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

新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

新金融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一、新金融的内涵目前各界对“新金融”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提交的一份报告提出,新金融是相对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而言的,是传统金融的演进、延伸和补充,是金融创新的结果。

总体而言,新金融有“宽”和“窄”两个层面的涵义。

从“窄”的层面来讲,新金融是以直接融资为主导,以新金融组织和新金融业态为特征,以新金融工具、新金融产品为引领的一种新的金融趋势和新的金融现象。

而从“宽”的层面来讲,新金融是指包括传统金融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所产生的新的变革。

需要指出的是,新金融组织和产品创新在当下显然是更为活跃的,然而宽泛层面的新金融涵义更能全面覆盖未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可能存在的新趋势和新变化。

一、新金融的特征整体上看,新金融具有以下特点:(一)新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的比传统经济更紧密。

一个典型的例子,往往被传统金融拒之门外的高成长性科技型小企业能够以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方式获取资金支持。

(二)新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最新方向更加敏锐。

以私募基金、天使投资为例,其不仅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帮助企业对产业发展方向做出专业判断。

(三)具有明显的体制性特征中国的新金融大部分还是受政府监控的,更确切地说,中国的新金融是体制内创新外加体制外金融活动。

(四)服务与传统银行同质化较高新金融与传统银行的金融服务相比,同质化仍然较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过程。

目前的金融创新仍然是体制内的资产持有形式转化,资产杠杆化程度不高,资金利益链还不长。

(五)业务与传统银行交错新金融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交错重叠较多。

如委托贷款和委托理财就是典型例子。

因而,新金融业态作为传统商业性、政策性金融的一种有效补充,在增强金融市场活力、拓展完善金融产业链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金融业的整体附加值,支持并服务于经济的转型发展。

三、新金融的形式新金融具体又可归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存在已久,但游离于正规金融边缘的,比如由民间借贷生发出的小额贷款公司。

或者是合法但一直未得到有效发展,但近几年才蓬勃开展的,如保理、融资租赁等;一类是适应新的时代特征而产生的新业态以及传统金融创新手段,如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货币经纪、跨境人民币贷款、村镇银行等。

四、我国新金融业态发展现状从我国实践看,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逐步加深,以商业性金融以及政策性金融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愈来愈难以满足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由此也推动了金融业态的创新发展。

各地政府、企业也对金融改革创新迸发出巨大热情,呼声密集、措施纷呈,试图在不同层面和领域进行突破创新。

自2004 年以来,全国的金融创新得到明显活跃和深化,涌现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跨境人民币贷款等大批新金融业态(或模式)。

综合来看,这些金融创新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二是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三是促进金融市场创新。

促进人民国际化方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是两项核心内容。

近两年,我国公布了多项措施支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金融机构创新方面,主要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以及金融组织结构创新,分业体制的逐步放松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日益向其他业务领域渗透。

货币经纪、消费金融、汽车金融、金融租赁、金融控股公司等业态自2005 年以来在全国快速兴起。

而对于金融市场创新的考量,则要从金融市场的功能完善出发。

金融市场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市场主体提供融资渠道;二是为金融体系稳定提供风险管理场所。

总体而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还不高,突出表现在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企业发展所需的大多数长短期资金都来自银行,这一结构对金融体系稳定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十分不利。

基于此,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外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等旨在拓宽融资渠道的新金融模式近几年来应运而生。

值得注意的是,不断涌现的金融创新,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这些金融市场创新监管分散在中央机构、部委及地方政府几个层面,如小额贷款、私募基金由地方金融办主管,外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的监管部门是商务部,互联网金融由人民银行发放业务牌照及管理,而以宜信为代表的网络人人贷业务、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电子支付业务则无明确的监管部门,主要依靠行业自律,金融创新监管亟需进一步规范。

五、商业银行所依赖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与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相关的所有宏观、中观、微观因素的总和,它是金融业合理运行的基础。

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所依赖的金融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宏观视角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兼顾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并不断升级优化,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中观视角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以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此环境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1. 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

2. 互联网金融衍生出新的金融竞争逻辑。

3. 金融脱媒不断弱化银行的中介功能。

(三)微观视角目前,中国银行业已基本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银行组织体系。

近年来,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禀赋优势,对于战略布局、盈利方式、风险管理等方面逐步进行了差异化调整,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1.战略布局综合化。

2. 盈利格局差异化。

3. 风险管理复杂化。

六、新金融生态环境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一)传统资产业务方面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传统资产业务已产生重要影响,具体体现在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的变化趋势上。

从资产规模的变化趋势来看,整个银行业信贷增速呈逐步放缓趋势。

根据银监会相关统计,截至2014 年末,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为134.8 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长率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

导致这一趋势的诱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民间投资乏力、房地产市场风险积聚、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隐现,商业银行粗放型的信贷投放难以为继;二是金融脱媒在一定程度上为优质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质的直接融资服务,降低了银行信贷在企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三是P2P、众筹等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分流了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服务业务;四是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约束规定限制了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

资产规模的增长对收入贡献的边际效用将逐步降低。

从资产质量的变化趋势来看,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向银行体系传导,直接导致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出现隐忧。

自2011 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的均值出现了“双升”趋势。

截至2014 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8426 亿元,同比增长42.3%;不良贷款率为 1.25%,比上年末上升0.25 个百分点(见图3)。

尽管银行监管部门和银行自身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化解了“双升”局面,但是由于部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行业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摆脱经营困境,银行业资产质量欠佳的现状可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一种常态。

银行资产质量的变化考验着其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和资产管理策略。

在新金融生态环境影响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的变化趋势将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经营思路,必须寻求业务的转型升级。

(二)传统负债业务方面在新金融生态环境下,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也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具体体现在负债规模、负债结构、负债成本的变化上。

从规模上看,银行负债规模增速逐步趋缓。

截至2014 年末,商业银行负债规模达125.09 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存款规模为98.34 万亿元,同比增长9.6%。

银行负债规模的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的不断扩容冲击了银行存款来源。

据测算,货币市场基金每分流2% 的活期储蓄存款,净息差就将下降近1BP。

二是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存款替代产品日益丰富,银行存款流失压力上升,存款增速下滑趋势明显。

从负债结构来看,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因素的影响下,近五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负债结构呈现出微妙变化。

存款理财化趋势不断增强,商业银行过去传统的被动负债格局将被打破。

自2014 年以来,新型货币市场基金持续保持着对银行活期存款及定期存款的替代性优势。

为提升负债能力,银行主动进行的存款理财化行为将持续。

从负债成本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自2012 年以来,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不断扩大。

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 年 5 月11 日起,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 倍调整为1.5 倍;自8月26 日起,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在存款压力明显增强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型商业银行“一浮到顶”的揽存大战加大了自身的负债成本。

在新金融生态环境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成为决定其负债业务发展的关键。

(三)传统中间业务方面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创新发展给商业银行传统中间业务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其中最核心的影响在于银行中间业务客户粘性不断弱化。

其原因在于:一是新兴线上渠道成为主流。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于金融领域,移动金融改变了用户的金融消费习惯。

用户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线上平台满足自身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银行传统的物理网点渠道粘性不断下降。

二是超值的用户体验契合用户消费心理。

支付宝、财付通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凭借多重优势将用户基本金融服务内嵌入自身平台中,不仅以便捷、高效、安全的方式提供第三方支付结算、资金归集、生活缴费、投资理财等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还通过积分、折扣、抽奖等多种优惠活动来提升服务附加值,完全契合了用户的消费心理。

例如在支付结算业务中,2014 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80767 亿元,同比增长50.3%,其中支付宝占比49.6%,财付通占比19.5%,快钱占比6.8%,汇付天下占比5.2%,由此分流了银行大量的支付结算业务(见图5)。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客户粘性的弱化对于业务拓展增添了不小的阻力。

如何增强客户粘性将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杨晔.“新金融”发展态势及上海的鼓励政策研究[J].科学发展, 2014,(68):9-18杨丹. 我国新金融发展现状、趋势研究[J].天津经济,2013,(8):48-52汪祖刚. 新金融生态环境下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思考[J].债券,2015,(11):70-7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