王著教帝学书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⑤之余,留心笔札,数⑥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

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⑤听政:指帝王听取臣子奏议,处理朝政。

⑥数:shuò,多次。

⑦遽:匆忙。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著每以为未善: (2)恐帝不复用意: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数遣内侍持书示著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又以问著,对如初。

4.王著为什么对太宗的书法总是“以为未善”?你认为王著是个怎样的人?5、太宗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示?2.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心乐之() ⑵凄神寒骨() ⑶而适类于余() ⑷乐而不能去也() 2.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为师矣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临水而居C.于是作《八愚诗》属予作文以记之D.寂寥而莫我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⑵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乃记之而去”。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作者在空寂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侧面衬托潭水清澈。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则从正面直接写愚溪的清澈减低,光洁如玉。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潭源流的蜿蜒曲折。

“不可以溉灌”“大舟不可入也”“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连用五个否定词,交代了作者以“愚溪”命名的原因。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忧伤与凄凉。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则表现了作者对愚溪的厌恶之情。

5.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注释】①骥(jì):良马。

②称:衡量。

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

④介胄:披上战甲。

⑤酉:酉时,指傍晚。

⑥褫(chǐ):解除,解下。

⑦受大:指饮食量大。

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故常奇之( )⑵比行百余里( ) ⑶安求其能千里也( )⑷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下面各组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骥不称其力B.①其真无马邪? ②称其德也。

C.①执策而临之。

②介胄而驰D.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故常奇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⑵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4.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4.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以貌取人罗隐,余杭人。

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①、李蔚所知。

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

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②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

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耕种,打猎。

这里作人名。

②讽诵:背诵,朗诵。

①tián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一处)。

然貌古而陋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雨()智()负()性()3.翻译下面的句子。

隐至第,郑女垂怜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4.郑畋女“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后来为什么“绝不咏其诗”?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两篇文章中的人物对待他人的方式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课文进行简要分析。

5.阅读《三人成虎》一文阅,回答后面的问题: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②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③魏也远于市,议臣者④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⑥先至。

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⑦。

(《韩非子?内储说上》)【注解】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

庞恭:魏国大臣。

质:做人质。

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

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

③去:距离。

④议臣者:议论我的人。

议:议论。

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

臣:庞恭自称。

⑤愿:希望。

⑥谗言:坏话。

⑦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王。

竟:最终。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王信之乎()②愿王察之()③庞恭从邯郸反()④后太子罢质()⑵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C.观之正浓(《幼时记趣》)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三人言市有虎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幼时记趣》)4.成语“三人成虎”就是来源本篇,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6.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恬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 )A.之:如镜之新开 乃记之而去B.其:不可知其源 其岸势犬牙差互C.许:潭中鱼可百许头曳屋许许声D.为:山峦为睛雪所洗为坻,为屿,为堪,为岩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水尤清冽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凄神寒骨凄:以其境过清以: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⑧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5、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答:7.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平。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句中加框词的含义。

(1)去国怀乡(2)至若春和景明(3)而或长烟一空(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3.文中表现古仁人胸襟宽广的句子是:。

4.作者不惜笔墨地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因己而悲的心情,其目的是什么?答: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

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8.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可楼记[明]高攀龙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

楼可方丈,窗疏四辟①。

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

楼成,高子②登而望之曰:“可③矣!吾于山有穆④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