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家鸣,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病学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等十余本期刊编委。
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20余项。
已发表论文120余篇,主参编专著多部。
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多项。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慢性特发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 ’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以往,炎症性肠病在欧美多发,有人称之为“西方疾病”。
然而近几年来,亚洲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西方发病率则呈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中国,近20年IBD 病例数也在迅速增加,我国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南方(广东省中山市)IBD 、UC 、CD 标化后发病中国炎症性肠病研究的历史回顾 现状和展望钱家鸣,杨 红DOI:10.7504/nk2015080101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A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慢性特发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近20年来,中国炎症性肠病发病呈增长趋势,随着中国临床医生对炎症性肠病越来越重视,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展。
然而,未来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文章就中国IBD 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现状、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血清标志物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China. QIAN Jia-ming, YANG Ho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QIAN Jia-ming, E-mail: qjiaming57@Abstrac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 are chronic idiopathic intestinal diseases, including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China, the number of cases of IBD has also increased rapidly, an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into it. The understandings of IBD in China have undergone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spects of epidemiolog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IBD. However, a lot of challenges will be confronted and we need more effort for IBD. The present paper will review the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n China.Key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rohn’s disease; ulcerative colitis; serum marker述 评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730电子信箱:qianjiaming1957@率为3.14/10万、2.05/10万、1.09/10万,北方(黑龙江省大庆市)IBD 、UC 、CD 标化后发病率为1.77/10万、1.64/10万、0.13/10万[1-2]。
由此可见,我国IBD 发病分布存在地域差异,南方CD 发病率多于北方,而北方以UC 发病居多。
本文将就我国IBD 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现状、进展进行阐述。
1 我国认识炎症性肠病的历程我国较早的一篇文献是1956年北京协和医院文士域教授发表的关于UC 的描述。
我国最早提出IBD 的诊断标准是1978年,全国第一次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中提出了对UC 的诊断标准(全国消化疾病会议制定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1978年,杭州)。
1993年6月以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为起点(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1993年,太原),提出了中国UC 和CD 较为详细的诊断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
2001年根据1978年和1993年提出标准[3]的实施情况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加以讨论并作进一步修改,增加了治疗建议。
2007年[4]和2012年[5]分别修订了IBD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对于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了规范和细化。
同时随着对IBD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迫切需求,2001年成立我国最早的IBD协作组织,之后逐步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中国IBD 研究进入发展阶段,每4年左右制定并修正诊治标准和共识意见。
这些指南的发布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IBD的临床诊治水平。
另外,国家对IB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包括2011年卫生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支持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IBD诊疗规范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IBD个体化诊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IBD的基础科学研究等,从而推进了我国IB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入迅速发展历程。
2 IBD诊断的认识和进展2.1 我国炎症性肠病血清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近年有很多报道提出血清学标志物对于IBD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欧美多数研究显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ANCA)在UC患者中的阳性率高达60%~80%,特异度达84%[6]。
人抗酿酒酵母抗体(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SCA)诊断的敏感度55%~65%,特异度80%~95%。
李骥等[7]研究显示,ANCA对UC诊断敏感度在37.9%~56.7%,ASCA对CD诊断敏感度45.2%~65.5%。
总体来说,ASCA和ANCA在中国疾病人群中敏感性较欧美疾病人群低,可能与种族之间的差异有关。
Prideaux等[8]分析了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不同种族疾病人群血清标志物诊断的价值,结果显示,澳大利亚CD人群ASCA(IgG+IgA)阳性率显著高于中国香港疾病人群(67%对3%)。
核周型ANCA(pANCA)在两个种族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他一些血清标志物也有文献报道,如抗胰腺腺泡抗体(Pancreatic antibodies,PAB)、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oblet cell autoantibodies,GAB)、抗乙糖苷昆布糖抗体(anti-laminaribioside IgG antibodies,ALCA)等,但这些标志物尚未应用于我国临床中,其临床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中国IBD诊断存在的最大一个问题是与感染性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而最难的是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
中国结核的发病率达367/10万(2002年),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位。
因此诊断肠结核的血清标志物成为IBD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
近几年,研究显示γ干扰素(TBSPOT-TB)诊断结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优于TST试验。
我国学者率先在国内报道了TBSPOT-TB诊断肠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4.2%、75.4%、50.0%、94.2%[9]。
随后其他单中心的研究结果获得了较为相近的研究结果提示TBSPOT-TB可以作为我国CD鉴别诊断的重要标志物。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基因表达谱、非编码RNA表达谱等高通量的技术都给寻找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提供了支持。
但鉴于我国疾病人群血清学标志物与西方存在敏感性的差异,提示东西方IBD 发病机制之间可能存在不同,这也给我国的IBD基础科学研究提出了要求,我们应该着眼于揭示中国疾病人群的发病机制,开发中国疾病人群的血清学标志物,这样才会最终寻找到有利于我国疾病人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指标。
2.2 我国炎症性肠病消化道内镜研究现状 IBD的诊断和随诊有赖于消化道内镜的检查,而且内镜对于疾病的活动度和疗效的评估也非常重要。
我们检索了近15年的中文文献,关于诊断UC 的结肠镜特征的文章有920篇,总体来说,UC内镜下特点比较典型,表现为: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脓性分泌物,黏膜血管纹理模糊、假息肉、黏膜桥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1) 内镜下要注意和急性感染、缺血性肠病等做鉴别诊断;(2) 内镜结果需要结合疾病病程、病理进一步鉴别诊断。
CD典型的内镜下表现是纵行溃疡、非连续性病变和卵石样外观,然而内镜下溃疡形态对鉴别诊断的意义也需要综合考虑,国内有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其中邹宁等[10]的单中心研究显示,CD中13.6%表现为纵行溃疡,26.7%表现为环形溃疡。
何瑶等[11]的多中心研究显示,CD中40.3%表现为纵行溃疡,1.6%表现为环形溃疡;肠结核中2.7%表现为纵行溃疡,21.6%表现为环形溃疡。
由于我国是结核高发国家,对其他疾病如肠白塞、淋巴瘤等鉴别诊断技术和医生的认识水平仍需提高,因此,在我国炎症性肠病的鉴别诊断要难于国外。
因此,在诊断中一定要结合血清学及病理学的结果综合判断,以免误诊、漏诊。
3 我国炎症性肠病病理研究现状IBD的诊断中病理是关键的环节,黏膜活检病理和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给予的提示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
我国在这方面的病理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从初步认识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据记载,1978年英国著名病理学家、炎症性肠病专家Morson到北京协和医院交流,提出在中国和印度这些结核流行的亚洲国家,尚未看到1例真正的克罗恩病。
然而在学术交流中,通过对中国CD的病理标本认真核对,肯定了中国存在CD这类疾病[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