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打印版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打印版

[原文][注释] 太极:太极本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

此处指太极拳而言。

无极:宇宙天地万物诞生前的虚空、静寂、混沌状态。

此处指太极拳演练前准备阶段时的状态。

此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无念无欲无求,无持着的虚空状,谓之无极。

无极动而生阴阳,阴阳蒙发而生太极。

未动之时动静、阴阳刚柔、进步、开合已悉数寄寓其中。

可为万有之母。

母:本源,根本。

是动静的机枢所在。

动:指物体按一定方向,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中移动。

静:保持或维持物体原有的位置。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为太极的枢纽机关。

太极拳行功时,于动中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静极则动,动极则静,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原文][注释] 太极拳当行功时,各个姿势一动一静之间前后、上下、左右、手足、肘胯均有阴阳虚实可循,所以说动之则分。

其相对静止状态,其动作、肢体无运行轨迹可指,阴阳虚实具在其中,此谓静之则合。

以发力状况讲我动时将敌力分化,不能直达我身,敌劲落空后稍静我劲合而浑整,即刻发放。

所以能“后发先至”。

[原文][注释]过:逾越。

及:到达。

随:顺随。

就:即、去、薄近。

过与不及都是失中。

失中则阴阳胜衰失衡,就不能合。

运劲过则生顶抗,不及则有丢、偏。

要作到不即不离,就应当随之而曲,就之而伸。

随机应变,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固执己意。

初学太极拳的人容易犯“过”的错误,稍懂劲后则常失之“不及”,学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注释] 人:指敌方。

刚:刚猛有力。

柔:柔顺,不抗劲。

走:化敌来力。

柔以承之,变化敌力方向,不为所制,叫走。

顺:得机,得势,自由便利。

背:不得机势,行动不自由便利。

粘:取制敌人之力。

当敌手用刚猛暴烈的力时,我只有顺应其势,如以胶着物,物我合一,应势取胜。

此之谓粘。

[原文][注释]这一段讲的是在与敌交手时,自己动手的急缓速度应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

敌手运动速度快而我应对缓慢,则反应迟钝,必被敌所制。

敌劲尚未运到,我过于急噪,抢先发力,往往不能有效节制敌手,敌反而有机可乘。

这些都是应着力克服的弊病。

在与敌交手中,虽敌方动作千变万化,但只要我能与之急缓相随,便可纯任自然,无丝毫的凝滞,定会胜券在握。

[原文][注释]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参天之木起于毫末”。

作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尤其是习练太极拳,往往欲速则不达,必须循序渐进。

所以习练太极拳的人,首先要从模仿师傅的姿势开始。

姿势正确后再求势与势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整个套路熟练。

着法熟练后再行实践,学习各招势的实战用法。

如能使用得当,敌不落空,才算着熟。

着熟后以推手验之,以求懂劲。

研究对方动作轻重缓急,及方向、大小、作用点。

久而久之便会由微懂而至无微不觉,无处不懂。

才算得上真正懂劲。

懂劲后不求用劲,而劲自合,逐渐达到以意运劲,以气代意,精神所触,莫之能御就到了神明的阶段。

这样层层递进,阶阶高升的过程,没有数十年的纯功是难以达到的。

[原文][注释] 顶:囟门,小儿初生时,此处骨软未合,会随呼吸颤动,道家称上泥丸宫,藏神之府。

道家上田练神。

练太极拳者主张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精神和肉体同时得到修炼。

运动时务使顶上圆光虚灵。

顶为全身纲领,头顶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动作起来全身一致,左右前后都不会有受到任何索制的故虑。

丹田:此处指下丹田,据笔者考据下丹田在脐后肾前,其正确位置处于百会与会阴的连线和神阙(肚脐)与命门(肾脏)连线的交点上。

常用深呼吸使气归于此,自能神旺气足。

《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乎”。

又曰:“虚其心,实其腹”都讲的是吐故纳新。

归根复命,长此以往必能延年祛病,下丹田为全身重点所在,习拳者沉气于此则屹立不动。

气沉时应徐徐而下,在有意无意之间,不要用力憋气,使小腹外鼓,如若不慎会导致肠疝等不可不慎。

[原文][注释]偏、倚:都是失去中正。

藏:隐匿;现:显露。

忽隐忽现神明难测。

外指身体姿势,内指神气运劲。

神气意力全身贯彻。

无过不及,忽隐忽现,令人不可捉摸。

虚颌顶劲、气沉丹田须含活泼之意,为自然之趣,过于矜持则神气凝滞,姿态呆板,运劲不能虚灵,所以要忽隐忽现。

[原文][注释] 杳(yao):不可捉摸。

此二句承上文而言。

进一步解释忽隐忽现之意。

与敌接手后觉左边重,那么我左边与敌接触之处,即变为虚,使敌感到杳然不可捉摸,随其意而变化,不可稍有顶抗,如此虚实易位使其处处落空,而莫之奈何。

右边亦然。

虚与杳同义。

[原文][注释] 仰:提升、拔高。

俯:下降、按压。

交手时敌欲提我使上,我因其力而高之,意欲扪天,使敌难攀。

敌欲压我使下,我即顺势而下降,如探深渊,敌反失其重心,因势变迁,潜移默化,存乎一心。

[原文][注释]我前进击敌时,敌差顺领我劲,我则长身以随之,使其无可退避。

敌乘胜前进时我即收缩后退,使其追之不及,力到尽头。

自不再得逞。

太极拳以柔静为主,但不是一味避让,而是以退为进,以退为攻。

全在因势利导,不必拘泥。

[原文][注释]羽、蝇虫都是份量极轻的。

加:增加;着:附着。

言练太极拳进入高级阶段的人感觉极其敏锐,稍触即知。

稍纵即逝。

即就是轻如羽毛,如蝇虫,稍近我体就会立即有知觉,马上做出避害趋利的动作,而不容一羽,一蝇虫附身我体。

“守静笃,致虚极”方能寂能不动。

非经久锻炼,肢体软灵,感觉异常灵敏,难以达到如此境界。

[原文][注译]《孙子》。

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又曰“善攻者敌莫能御之,善守者敌莫能攻之”。

精于太极拳术的人,因能虚静而阴阳相合;因感觉灵敏而能刚柔相挤。

敌方任何一个微小动作我都了解在胸,而我行动意图敌方却浑然不知。

拳术家所向无敌都经由这一途径。

[原文][注译] 斯:代词,此这。

斯技:这种技艺,泛指各种门类的拳术。

意为:就武术而言,门派种类很多。

流派不同,当然姿势也各有区别。

但除太极拳外,其它拳术都特别重视力量与速度的训练。

以壮欺弱,以快打慢。

而不求懂劲、轻灵、以静制动等决。

[原文][注译]力气大的打赢体弱乏力的,身手敏捷的打败反映迟钝的,这都是天赋的能力,不是因勤奋学习而达到的。

[原文][注译]古称七十为耄,八十为耋。

意为年老之人力量匮乏,行动迟缓。

“四两拨千斤”太极拳推手歌决中句。

如秤衡秤物,小小秤砣能称千斤全赖杠杆、斜面之理。

太极拳以小力胜大力,与物理学杠杆、斜面之理相吻合,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年老力衰之人能抗御众人围攻,绝非依仗手脚速度快而已,全靠多年修炼的太极功夫。

[原文][注译]平准,指秤提上的刀刃。

中正灵敏。

太极拳中正安静,不偏不倚,脊背三关自然畅通。

秤敌来力大小精确无误。

太极拳圆妙庄严,灵活无滞,周身转动如同车轮。

[原文][注译]偏沉:因倾斜而倾覆。

太极拳讲求中正平圆,不可前俯后仰,左右倾斜。

不正则偏,偏则易倾。

双重;双腿僵直,平均踏地。

太极拳要双腿灵话,分清虚实,不宜太死板。

《老子》曰“跨者不行”就是讲两腿叉开平均着地,不如倒换虚实,就是无法走路,所以犯双重之病的人,行动必然迟滞,要想解除双重之病,就要懂得分清阴阳虚实。

[原文][注译]制敌劲为粘,化敌劲为走。

二者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

制而化之,化而制之,制离不开化,化的同时就是制。

[原文][注译]阴阳请参阅第六部分名词解释。

阴阳互为消长,二者如磁铁之两极,不可分割。

得太极拳三昧者方有知己知彼之刚柔虚实。

阴阳虚实相辅相成,不失其机,才是真的懂劲。

[原文][注译]只有懂劲后,方能愈练愈精。

若不懂劲,则越练越不精。

懂劲后再默默下功夫,往精细处揣摩就会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了。

[原本][注译]在与敌交手时不可强行以我为中心,一意孤行,过于执着,固执已行,而要随机应变,不拘成见,舍掉自我,做不到舍已从人就会逆势妄动,动则得咎。

[原文][注译]太极拳就是在矛盾对立中求得统一,在运动变化中求得平衡,所以极其精微细密一不小心就会滑向谬误。

真心修炼太极拳的人不能不审慎辨别正误,否则会在谬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是本为代词,此为动词,意即为了广大太极拳修炼者能步入正途,因此写了这篇论著,作为全文的结束语。

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