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PC基本原理

第2章PC基本原理


图2-7是三种编程语言的比较。


PC由三部分组成,即输入部分、逻辑部分、 输出部分。PC的逻辑部分是PC的关键,PC提 供了各种逻辑部件,同时提供了组合这些逻 辑部件的编程语言。PC将各种输入信号采入 到PC内部,之后根据编程语言所组合的控制 逻辑来执行规定的输出。
图2-8对PC的控制过程作了解剖分析。
4 触发器逻辑
PC为用户提供触发器,用来记忆某些信息。该触 发器逻辑可以被置位成“1”,或复位成“0”。 触发器有置位输入(S)和复位输入(R)。
5 移位寄存器
PC为用户提供移位寄存器。 移位寄存器由填充输入IN、移位脉冲输入CP和复位 输入R 组成。
6 数据存储器
PC为用户提供若干个数据寄存器。 其作用是存放数据。 欧姆龙(OMRON)C系列PC可对16位字长的数据 进行加、减、乘、除、比较、开方等多种运算。


按PC中系统程序赋予的功能,接收并存储从编程器输入的用 户程序和数据; 用扫描方式接收现场输入装置的状态或数据,并存入输入映 象寄存器或数据寄存器中; 诊断电源、PC内部电路工作状态和编程过程中的语法错误; PC进入运行状态后,从存储器中逐条读取用户程序,经命令 解释后,按指令规定的任务,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去启闭 有关控制门电路等。
PC基本控制原理:
PC通过编程器编制控制程序,即将PC内部的各种逻 辑部件按照控制工艺进行组合以达到一定的逻辑功 能。PC将输入信息采入PC内部,之后执行逻辑部件 组合后所达到的逻辑功能,最后输出达到控制要求。
二、PC的主要逻辑部件
1 继电器逻辑
用逻辑与、逻辑或、逻辑非等逻辑运算来处理各种继电 器的连接。
2、系统程序存储器
用以存放系统各种工作程序(监控程序)及各种的系统参数。 3、用户存储器
用以存放用户程序即存放通过变成器输入的用户程序。 4、输入输出组件(I/O模块)
I/O模块是CPU与现场I/O装置或其他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 部件。图2-11是一个输入输出线路图的实际例子。 5、编程器 编程器是用于用户程序的编制、编辑、调试检查和监视。还 可以通过键盘去调用和显示PC的一些内部状态和系统参数。 6、外部设备 7、电源
PC控制系统
PC控制系统也由输入部分、逻辑部分和 输出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输入 逻辑 输出
各部分主要作用
输入部分:收集并保存被控对象实际运行的数据和信息。
逻辑部分:处理输入部分所取得的信息,并按照被控对象 实际的动作要求做出反应。
输出部分:提供正在被控制的许多装置中,哪几个设备需 要实时操作处理。
2.3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控制软件框图及其特点
1、PC系统控制软件框图
图2-12是超小型PC监控程序框图。
2、PC工作过程的特点
(1) PC的工作过程是周期性循环扫描的过程
图2-13是PC系统周期循环扫描的工作原理图
用户程序通过编程器或其他输入设备输入存放 在PC 的用户存储器中。当PC开始运行时,CPU 根据 系统监控程序的规定顺序,通过扫描,完成各输入 点的状态采集或输入数据采集、用户程序的执行、 各输出点状态更新、编程器键入响应和显示更新、 及CPU自检等功能。 PC的扫描既可按固定顺序进行,也可按用户程 序规定的可变顺序进行。 这不仅仅因为有的程序不 需要每扫描一次就执行一次,也因为在一个大控制 系统中,需要处理的I/O点数较多。通过不同的组织 模块的安排,采用分时分批扫描执行的方法,可缩 短扫描周期和提高控制的实时响应性。
继电器
电源 X1 电源
按 钮 开 关
Y1 Y1
X2 Y1
T1 T1
T1
K20 Y2
红灯
Y2 Y2
时间继电器
绿灯
工作过程: 当X1或X2任何一个按钮按下后,继电器线圈Y1接通,继电器Y1的常开 触点闭合,指示灯红灯点亮。此时,时间继电器T1(整定值是20s)同时 接通,并开始计时。当时间继电器线圈接通20s后,继电器线圈Y2接通, 继电器Y2的常开触点接通指示灯绿灯。
(2) PC采用集中采样、集中输出方式工作,减少了外界 干扰的影响。 PC的工作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即输入采样阶段、程序 执行阶段和输出刷新阶段,如图2-14所示。
(3) PC对输入/输出的处理原则 输入映象寄存器的数据,取决于输入端子板上各输入点 的在上一个刷新期间的接通/断开状态。 程序如何执行取决于用户所编程序和输入/输出映象寄存 器的内容及其它各元件映象寄存器的内容。
3 计数器逻辑
PC为用户提供了若干个计数器,并由软件实现, 一般采用递减计数。 一个计数器包括有以下几个内容: 计数器的复位信号 计数器的计数信号 计数器设定值的记忆单元 计数器当前计数值单元 计数继电器:计数到时输出ON, 计数未到或复位时输出OFF。 欧姆龙(OMRON)C20为用户提供48个计数器,C120和C500为用 户提供了128个计数器。计数器计数范围为0-9999。计数器有 复位输入和计数脉冲输入。
二、PC中常用的CPU及其特征
PC常用的CPU主要采用通用微处理器、单片机或双极型 位片式微处理器。 通用微处理器常用的是8位机和16位机,如Z80A、8085、 8086、6502、M6800、M6809、M68000等。 单片机常用的有8039、8049、8031、8051等。 双极型位片式微处理器常用的有AM2900、AM2903等。 在小型PC中,大多采用8位微处理器和单片机;中型 PC,大多采用16位微处理器或单片机;大型PC,大多采用 高速位片机。
本章主要内容
2.1 2.2 2.3 2.4 PC的基本控制原理 PC硬件框图及各部分的作用 PC系统控制软件框图及特点 PC与微机及继电器控制的区别
2.1 PC的基本控制原理
一、PC的基本组成
继电器控制系统 任何一种继电器控制系统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即输入部分,逻辑部分和输出部分。其中,输入 部分是指各类按钮、行程开关、接近开关、转换 开关等;逻辑部分是指由各种继电器及其触点组 成的实现一定逻辑功能的控制线路;输出部分是 指各种电磁阀线圈、接通电动机的各种接触器以 及信号指示灯等执行电器。图2-1 是一个很简单 的继电器控制系统,它控制指示灯的接通和断开。
用于工业控制时PC与MC的主要差异:
1.PC抗干扰性能比MC高; 2.PC编程比MC简单; 3.PC设计调试周期短; 4.PC的I/O响应速度慢,滞后较大(一般为ms级),而MC的 响应速度快(为µs级); 5.PC易于操作,很快学会,而MC则较复杂,难于掌握; 6.PC易于维修,而MC则较困难。
由这个简单指示灯的继电器控制线 路中可以知道,继电器控制系统是 根据各种输入条件去执行逻辑控制 线路。逻辑线路是一种按被控制对 象实际需要的动作要求而设计,并 由许多继电器按某种固定方式接好 的控制线路。由于是固定接好的控 制线路,所以不能灵活变更逻辑控 制功能。由逻辑线路的动作结果去 驱动执行电器。
2 定时器逻辑
PC一般采用硬件定时中断、软件计数方法实现定时逻辑功能。
定时器一般包括:
定时条件。控制定时器操作。
定时语句。指定所使用的定时器,给出定时设定值。
定时器的当前值。记录定时时间。 定时继电器。定时器到达设定的定时值时为ON,未开
始定时或未达到定时设定值时为OFF。
以C系列PC为例,C20为用户提供48个定时器,C120和C500为用 户提供了128个定时器。定时时间为0.1-999.9s或0.01-99.99s
二、PC与继电器控制的区别
PC的梯形图与继电器控制线路图十分相似,主要原因是PC梯 形图的发明大致上沿用了继电器控制电路元件符号,仅个别 处有些不同。同时,信号的输入/输出形式及控制功能也是 相同的,但PC的控制与继电器的控制有不同之处,主要是: 组成器件不同:PC内部继电器属于“软继电器”,无磨损; 触点数量不同:PC内部软继电器可有无数多个触点; 控制方法不同:PC使用软件编程实现,现场灵活修改; 工作方式不同:PC采用周期性循环扫描方式,串行工作。 一个继电器控制线路可以转化成PC的梯形图,由于工 作方式不同,即前者是并行工作方式,后者是串行工作方式, 再加上PC工作过程特点还有集中输入、集中输出刷新等,因 此PC的控制结果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输入/输出存在有明显的滞后现象 双重输出时只最后一次输出有效
三、PC的编程语言
PC编程语言通常有三种:梯形图、功能图和布尔逻辑编程
1 梯形图编程
梯形图编程有时又称继电器梯形逻辑图编程。它和以往的继 电器控制线路十分接近,是当今使用最为广泛的编程方法。
图2-4是典型的梯形图示意图
PC梯形图的一个关键概念:能流
接点串联相当“与”,AND 接点并联相当“或”,OR
PC控制系统见课本图2-3
教材P11:图2-3
PC控制系统图
PC采用由大规模集成电路构成的微处理器和存储器来组成 逻辑部分。PC的制造厂家对微处理机进行了软硬件的开发, 为用户提供了许多适用于电气控制的逻辑部件。例如继电 器逻辑、定时器、计数器、寄存器等。同时也提供了描述 这些逻辑部件的符号和语句,也就是PC的编程语言。
输出映象寄存器的数据取决于输出指令的执行结果。
输出锁存器中的数据,由上一次输出刷新期间输出映象 碰 寄存器中的数据决定。
输出端子的接通/断开状态, 由输出锁存器决定。
碰 我
2.4 可编程控制器与微机及继电器控制的区别 一、PC与微机(MC)的区别
简言之,MC是通用的专用机,PC则是专用的通用机。 就应用范围来说,MC通用,适合计算、管理、工业控制, 而PC专为工业控制所设计,仅用于工业控制; 但在用于工业控制时,PC通用,适合各种各样的控制场 合,MC若用于工业控制,则需针对具体对象专配软硬件,属 专用。 近年发展趋势: PC越来越多采用微型计算机技术,日益趋于MC化; MC则越来越多采用PC的可靠耐用技术,日益趋于PC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