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对节能减排的看法

浅析对节能减排的看法

浅析对节能减排的看法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尽快地转变生产方式、生活和消费方式,如何让节能和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如何让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日益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课题。

一、能源概述及能源问题
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各种形式的能量,例如,在高炉中熔化铁矿石需要热能,开动机器需要机械能,使用电器需要电能等等,总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能源息息相关。

从长远和全球的观点来看,所谓“能源问题”,就是化石能源短缺或接近枯竭的问题,确切地说就是“石油问题”。

目前,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减少。

目前人类大量使用的化石能源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

化石能源的枯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

“中国能源问题,已经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改革没有出路,很难委曲求全的时候了。

”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油价上涨也并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总体平稳增长。

然而,若无远虑,必有后患。

目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7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至3倍,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石油进口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的能源和部分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已经严重约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污染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全球环境正在急剧恶化,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引发的环境问题。

例如,工业“三废”不加处理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放射性泄露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等。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

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5个。

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据我国专家偏保守的估计,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

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空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归因百分比为30%以上。

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也有待解决,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堆存量以平均每年2000万吨的速度增长,城市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

固体废物中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扬尘污染大气,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堆存物污染农田,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并成为重大的环境隐患。

三、中国应对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的措施——节能减排
与国际经济接轨,中国面临巨大压力。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令人担忧——发展中消耗了太多的能源和原材料。

比如,中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或许更令人尴尬的结果是,比印度还多3倍。

这种增长基本上是靠外延扩大再生产,靠拼资源、拼能源取得的。

这种以高物耗、高能耗、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如不彻底改变,既难以持久,也无法同他国竞争。


对越来越严峻的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我们必须要有措施和对策。

第一,开源。

我们的煤炭储量很丰富,但要提高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中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日本的10.3%,),这些资源更不能再廉价出卖,因为它是非可再生资源,储量也是有限的;大力发展水电和生物能等可再生的能源,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但绝大部分还未开发利用,生物能的利用率还很低,中国农村的麦杆等农业副产品基本上是放火烧掉了,这样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它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将可能是摆脱能源危机的最终出路。

第二,节能减排,实施清洁生产和提倡文明消费。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不能盲目地跟随西方工业化国家利用化石能源发展工业,不能盲目地加速增加私家汽车,否则,中国必将提前遭受能源危机的冲击。

只有实施清洁生产和大力提倡文明消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四、节能减排的意义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节能减排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节能减排也是我国对国际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

我们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节能减排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国家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节能减排的压力比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要大,特别是我国还是世界上能源浪费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必须走一条节能减排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节能减排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举措。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广泛共识。

对于我国来讲,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节能减排是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第三,节能减排是应对资源稀缺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挑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在资源稀缺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科学发展难以实现。

因此,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更好的生存,我们必须贯彻实施节能减排计划。

五、结束语
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变革,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公众是否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如果13亿中国人每人少用一双一次性木筷、一张白纸、一张贺年卡,全国加起来将是多么巨大的数字,相当于保护多大的一片森林!如果全国照明灯具全部改换成节能灯,那么全国一年可节电约600亿度,而要生产这么多电,则需要300亿公斤煤炭。

推进节能减排,仅有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广大企业的落实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全体城乡居民的支持和参与!
让我们每一个公民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着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共同创造更加节约、更加洁净、更加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