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古代希腊的教育(上课)

第二章 古代希腊的教育(上课)


总之,斯巴达教育的性质是野蛮的、 落后的,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 内容是片面的。不过,斯巴达教育的目 的是训练勇敢的战士,用来防御和增强 斯巴达国家的实力,维护公民的地位, 这在当时是成功的。
二、雅典的教育
比雷埃夫斯港
雅典原是阿提卡半岛上的一个城市 的名称,从公元前594年至公元前593年 梭伦(solon)改革开始,中经前509年 至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cleisthenes) 改革,雅典逐步向奴隶主民主制度过渡。 这对雅典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 深刻的影响。
亚历山大大帝
在这个期间,希腊文化和教育 也随着征服者的扩张得到了一定的 传播;希腊原有的学校教育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西方的文化教育通过 希腊文化教育的传播与东方文化教 育进行了接触和融合,促进了双方 各自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一希腊学校教育的变化
1.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得以广泛传播 2.文教中心转移 雅典 → 亚历山大历亚城 3.初级学校的蜕变:德智体美 → 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 4.中等教育衰微:体育馆 → 文法学校,偏重知识教育 5.高等教育发展:学园、吕克昂、雄辩术学校、各哲学学 校的出现 6.教育机会扩大:前期的贵族性、城邦性让位于世界性、 全民性,女子也可接受教育
• 智者派前期受人称赞,后期成为不授知 识、骗取钱财、混淆是非歪曲事实的饶 舌小人,被称为“诡辩派”
智者派的贡献
1.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教育对象,促进了社会流动; 2.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3.丰富了教育内容,开展了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 的预备教育;
4.希腊教育思想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大多由智者提出;
“这时的希腊,已处在文明的门坎上了。” ——恩格斯
二、教育 尚未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是在实际的生活中进行)
培养目标:文武双全
教育内容:军事知识技能、演说、
道德教育
古希腊前期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是古希腊城邦制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教育类型。
一、斯巴达的教育
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各 尼亚平原。斯巴达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善战的 军人。斯巴达以注重军事体育训练著称, 教育是为斯巴达的奴隶主专制政体服务的。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军事体育训练的形式 培养出能为国家征战效力的武士,这种武 士首要的一点就是身强力壮,随时能为保 卫国家出力。一切为了国家的军事需要, 成为斯巴达教育的根本方针。教育以把青 少年培养成合格的士兵作为主要任务。
家庭教育
七岁入学(文法学校、玄琴学校)
“教仆”(Pedagogue)
古代雅典儿童在学校学习
7-14岁
• 音乐学校(弦琴学校) • 体操学校
音乐学校
音 乐 学 校
演奏基萨拉
吹阿夫洛斯管
体操学校
体操学校
古代雅典学生在体育场所锻炼身体
古代雅典体育教育情景

体育是雅典教育的另一主要组成部分,“体育强健身体,音乐陶冶心灵”是对雅典教育的最 好诠释。体育自孩童幼年之时即行开始,初期进行的是有关行走坐立的动作锻炼,使其行为 动作合乎规范,姿势优美;自13岁起进入体操学校进行更为严格的训练,包括“五项竞技”: 赛跑、跳跃、摔跤、铁饼和标枪,雅典体育的目的决不仅仅是提高军事基本素质,而是锻炼 身体的各个部位,形成健美的体格。
教育内容 以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
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教育
前500年——前330年
一、社会
奴隶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希波 战争夺得海上霸权。自满自足使得雅典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意识到危机,求 助于教育。希腊政治、伦理学说得到了 空前的发展,哲学的繁荣又促进了教育 的发展。
二、教育
智者派出现
(一)智者
斯巴达的教育内容
• 五项竞技:
——赛跑、跳跃、摔跤、 掷铁饼、投标枪
军事体育 训练
18—20岁 青年军事训练团
斯巴达战士
斯巴达的剧院
20—30岁 实战
青年学生18岁以后便进入高一级的青 年军事训练团,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
从20岁开始,到军队驻地进行实践训 练,直到30岁才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家军人, 获得公民资格,承担保卫国家的职责。 60岁以后解除兵役,从中选拔出优秀 者,作为“议员”参与国家的政治决策。
• 0-7岁 家庭教育
由父母在家中养育。孩子出生后,同样 要受到严格的检查,只允许强壮者留在父母 家中养育,凡不健康或残疾者交由奴隶们去 抚养,并视为奴隶的后代。健康儿童主要由 母亲对他们进行合理喂养,创造适宜的生活 环境。讲故事、童话和《伊索寓言》在孩子 的教育中占很大比重,使孩子从中学到初步 的行为道德观念和日常生活的知识,还利用 玩具(木偶、皮球等)来做游戏。
雅典教育的目的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把统治阶级的子弟 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 的人。它不仅要把他们训练成为身强力壮 的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文化修 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雅典教育是古代社会实施和谐教育 的典范,统治者力求通过这样的教育来培 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雅典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图 书 馆
7-14岁 音乐学校或文法学校、体操学校
体育教育 音乐教育
男孩在学习
雅典女子(纺织、缝纫)
雅典的教育
• 14—18岁 国立体育馆
雅典露天剧场
剧场入口
雅典的教育
18—20岁 青年军事训练团
文法学校
古希腊三哲
小 结
7岁前,雅典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 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7岁后则开 始进入弦琴学校学习。到十二、三岁左右, 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弦琴学校和文法学 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从 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 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 授予公民称号。
斯巴达女子
斯巴达非常重视女子教育。
斯巴达人认为,女子具有健壮的身体,将 来才能成为合格的母亲,生育健壮的孩子。另 外,女子同时也是一名把守城池的战士。
小 结
通过以上对斯巴达教育的分析,可以 将斯巴达教育的特征归纳如下:第一,斯 巴达人把教育看作最重要的国家职能和社 会职能;第二,建立公共的国家教育机关 以教育统治阶级的青年一代;第三,整个 统治阶级对于教育问题的注意;第四,注 意培养勇敢、坚韧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实 施体育与军事训练;第五,国家注意女子 教育。
智者派的意义
智者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而且促进了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推 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在智者 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 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智者派的影响
1.教育工作开始职业化;
2.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规范化
第二节
古希腊后期(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从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0年, 历史上称为希腊化时期。在这期间,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了包括希腊 在内的许多国家,建立了地跨欧、亚、 非三洲的庞大的帝国。
0—7岁 家庭教育
斯巴达儿童属于国家 所有,儿童一出生即受到 国家长老的严格检查。凡 是身体孱弱、畸形的婴儿 就被无情地抛弃,任其死 亡;只有体格健壮的婴儿 才被允许抱回家去抚养。
斯 巴 达 长 老 检 视 婴 儿
7—18岁 公育机构
(军营)
儿童满7岁以后,被送入国家公育机关,接 受严格单调的军事体育训练,从7岁至18岁一直 过着集体生活。这个阶段的军事体育训练的基 本项目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 跤、掷铁饼、投标枪,此外还学习骑马、游泳、 击剑等。在教育方法上非常严酷和野蛮,训练 过程中体罚极为严重。在政治和道德教育方面, 大力向青少年灌输种族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 义”思想,使儿童从小就形成等级意识,形成 对奴隶无限仇恨的品性。
荷马时代的涵义
BC5世纪后期,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
教师。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
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 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
普罗泰哥拉
高尔吉亚
智者派
• 前5世纪 • “三艺”: 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智者派的活动
1.适应社会政治民主活动的需要,在各种公共集会 上,发表演说,回答人们提出的问题; 2.向青年人传授辩论的艺术,即雄辩术; 3.收取高额学费,向年轻人传授文法、修辞、辩证 法(前三艺);教授数学、自然科学、音乐 4.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
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有 许多成功之处:第一,它把国家的意 志与青少年的内在需要巧妙地结合起 来了。第二,它使人的才能、倾向、 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雅典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在公 元前4世纪通过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 威力而广泛流传,对后世产生了重大 的影响。
三、斯巴达和雅典教育比较
相同点:
• 阶级性,为奴隶主阶级 服务 • 不与生产劳动直接联系 • 注重军事体育训练
不同之处:
• • • • •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教育形式(学校类型) 女子教育 教育的国有化程度
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比较
斯巴达 教育体制 教育类别 教育目的 总体评价 教育完全由城邦负责 武士教育 英勇果敢的城邦卫士 形式单一,程度较低 雅典 城邦重视教育,但并不绝对控制 公民教育 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多样化的教育内容 形式多样,程度较高
荷马时代 希腊城邦时代
(氏族制度) 古风时代(奴隶制)(斯巴达和雅典)
古典时代
(尤其是雅典)
希腊化时代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扩)
荷马时代
斯巴达
雅典
希腊化时代
荷 马 时 代 的 教 育
荷 马
第一节 荷马时代的教育
前1100年—前800年 一、社会状况 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过渡时期,生产力水 平极大提高,铁器用品取代了青铜用品,贵族 首领拥有奴隶。
相关主题