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ppt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ppt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 √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4、《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5、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 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 6、小行星撞击地球 ×
①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哲理)
(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观或者说 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方法论)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世界观或者说原理) →要重视意识的能动性,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 (方法论)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②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 百闻不如一见 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 退( D )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 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启示: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 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 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 “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 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3、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B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 系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 遍性,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办事情要成功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 客观规律相结合.
《斗牛图》,纸本,墨笔。卷44×41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 戴嵩为韩滉的弟子,专擅画牛。这幅《斗 牛图》曾为清宫御藏。乾隆曾在此图上题跋: “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想是牧 斗牛图 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关于戴嵩画斗 牛在画史上有一段趣闻:戴嵩画了一幅斗牛, 神态生动,连尾巴上的毛都给一根根画出来了。 众人看了都叫好,惟独有个牧童不已为然,戴 唐.戴嵩 嵩很奇怪,就问牧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牧童 就笑着说,蛮牛打架的时候,一用力,尾巴是 紧紧夹在屁股下面,是看不见的。
两个小球同时落地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 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 无法回答认识 是否正确反映 了它
为什么?
主观和客观联 系起来加以比 较和对照的东 西(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
A、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类 造福 。
B、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离开了对 实践的指导,认识不为改造世界服务,认识就是 空洞的,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 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 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 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 C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 段。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综合提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 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 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 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 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 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 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 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1)
辩证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 (2) 辩证唯物主义 黑格尔 (3)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 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实践是人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B、变革社会的实践 C、科学实验
最基本的形 式
不让下田 怎会耕田?
不பைடு நூலகம்耕田 怎样下田?
评一评
老者和农夫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 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 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 麻醉作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因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实践的观点。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 归宿。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实践中去。认识脱离了实践,不 服务于实践的话,那么就失去了 认识的意义。
• 实践的观 点是认识 论首要的 基本观点 •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了什么道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促进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认识的 发展
促进
② 实践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认识工具
认识的 发展 认识的 发展
人的认识能力
促进
重球和轻球 哪个先着地
当然是重球。 为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的!
③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规模 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探究活动1(P42)
杜威 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与动物本能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理需要 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我们能获得 真理吗?
我们怎样获 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1)实践的含义: 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点:
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种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 能活动) 二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 现实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想一想
1、华佗为什么要研究麻醉药? 2、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认 识 从 哪 里 来 ?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不能
一切真知都 来源于实践 认识的产生 问题(源) 个人知识可以 通过学习获取 知识的传播 问题(流)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 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 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 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 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 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1、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体力、智力)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社会关系)
客观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鸟儿筑巢和人类建造房子有没有 区别?为什么?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主观能 动性的活动
原因
表现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实践主体 的创造性 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为什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
●军事上的需要 ●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 产生的
曼陀罗花
华佗和麻沸散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 当时没有麻醉药,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 痛苦。名医华佗因一次饮酒过量发现:酒有麻 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喝酒以减轻痛苦。 可有的手术时间长,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 来麻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会 茄科草本植物,中 人事不醒。他找来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 医称它的花冠为洋 满嘴发麻:好大的毒性呀!经过不同配方炮制, 金花、风茄花,有 麻醉的效用。 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 麻醉效果更好。因此,华佗给它起个名字 -- 叫 麻沸散。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
(决定) (反作用)
认识
促进 阻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