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升初二数学衔接教材

初一升初二数学衔接教材

初一升初二衔接课程数学目录第一讲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3)第二讲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8)第三讲全等三角形及其判定(SSS) (11)第四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 AAS, ASA) (17)第五讲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综合练习 (23)第六讲角平分线的性质 (27)第七讲单元测试第八讲轴对称 (33)第九讲画轴对称图形 (39)第十讲等腰三角形 (44)第十一讲等边三角形 (48)第十二讲本章复习 (52)第十三讲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 (54)第十四讲积的乘方和整式的乘法 (58)第十五讲结业考试第一讲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知识点1、三角形的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 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 的三角形,记作“△ABC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 。

三角形ABC 的顶点C 所对的边AB可用c 表示,顶点B 所对的边AC 可用b 表示,顶点A 所对的边BC 可用a表示. 知识点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究】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什么?☑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用字母表示为a+b >c ,b+c >a ,a+c >b拓展:a+b >c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得c-b <a ,即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即a-b <c <a+b (三角形的任意一边小于另二边和,大于另二边差)【练习1】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 和7cm ,则此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 A .3cmB .4cmC .7cmD .11cm【练习2】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1)3,5,8; (2)5,6,10; (3)5,6,7. (4)5,6,12【辨析】有三条线段a 、b 、c ,a+b >c ,扎西认为: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你同意扎西的看法吗?为什么?【小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是指任意两边之和 【例1】用一条长为18㎝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长为4㎝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练习】1.指出下列每组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图形 (1)a=5,b=4,c=3 (2)a=7,b=2,c=4 (3)a=6,b=6,c=12 (4)a=5,b=5,c=6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1cm 和5cm ,求它的周长。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8cm ,一腰的中线把三角形的周长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比另一部分长2cm ,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

4、三角形三边为3,5,3-4a ,则a 的范围是 。

5、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25cm 和10cm ,第三条边与其中一边的长相等,则第三边长为 。

6、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其中一边长为3,则腰长为7、一个三角形周长为27cm ,三边长比为2∶3∶4,则最长边比最短边长 。

8、等腰三角形两边为5cm 和12cm ,则周长为 。

a bc (1)CBA9、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cm ,那么其腰长的范围是________。

10、已知:一个三角形两边分别为4和7,则第三边上的中线的范围是_________。

11、下列条件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5cm, 7cm, 13cmB 、3cm, 5cm, 9cmC 、6cm, 9cm, 14cmD 、5cm, 6cm, 11cm1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且边长为整数,则腰与底边分别为( )A 、5,6B 、6,4C 、7,2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3、一个三角形两边分别为3和7,第三边为偶数,第三边长为( ) A 、4,6 B 、4,6,8 C 、6,8 D 、6,8,10 14、△ABC 中,a=6x ,b=8x ,c=28,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2<x <14 B 、x >2 C 、x <14 D 、7<x <14 15、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24cm ,腰长是底边的2倍。

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16、如图,求证:AB+BC+CD+DA>AC+BDABCD知识点3 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三角形的高(1)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简称三角形的高) (2)高的叙述方法 AD 是△ABC 的高 AD ⊥BC ,垂足为D点D 在BC 上,且∠BDA=∠CDA=90度【练习】画出①、②、③三个△ABC 各边的高,并说明是哪条边的高.① ② ③ AB 边上的高是线段____ AB 边上的高是线段____ AB 边上的高是线段____ B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B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B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A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A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A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辨析] 高与垂线有区别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B C A B C B A[探究] 画出图1中三角形ABC三条边上的高,看看有什么发现?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试着画一画【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角形的中线(1)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探究2】如图,AD为三角形ABC的中线,△ABD和△ACD的面积相比有何关系?【例2】如图,已知△ABC的周长为16厘米,AD是BC边上的中线,AD=45AB,AD=4厘米,△ABD的周长是12厘米,求△ABC各边的长。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1)定义: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辨析]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是一样的吗?画出△ABC各角的角平分线, 并说明是哪角的角平分线.[探究]观察画出的三条角平线,你有什么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检测]如图,AD、AE、CF分别是△ABC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则:(1)BD=______=12________; (2)BC=2_______=2_______;(3)∠BAE=_______=12_______;(4)∠BAC=2_______=2_______;(5)_______=________=90知识点4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长一旦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就唯一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四边形则不具有稳定性。

钢架桥、屋顶钢架和起重机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伸缩门则是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试一试】1、如图,AD是△ABC的中线,已知△ABD比△ACD的周长大6cm,则AB与AC的差为_______AB C BACFEDCBA2、如图,D为△ABC中AC边上一点,AD=1,DC=2,AB=4,E是AB上一点,且△ABC的面积等于△DEC面积的2倍,则BE的长为()3、若点P是△ABC内一点,试说明AB+AC>PB+PC【课后作业】1.AD是△ABC的高,可表示为,AE是△ABC的角平分线,可表示为,BF是△ABC的中线,可表示为 .2.如图2,A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 =∠ =12∠;E在AC上,且AE=CE,则BE是△ABC的;CF是△ABC的高,则∠ =∠ =900,CF AB.3.如图3,AD是△ABC的中线,AE是△ABC的角平分线,若BD=2cm,则BC= ;若∠BAC=600,则∠CAE= .4.如图4,以AD为高的三角形共有 .5.三角形的一条高是一条……………………………()A.直线B.垂线C.垂线段D.射线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射线B.三角形的高总在三角形的内部C.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一定是三条不同的线段D.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7.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A.正方形B.梯形C.三角形D.平行四边形8.如图8,AD⊥BC于D,CE⊥AB于E,AD、CE交于点O,OF⊥CE,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OE为△ABD中AB边上的高B.OD为△BCE中BC边上的高CAB DEF图2ABD E C图3AB ED C图4C.AE为△AOC中OC边上的高D.OF为△AOC中AC边上的高9.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成如图7-1-7所示的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A.带①去B.带②去C.带③去D.带①和②去10.已知BD是△ABC的中线,AC长为5cm,△ABD与△BDC的周长差为3cm.AB长为3cm,求BC的长.11.如图11,在△ABC中,∠ACB=900,CD是AB边上的高,AB=5cm,BC=4cm,AC=3cm,求(1) △ABC的面积;(2)CD的长.12.如图12,D是△ABC中BC边上一点,DE∥AC交AB于点E,若∠EDA=∠EAD,试说明,AD是△ABC的角平分线.A AA图11AEB C图12第二讲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知识点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导入】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这个命题是不是真命题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呢?回顾我们小学做过的实验,你是怎样操作的?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BCD 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0。

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拼?①剪下∠A ,按图(2)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图2②把B ∠和C ∠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如果把上面移动的角在图上进行转移,由图1你能想到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方法吗?证明:已知△ABC ,求证:∠A+∠B+∠C=1800。

【例1】如图,C 岛在A 岛的北偏东30°方向,B 岛在A 岛的北偏东100°方向,C 岛在B 岛的北偏西55°方向,从C 岛看A 、B 两岛的视角∠ACB 是多少度?【讨论】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多少度? 结论: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Rt △”表示,直角三角形ABC 可以写成 Rt △ABC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