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

归纳: 什么是实践?
一、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 主体
实践的 对象
自人 然类 界社

是直接现 实性活动
不是纯主 观思维活 动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4、袁隆平搞杂交水稻 5、小行星撞击地球 6、农民种地、工人生产
1、4、 6




路 施



青藏铁路运行
探究一:
合作探究:
探究二:
探究三:
修建青藏铁路 为何修建青藏 从孙中山时期就
是实践活动吗? 铁路? 这与燕 提出修建青藏铁
有哪几个要素 子筑巢有何本 路的设想,为何至
构成,它们共 质不同?这说 今才变为现实? 青
同的特点是什 明实践具有什 藏铁路的修筑是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自主学习
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现在 哪些方面?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工人在组装电视机
探究活动
1.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事活动? 2.这些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 界? 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D
3造烛为照明,求知为应用
4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5学以致用
6.社会一旦有某种需要,这种需 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 向前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 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 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 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 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 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 需要。
2.特点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3.基本 形式
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课堂演练
1.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一论述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物质
意识
第四课 第五课 唯物论
实践
第六课 认识论
看故事明哲理
古代一位大学士张英在民间巡访的时候,在 田间遇见一位农民正在插秧,农民见他有学 问,就对他说:“稻草捆秧父抱子”。你给 它对个下联如何?张英想了很久都没有对出 来,当他回到家向夫人提及此事时,旁边的 女佣人笑着说,“竹篮装笋母怀儿”,老爷 你觉得行吗? 大学士一怔:绝配呀!大学 士惭愧的点了点头,原来女佣人来自农村, 家里贫穷,经常和家人一起挖笋子,然后用 竹篮装起提回家。
么?
么特点?
一个人能完成的
吗?这说明实践
具有什么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特点
(1)实践具 有客观物质 性
实践的主体—人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社 会是客观的
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 备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
界的活动。
注意: ①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②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如:“燕子筑巢”、 “蜘蛛织网” 。
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说明什么道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实践中
产生
新问题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②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③ 实践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促进 认识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 识发展的动力有何区别
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 调通过实践产生认识,前提是还没 有这种认识。后者指通过实践推动 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前提是已经有 这种认识了。
思考:人们获得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的目的 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 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来源于实 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 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主观能 动性
客观物 质性
社会历 史性
合作探究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始于20世纪 50年代,1969年,美国“阿波罗 ”飞船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2003 年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顺利升空 ,2010年“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 ,实现了中国探月历程的新跨越, 各国之所以争先恐后探月,原因主 要是:一是为了抢占月球资源,二 是为了推动国家科技发展。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
多数人公明” 认的观点
主观
认识 权威的话 本身无法证明
主观认识和 认识的对象 都不能充当 标准
科学理论
受主观认 实 识指导 践 改造客
观世界
联系主 观认识 联系客 观事物
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 的活动, 联系主客 观的桥梁
是检验认 识正确与 否的唯一 标准
合作探究
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 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 电话、电视、卫星遥感技术及现代互联 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A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怎不 么下 学水 会, 游 泳
合作探究
材料一:“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 不知地之厚也。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哲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中,人们同客观物质对象 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 认识。
• 新 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 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随着 经济的发展,又提出了有计划的商 品经济,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目标。
• 这体现的是什么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曾经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将某寺庙前的浮桥冲 垮,两岸的石狮滚落到河中。许多年后,人们准 备集资重修浮桥,打捞石狮成为了难题? • 第一种观点:主张在石狮原来滚落的地方打捞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最 终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从感性认 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 本质。
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鲁滨逊流落在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 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他 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有无社会性?对此,下 列正确的是
A、是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 个人活动
B、不是实践活动,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 现
C、是实践活动,也具有社会性,因为他制作独 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
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 自然
2、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 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 会导致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 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 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 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氮和乙醚的发现、成 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上 述材料说明( )
。 • 第二种观点:主张到石狮落水位置下游打捞。 • 第三种观点:主张到石狮落水位置上游打捞。 思考:如何判断上述观点的正误?
工匠们先后在三个河流段打捞。最终在石 狮落水位置的上游,成功打捞出落水石狮。
认识
如何用实践来检验?
指导
实践 改造
客观 世界
结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 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 药炸、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
A 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
3、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C、农民种田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合作探究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 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 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 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 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 大的提高。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因为:
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为何发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 认识由何检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

认识到何出 4.实践是认识目的
去?
下列观点主要体现的哲理
1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
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 年期。
•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绘制世界地图是为 了满足人们实践的需要。
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