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49张PPT)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49张PPT)
课堂演练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 诉了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 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 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 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 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 物质手段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 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认识 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 微服私访。途中,遇农民在田间劳作,农民请张 英对对子。出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想了半天,无以言对。 回家后,张英与夫人谈起此事,被一侍女听 到。侍女当即说出下联:竹篮装笋母怀儿 大学士张英为什么对不出对子? 问:这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存 在吗?纯粹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 问题四:同样是人造房子,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 什么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实践什么特点?
3、实践的特点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 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 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 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
人们认识宇宙规律的目的何在?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 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 和归宿。 (2)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 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 在的意义 。
2.(辨析)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 二看多数人的意见。 (1)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 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2)“多数人的意见”不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 与否的标准。因为多数人的意见仍属于主观范畴, 人的认识不能判断自身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3)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即是真理, 最终是要被大多数人接受而成为大多数人的意见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自主探究:明确学习目标
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如何?
探究:唐代著名画家戴嵩善画牛,有幅斗牛图画 得非常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 这幅画拿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问 何故。曰:“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角后腿中 间,绝不会翘起来,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翘得像根 竖起来的棍子,叫人不由得发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 的认识不能离开实践,戴嵩虽然是一位画坛高 手,但他对牛的习性的了解还不如一个牧童, 因为它没有深入观察牛的习性的实践。
工人做工 司法人员办案
农民种田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医生治病
教师讲课
演员表演
科学工作者搞实验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主 体 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性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 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 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是否就得亲口尝一 尝。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认识的来源有多少个?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实践
认识的途径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知识学习和传递(间接 经验)
都是实 践的产 物
启 示
读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如何理解: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黄鼠狼是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大生物系的教师,用20年,调查研究,解剖 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吃鸡。 还做了实验:第一天,放鸡、带鱼,只吃带鱼。 第二天,鸡、鸽子和老鼠,吃老鼠。 第五天,活鸡,才拿鸡充饥。 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 通过长期实验,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
2、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形式)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活动
合作探究
问题一:工人建筑楼房是实践活动吗?由哪几个要素构成? 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建筑楼房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吗? 问题二: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窝有什么区别? 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单个人的实 践活动存在吗?纯粹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 问题四:同样是人造房子,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 造房子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实践什么特点?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治 疗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 表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 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4)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直到终 于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 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的标准。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 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可以获取间接经验)
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 践,才算理解深刻,才继续深化发展认识。 (可以获取直接经验)
启 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冥王星为什么会被降级的?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 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 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 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 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 大的提高。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 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哪些名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知识梳理
人 含义 的 认 实践及 特点 识 其特点 从 何 基本形式 而 来
来源
动力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目的、归宿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材料: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 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 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 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 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 年维也纳的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 输血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 理的?
问题一:工人建筑楼房是实践活动吗?由哪几个要素构成? 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建筑楼房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吗?
3、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构成实践的 基本要素是客 观的
主体 — 人是客观的
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的
②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 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
×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学生在教室听课 3、老师讲课
×
√
(最基本的)
生产实践 √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 变革社会的实践 √ 6 科学家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科学实验活动
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2、实践 活动的三 种基本形 式
P43专家点评
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
(1) 认识本身不能回答 (2)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 (3)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只 有实践,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 相符合.
哪些名言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小结: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人类基本的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 实践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客观物质性 3、实践的三个特点: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总之,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 道理?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1)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