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第一节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一、党的领导制度指党的领导工作与活动的规则和程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它对党的领导机关的产生、构成形式及其相互关系,领导机关的权限、活动程序、工作指导原则等都做了具体规定。
包括党的民主集中制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委员会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请示报告制度等等,是党的组织制度中的最重要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总体上看,它的基本制度是好的,是同党的性质和实现党的纲领、路线的要求相适应的,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的,但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程序及工作方法,如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形成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的领导制度。
健全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制度,发挥集体智慧,防止个人专断,从制度上克服家长制和官僚主义作风。
最后逐步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制度,使党的领导干部受到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从制度上保证党员和群众对党的决策的参与和咨询权,对领导干部的批评监督的权利。
与领导个人的作风相比,领导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健全的领导制度对于保证党的领导活动的正常进行,发挥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作用,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因此,领导制度的好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
二、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决定》的部署,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党同国家政权组织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
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又要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第二,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党同民主党派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们党的挚友和诤友。
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第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进党同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
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鼓励新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积极作用。
按照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的要求,健全党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
第四,加强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推进各级党委党组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
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
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本领,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第二节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作者:马先权光明网制度是“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保证。
制度更具稳定性、长期性。
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就需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在健全和完善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的相关制度上下工夫。
一、健全党务公开制度,保障党员知情权。
公开是民主的前提。
党员了解党内事务,是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的逻辑起点。
党务公开的关键环节:一是处理好党务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推进党务公开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措施, 是保障党员当家作主的实事。
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首先要避免在党务公开中犯政治性和方向性的错误。
而要有效避免这一点,就必须牢记党的保密纪律,处理好党务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党章在党员义务部分第四条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党员要“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因此,在实行党务公开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处理好党务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这就要做到:该公开的就公开,该保密的一定要保密;不能以公开为由拒绝保密,也不能以保密为由拒绝公开。
实践证明,从后果上看,拒绝保密或拒绝公开都会最终危及党的生存发展。
二是推进党务公开,提高领导干部和组织行为透明度。
如果领导干部的行为缺乏透明度,无法监督;组织行为缺乏透明度,无法参与。
党的十四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和全会,从议题到内容,都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十六大以后,中台办、中组部、中联部等领导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为推动党务公开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基层,一些地方邀请党代表和普通党员旁听常委会和全委会,将领导干部相关情况向社会公开。
现在有个热门话题,就是党员领导干部私有财产公开问题,这可以解决经济人与掌权者身份矛盾问题。
私务公开配合公务公开,形成全方位的公开,与国际惯例接轨。
政务公开条例早几年就有了,我们还缺乏党务公开条例的规范。
三是创新多样形式,增强党务公开吸引力。
在实践中还应积极探索其他有益的公开形式,扩大党务公开的覆盖面,实现党务公开的现代化。
事实上,一些党组织通过党务公开所取得的成效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比如,2008年4月12日,广东湛江通过网络和电视直播县市区书记述职,述职后当场投票,结果向全社会公开,以开放和活跃的方式使党委“一把手”的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通过媒体网络吸引公众参与,民众的知情权比过去大大加强。
这种创新党务公开形式的尝试不仅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进而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保障党员参与权。
参与党内事务,是党员主体地位最基本、最直接的体现。
当前,健全党员的参与机制主要应进一步扩大普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范围。
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理顺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和常委会的关系。
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一个责权明确、相互配合、有效制约的科学的领导体制。
具体说来,一是要着眼于发挥党代会的作用,确立党的代表大会在党内的最高权力机关、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的权威地位。
二是要继续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
三是要继续充实、健全、完善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等制度体系,为党员行使民主权利提供制度保证。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会报告工作列为第一项议程,此后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全会上中央政治局都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标志着这项述职制度初步建立。
从过去强调与领导保持一致,到现在领导人公开接受全会监督,将进一步理顺党内权力关系。
与之相应,各级地方党委班子也要向同级全委会述职,接受监督。
四是要建立健全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以确保党员的参与权。
三、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保障党员的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党员享有的基本民主权利。
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
党内民主发展要有根本性和实质性突破,必须着力改革党内选举制度。
党内选举制度的改革包括很多方面,目前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有:一是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变单纯由组织提名为由组织提名、党员推荐和党员个人自荐相结合,实现党组织意图与党员意愿的有机统一。
克服形式上是酝酿,实际上是服从的现象,避免出现上级推荐人选党员不选举,党员选举出来的人上级不认可的情况,抵制变相操纵、包办选举,以任命或变相任命来代替民主选举的做法,使党内选举真正体现党员的意志;二是要改进候选人介绍方式,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让候选人参加竞职陈述,让党员对候选人有更全面的了解;三是要改进选举方式,逐步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和范围(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规定差额比例不少于15%),让党员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更充分地行使民主权利;四是建立健全与党内选举制度相配套的党内任期制;五是大力发展基层民主,逐步扩大直选的范围和层次(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由党员、群众公开推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候选人,探索从党员大会直接选举村级党组织、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扩大到乡镇党委班子成员,等等。
四、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党员监督权。
围绕党员的监督权利,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制度,是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关键环节。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疏通党员民主监督渠道的制度和机制。
如开辟更多有利于党员监督的“直通车”、建立党员(代表)参与纪委审案的制度、建立党员干部廉政档案的披露及查询制度、在党报党刊上开辟“党内批评”专栏或创办以党内批评为主旨的党内刊物等,从而为党员主体的监督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氛围。
二是严肃党内纪律,保障党员行使监督权。
党的纪律是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坚强后盾,因此,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支持和鼓励党员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倡议和批评。
各级部门和领导要认真对待党员的检举、申诉、控告,及时办理并给予党员满意的答复;要积极支持和保护党员、干部、群众正确行使检举、控告的权利,尤其应鼓励、支持保护署具真名、如实反映情况的检举控告行为。
对于在遵守党纪的前提下,对党内事务发表不同意见的党员,不得进行打击;对于在党的会议上或在给党的组织的报告中,对党的组织和个人提出批评意见的党员,不得加以压制,使广大党员在申诉、控告、检举之后免受打击报复,从而使他们摆脱后顾之忧,正确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